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关乎你我他,人人都应讲和谐。本文则就公安民警如何促进心理和谐,谈点粗浅认识。一、明确心理和谐的内涵及其意义,增强促进心理和谐的自觉性构建和谐社会,就其社会人而言,有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自我和谐最重要。人是社会的主体和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的所有活动都需要…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12,(5):96-96
吴继华在《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因此“以人为本”就成为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公众的心理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程度,广大民众的心理是否和谐就必然关系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成败,关注和研究公众的心理取向必然成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孔琳 《精神文明导刊》2008,(12):52-52,54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心理疏导。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实现人的内心和谐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准确把握心理疏导的内涵和要求,努力通过卓有成效的心理疏导工作,让更多的人营造和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公众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解决基层社会矛盾冲突,需要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在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中,应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正确认识基层社会矛盾,二是基层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三是政府和专家相结合,构建基层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四是明确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刘凤琴 《新东方》2009,(1):44-47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群体事件、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较大危害。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注意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构建和谐心理已成为和谐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理念信息     
《政策》2008,(4):60-61
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是有所突破;解放精神生产力是个大问题;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心理疏导;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度创新;城乡“同质化”不宜推行。  相似文献   

7.
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视角看,心理和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心理不和谐主要表现在公平感、安全感、成就感、幸福感、归属感的缺失,这既是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也表现出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不同的个性特征.应从完善社会运行机制、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等方面积极建构心理和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朱其训 《群众》2007,(6):34-35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追求目标是农民的心理和谐。只有农民心理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才能够顺利完成,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的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心里有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实现农村的和谐和全社会的和谐。农民对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某些活动如果认可,那么他们会从心理上表示赞赏或支持;如果对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某些活动不认可或者反感,那么他们就会在心理和行动上有所反应,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致使一些居于社会弱势或心理较为脆弱的社会成员心理上难以承受,产生不良的社会政治态度,导致社会不和谐,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由于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民众不良舆情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疏导,及时有效化解各种消极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只有这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构建心理学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的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和谐社会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即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和谐心理造就和谐社会,指出心理学视野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营造心理和谐社会环境,政府支持实现社会和谐,培育心理和谐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李刚 《人大建设》2008,(4):45-4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政治和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法治的视角看,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努力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从长远来看,实现和谐立法有赖于立法者的民主精神,也离不开公众的立法参与。  相似文献   

12.
徐惠中 《群众》2008,(2):49-5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市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富民强市作为第一责任。促进和谐作为第一目标,统筹协调作为第一方法,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统筹发展、共建共享,积极构建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市人民的携手共建下,金坛入选首届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名城”,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的层次性与深层次和谐问题的提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尚银 《求索》2007,(9):57-59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提出了深层次社会和谐问题的研究视点,从社会结构的层次性推演出和谐社会构成的层次性。深层次和谐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深层次和谐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并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就铁路企业而言,坚持从严管理始终是全路、全局运输安全工作一以贯之、行之有效的基本思路。在和谐成为社会主旋律的今天,面对一些同志中存在的“铁路管得这么‘严’,能和谐吗?”的疑问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五年来我国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不仅处于明显的经济弱势、政治弱势和文化弱势,而且处于明显的心理弱势。近五年来,学术界围绕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及特征、造成心理困境的原因、消极影响及危害、疏导解决的对策等展开了研究。深入研究和解决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对于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万年 《公安研究》2007,156(10):74-8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和微观基础。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警察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警察的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枫桥经验"之魂 "枫桥经验"是一个以化解矛盾、和谐治理为特色的公安管理、政府管理品牌;是一种服务于公众、发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政府公共关系模式.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各种冲突加剧、媒体发达、公众法制观念和话语权增加的社会背景中,研究"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对于转变观念、完善政府效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成飞 《传承》2010,(33):130-13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体现在公共领域,即意味着全体人民各尽所需、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社会学所体现的价值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对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健 《前进》2008,(6):53-54
国有企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疏导职工心理、协调内外矛盾、增强企业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在实践中就必须树立人文关怀理念,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20.
张艳萍  ;刘海兰 《求索》2008,(6):64-66
和谐社会指由人所组成的社会有机体系统内部各要素及结构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协调运作,表现为一种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社会形态。公民情感是和谐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石和主观内化;公民情感的平衡发展必须以和谐社会的进步为物质前提,社会的和谐进步又必须以公民情感的和谐健康发展作为心理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加强公民情感教育和制度文化建设,以培育公民高尚社会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