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鹏 《思想战线》2011,(Z1):42-45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既是多民族国家内部发展的需要,亦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理想的现实要求。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视角下,借"民族"的政治性解析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辩证关系,阐述"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超 《思想战线》2022,48(4):48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建设方案。然而国民党并不真正接受包容性的国家建设,而是倡导建设种族与文化单一的民族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是试图进行国民整合,将多民族人口整合为高度同质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则认识到建设容纳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国家不仅完全可以实现,且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建设方案上拥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团结国内各个民族,增进各民族对新中国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的人民属性,建构了一套超越民族同时又联结各民族的“人民”话语,同时在政策层面尊重并保护各族人民的民族地位和政治权利,从而成功进行了建设人民国家的实践,实现了对民族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的"政治性"、"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民族起源于欧洲.伴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民族的原生意义得到了扩展,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现代民族突破了古代民族受血缘、地缘、语言、文化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还加强了人们对原有的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与此同时,要求建立主权在民的民主政体赋予了现代民族"政治性"和"国民性".  相似文献   

4.
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用政治学理论重新梳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当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反帝反封建或"救亡"与"启蒙"只是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独立、政治民主的手段,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现代民族—民主国家。在政治发展背景下构建民族—民主国家的思想历程应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轴,更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以及政治发展史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首要目标.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政治革命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完成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一历史重任,也使中国政治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国民革命运动的目的是要在中国重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在国民革命运动中,国民政府通过建设中央政权、肃清地方割据势力、建立农村基层新政权、实行军队国家化、扶助农工等措施,初步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的整合,从而大大加快了重建现代民族国家、重新奠定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基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类型民族国家及其构建方式为依据,可以把当今世界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归结为三种,即原生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衍生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和后发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伴随着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三大帝国的解体,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出现了民族国家全球扩展的第三次浪潮,在此进程之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及其民族政治发展,是后发形态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对于民族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进行概括和总结,是推进民族政治发展问题研究理论化、系统化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8.
从民族政治学的学科视野出发可以认为,民族国家是建立在一个或多个民族对于这一国家认同基础之上的主权国家。以掌控国家政权的民族(即国族)数量多少为分界,可以把民族国家区分为单一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就单一民族国家来讲,其特征主要为国族的单一性、国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存在显著差别、少数民族政策的非平等性和歧视性等等,其政治发展的方向是国族的多元化。就多民族国家来讲,其特征主要是国族的多元性、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同国族间的竞争、民族分离主义成为影响国家未来走向的核心因素等等,其政治发展的方向为国族一体化。伴随民族政治的发展,国族的一体多元将成为民族国家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代转型既是学理层面的理论要求,也是中国目前各方面转型及危机破解的现实需要.我们党应积极推动国家治理的依据、价值取向、模式、组织等层面的现代转型,提升党的治党能力、行政治理能力和公共治理能力,出台配套措施促进传统治理方式的转变,全面推动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制改革与现代国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和成效需要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来加以理解。现代国家构建包含国家理,陛化和民主化双重目标。大部制改革是在国家理,陛化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步伐,旨在更好地和更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反映公共利益的政策。目前的改革方案只是初始的一步,今后需要在加强宏观政策能力。打破本位利益藩篱,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现代问责制,以及让民意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1.
比利时1830年独立建国,实施单一制,以法语为官方语言,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国内地区民族分离问题实行族群联邦制。然而,族群联邦制并未解决困扰比利时的国家整合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弗拉芒地区的独立倾向。该研究尝试超越制度主义范式局限,从历时和共时视角剖析比利时族群联邦制的生成和运行,探究导致国家民族共同体构建困境的深层机制。族群联邦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相关国家是否经过真正意义上的内生性国家建构,国家民族共同体能否在单一性和多元性之间达成均衡,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利时族群联邦制的危机归根结底在于超越族群分隔的包容性国家民族共同体的缺失。两大主体民族——瓦隆和弗拉芒之间从建国前到建国后,自始至终缺乏保证联邦制健康运行的“联邦共同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从海洋秩序的角度分析解构传统中国海洋性因素缺失的原因,可以看到由近代西方海上强国主导的海上霸权秩序,对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刺激了近代中国海洋性因素的生成与培育,而且还形成了影响中国长远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冲突论”和“一致论”在界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无疑都具有片面性,基建与此基础上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整合思路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文化与公民文化具有内在的粘合作用,因而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培育新的公民文化应当是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精神现代变迁中的作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立清 《前沿》2011,(8):36-39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几代中华儿女的梦想。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变迁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实践现代民族精神,以先进的理论、局部执政实践中卓有成效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以及自身的模范行动,引领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地区的产业体系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产业结构高度、工业化进程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且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增值能力不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收入水平、传承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民族地区应积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业附加值,并加强产业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可题.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实践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归纳,认为团结和 争取少数民族形成统一战线、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建立民族区域的自治政权、培养民族干部是 我党抗战时期民族工作的3个主要方面,标志着我党的民族政策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张宝成 《前沿》2011,(5):161-164
民族与国家是两个相伴而生、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孪生体,也是两个利益和要求并不完全一致的政治实体,二者既有利益的一致性,也有各自特殊的利益诉求。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促进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局,是每个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评价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构建科学、系统的服务型政党评价指标体系,应首先解决评价主体,即由谁来评价的问题。然后,在遵循执政党责任、人民主权、公开透明、价值导向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服务型政党评价体系的层级指标。设定服务型政党评价体系,对于党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改革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家来源于社会,社会决定国家,在近代,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代议制民主制的产生;政党是顺应民主政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国家与社会联系的中介和渠道。深刻认识这三大主体力量的界限与关系,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