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曾写过一篇《试论文气和刘勰的文气说》(下文简称《论文气》),由于篇幅限制,有的问题“语焉未详”。比如说:以文气说为其基础所提出的体性论,由体性论而阐述的风格美,是《文心雕龙》剖情析采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我们民族传统中论文学风格美的独特体系。因此,我想再就这个方面,进一步作些探讨。 一《文心雕龙》专述“养气”为篇,是强调文与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代甘肃作家马疏,虽有众多作品传世,却没有写出较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或文章。我们只能从马疏作品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其文学理论。马疏的文学观包括“风骨”、“风雅”,“抒写情性”及追求创新三方面。这种理论既是对清代以前文学主张的继承,也体现了马疏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1、“文气说”:文学生命论中国古代文论很强调文学作品如同有机生命体,应当充满健旺的生命力。所谓“文以气为主”、“诗文者,生气也”,倡导的就是这种生命力。中国古代的“文气”说,导源于哲学的“元气”论。元气论认为,气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它是自动的,它起初是混一的,后来分化为阴阳,再后来分化为天地男女、四时五行(这一环节,各家描述稍异),再后来化生万物;人禀“精气”而生,  相似文献   

4.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5.
刘春清 《湖湘论坛》2002,15(4):19-20
变态人格的审美特异性,其实质乃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习以为常的心理畸变倾向。它可表现在审美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和个性动力系统诸方面。它的存在意味着心理整体系统的弱化或其局部系统的“坏死”。他们在欣赏和表现美的一系列过程中,其美感的价值取向(审美内容)和价值心理调控,已明显丧失了常态人格应有的审美识别与调整能力。从其特异性的内部机理分析看,表现出三个特征:其一是潜意识的审美残迹性,即审美主体以往人格经历中的挫折所造成的缺损或扭曲,成为审美心理映象之变态,这点正是延续其特异性的人格动源;其…  相似文献   

6.
明月熙 《求索》2011,(10):193-195
柳冕作为复兴散文的先驱者,他完备的文艺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后的韩愈。柳冕从“文章本乎教化”出发,重视道的第一性。韩愈认为文道并重,不可偏废。另外强调言辞的创新;柳冕排斥六朝骈文的抒情特质,强调文章应经世致用。韩愈则部分肯定了六朝文学的价值,并对应试文章与俗下文字提出批评;柳冕认为文气受社会风气与作家道德修养的影响,指出“文如其人”。韩愈进一步指出作家文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另外生平经历也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提出“不平则呜”,这一观点继承并发展“诗可以怨”的传统,扩大了“发愤著书”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董莉 《理论月刊》2001,(5):24-26
文章认为,审美对象作为社会历史的生成物和存在物,在新世纪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世纪。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因新世纪的独特内涵而具有自己的丰富意蕴,具体体现在其新的社会历史性、国家民族性和主体个体性三方面;从存在形态上看,新世纪的审美对象主要分为自然存在的审美对象、社会实践的审美对象和文化创造的审美对象三大类;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具有愉悦人的感知、提升人的境界、塑造人的灵魂的三个主要实践功用。  相似文献   

