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需要从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寻求基本进路。“国民”是伴随民族国家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身份,基于一元化国民权利搭建的政治制度安排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中国现代国家语境下的国民意识是在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进程中被逐渐塑造起来的,它既具有民族国家形态下国民意识的一般性,也内含中华文化基因,表征中国现代国家特性。无论从民族国家一般特性,还是从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来看,国民意识都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这种内核体现为国民意识是增进共同性的前提、是支撑共同性的主轴、对增进共同性具有根本性效能。通过国民意识培育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进路,主要包括:坚持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保障国民合法权益;加强各族人民共有奋斗历史教育,铸牢国民共有精神家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拓宽国民交流互动平台;赓续共同利益,塑造国民集体行动意愿。  相似文献   

2.
张淑娟 《探索》2022,(1):51-62
探究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凝聚机制是理解中华民族深刻内涵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性从纵向上分为继承的共同性和凝聚的共同性,从横向上分为各民族自然交往交流产生的共同性和国家意志塑造的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凝聚机制包括历史书写与能动构建互动统一机制,以及历史方位与目标互动统一机制。在论及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凝聚机制时既要关注多元走向一体的趋势,也要从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视角来审视“一”对“多”的凝聚,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而共同性的成长是连接“多”与“一”的桥梁。从中华民族复合性生成的过程把握中华民族共同性,一方面要把握实体结构上的复合性,即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单元构成;另一方面要把握内涵上的复合性,即内在生成逻辑与构成要素的复合性,这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东方与西方相贯通、兼具“国家”与“民族”的双重使命使然。复合性既构成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增长点, 也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性凝聚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严庆王跃 《探索》2022,(5):79-95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大一统”政治哲学及政治价值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中心模式”凝聚人民的具体方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了历史中国的国家发展路径和政治经验,是党基于历史逻辑和历史经验建构现代国家、实行民族整合的重要举措,满足了应对当下内外复杂形势、化危为机的现实需求,能够在民族向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远景探索提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践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当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优化民族工作实践,把培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作为长远、根本措施。历史政治学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研究路径,而作为案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则为历史政治学增添了新的学术主题。  相似文献   

4.
严庆  王跃 《探索》2022,(5):79-95+2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大一统”政治哲学及政治价值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中心模式”凝聚人民的具体方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了历史中国的国家发展路径和政治经验,是党基于历史逻辑和历史经验建构现代国家、实行民族整合的重要举措,满足了应对当下内外复杂形势、化危为机的现实需求,能够在民族向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远景探索提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践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当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优化民族工作实践,把培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作为长远、根本措施。历史政治学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研究路径,而作为案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则为历史政治学增添了新的学术主题。  相似文献   

5.
朱碧波 《探索》2022,(3):73-83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由逻辑起点、目标导向、体系格局、道德原则与实践路径等核心要素组成的结构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起点,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难以绕开的现实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导向是各民族共富共享,它充盈着中华文明济世安民的弱势关怀、均衡发展的空间正义和文化赓续的集群关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体系格局是各民族共建共治,涉及激活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协同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道德原则是和合共生,强调立足各民族的共生共在,在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即本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注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心理层面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于春洋 《探索》2022,(1):88-101
政策文本是研究党和国家政治话语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的重要素材。运用定量词频分析与定性语句分析方法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的重要政策文本,可以发现伴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的不断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经过从"树立""培养""培育"再到"铸牢"的关键表述方式演进,历经提出、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最终得以形成。动机和目标是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构建逻辑的两个维度。践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内部动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外部动机,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基础目标,实现"共同体"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远景目标。内部动机与外因动机相互结合,基础目标与远景目标彼此呼应,成为党和国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7.
孙保全 《探索》2022,(3):84-94
西方的民族建构先后经历了“臣民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阶段,这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国际视野,有助于在中西比较中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近代中国的“国民”概念起初具有指称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内涵,此后转化为描述权利义务关系的个体身份概念。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益觉醒的国民逐渐以“中华民族”为符号和载体聚合为一个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不同时期相继对国民进行“人民化”及“公民化”的根本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重塑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属性。发展至今,“国民共同体”与“多元一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属性,也由此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8.
孙英  刘杰 《前线》2022,(2):46-49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逻辑。从宗旨视角来看,集中体现在三个逻辑维度: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民的初心产生强大动力,推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寻求独立与解放的道路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坚持人民立场为出发点,使人民至上、植根人民、尊重人民、人民评价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纽带的政治逻辑。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效能;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以民族政策为导向,助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强大的实践逻辑铸就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结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和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点;“新的历史性共同体”则是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状况的过高估计。将这两种共同体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涵差异,有助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尊重人类社会与民族发展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凝聚民族思想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凝聚与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族人民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新征程促进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实践中的努力方向,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民族政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提供制度保障。新征程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而言,在民族经济交融基础之上,存在着由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向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1.
周光俊 《探索》2022,(5):96-106
处于民族、国家和世界体系三重政治结构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既需要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也需要在这种结构下保持疆域的完整、民族的多样、国家的持续发展。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属性来看,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的中华民族不仅需要国家场域予以确认和认可,更需要世界维度的他者认可,而民族国家主体的唯一性确保了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受制于三重政治结构的约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的格局,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制度建构、形态特征和政策选择。在非均衡的格局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递进式与复合协同式的交织,体现为主体的复合性、任务的交织性和目标的交融性。因此,需要塑造一种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以实现民族的演进,完成国家统一与民族国家建设以实现国家的演进,以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助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2.
王延中 《前线》2022,(6):34-3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新发展。中华民族观经历了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中华民族观、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观和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新中华民族观以共同性为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中华民族观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关于"共同体"的系列重要论述对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内在逻辑展开了实然性审视和应然性阐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承接了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新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新样态。作为一个整体性理论,"三位一体"的共同体理论图景厘清解决中国问题与解决世界问题的内在逻辑,以时代性问题意识、共同性价值谱系和整体性发展样态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破题、领题并解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必须坚持和把握的正确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在目的、原理和路径三个层面相互策应、一体关联、综合生成的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原理层面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一体同构的合理性互证,加强系统意识及落实各类举措协同、依法、长期推进是具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各项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逐步全面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回顾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与成就,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的经验:一是要强化各民族国家认同感,二是要持续巩固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要将党建贯穿民族工作的始终。新时代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工作、继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完善民族工作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6.
秦健  芦洁 《学习论坛》2023,(2):106-1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民族命运走向,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论基础是我们党历任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理论遵循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凝练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要义包括民族身份的认同、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认同、利益一致的命运共同体三个层面。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即根本政治保障是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物质保障是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石,心理基石是增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长期的相互交流交往认知,中华各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交往认知中形成的共有文化认同的思想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需要以文化认同作为前提和精神纽带,二者之间存在着互构的辩证关系,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面临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消解、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断渗透,以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实现主体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对共同体意识思想内涵的充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经由独特历史脉络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深刻的伦理意义。具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缘起于交融汇聚的民族历史,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其思想蕴涵迸发出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是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价值指引与思想动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树立应从共情能力环节切入,引导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汇聚磅礴伟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定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包容性与凝聚力,从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深刻揭示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谱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及价值意蕴,进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阈、方针、路径等维度分析其建构路径,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向纵深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并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中,我们既要承认各民族的文化的多元性,同时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以此来达到各民族的相互尊重、彼此团结、共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认真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文化领域里的渗透活动,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