8.
康德和王国维都强调艺术独立性。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超出乎利害”、“审美意象”论与“境界”说、“崇高”与“壮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入理解两人的美学思想及联系。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演变经历了初创、成熟、变异三个阶段。初创阶段的象形文字是从岩画中脱胎产生的,以“岩喀”(或“阮可”)字为代表;成熟阶段以中甸白地字为代表;变异阶段,象形文字则出现由简变繁或由繁变简的分化现象。而白地字至今仍保持了其原生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刘成才 《长江论坛》2010,(1):69-72,77
周作人悲观的一生来源于他的“历史循环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他的“历史循环论”,一是传统文化的浸淫;二是西方文化的感染;三是残酷现实的棒喝。这种“历史循环论”影响了周作人的生活态度,使他产生了“历史悲观论”,并对历史进步论和中国进行的历史变革产生了怀疑,从而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11.
<正>“怀特所做的努力试图重新使法学研究者意识到法学研究‘本身’,或者其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的特质。”[1]“法律与文学”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范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潮与运动,它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文学中的法律”“作为文学的法律”“有关文学的法律”与“通过文学的法律”。“法律与文学”的这四个方面的展开,还有一个时间的维度,简而言之,可以称之为“自发”“自觉”“扩展”三个历史阶段。通过文明论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到在上述的四个方面、三个阶段中,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术语的三个属性□张维仑立法者在立法时对法律术语的命名选择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一个理想的术语应当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属性,即准确性、通俗性、系统性。一、法律术语的准确性法律术语的命名选择应当标示出所要命名事物的本质。如“选民名单案件”(民事诉讼法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独具韵味,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气论美学的视角来研究古典园林,将气论美学中的"气"、"象"、"韵"三个概念引入到古典园林中,可以比较园林气论审美与相关学说的异同。中国古典园林风流千载,那独特的造园技艺对于今日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五个阶段,五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品质,这是青年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具体讲,“认知”是其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情感”、“意志”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信念”是其形成的核心;“行为”是其习惯的自然持续。在青年人的道德品质教育中,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律,忽略任何一个阶段的培养,都会极大地影响其道德品质的正常形成,而在以往青年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培养中,常常忽略了“情感”、“意志”、“信念”这三个阶段,往往是向…  相似文献   

15.
刘文君 《探索与争鸣》2023,(11):97-102+194
“慢速审美”是一种与加速社会对应的“减速”审美方式,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叛。杨向荣、雷云茜将其视为对加速文化的回应与反思,张谡在商榷文章中肯定其对加速的批判的同时,提出技术弊端不能完全依靠思维术来解决,且慢速审美的实践是从属于西方世界的地方性话语体系。在此需要商榷的有两点:一方面,慢速审美不过是人抵抗异化的温和路线,不足以让人们走向诗意的栖居;另一方面,审美资本对大众审美趣味进行塑造,并借助消费主义损害人们对审美的真实追求,慢速审美已是资本的傀儡。戳破慢速审美的幻象,思考社会变革,也许才能摆脱速度对人的奴役。  相似文献   

16.
“虚”是张载思想中的关键字之一,《正蒙》中反复出现“太虚”、“虚空”、“至虚”、“心虚”等词语。然而,与佛老经典中的“虚”的意义不同,张载将虚与气相结合,认为“太虚即气”,“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虚气观明确体现了张载的儒家立场,同时也将张载之学与其他宋儒的思想区别开来。本文将对张载的虚气观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从根本上把握张载的思想特色。全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虚气观提出的背景;虚与气的关系;虚气观在张载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董雪静 《求索》2007,(6):182-183
“气象”是继“意境”之后充分体现宋代美学精神的基本范畴。本文通过对“气”“象”渊源和“浑”“厚”涵义的发掘,揭示严羽“气象浑厚”诗歌审美论的基本内核,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命题的审美旨趣和美学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8.
“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7年9、10月间、结束于1960年底、1961年初;“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理想与现实张力的失衡,二是唯意志论盛行,三是对以往革命和建设成功经验的不当采借;“大跃进”运动既取得了有限的成就,但导致了更大的损失,留下了无穷遗患,得远不偿失,延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大跃进”运动给我们提供了三方面的启示:一是应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应在理想和现实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各地传真     
《上海支部生活》2013,(5):11-11
建立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 在重庆市巴南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者,会受到劝其退党、除名、开除党籍等处置。该区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文件,明确了处置不合格党员的“三七”标准。“三”即对党员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经党支部教育仍无改变者,劝其退党;“七”即对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被劝告退党的党员坚持不退,以及其他不适宜继续留在党内等5种情形,予以除名处置;  相似文献   

20.
不要割裂马克思主义理人去年11月3日的上海《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一篇《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以下简称《三阶段》)的文章,作者把这三个阶段分别概括为:“以理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以革命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和“以建设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还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