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腐败尸体的检验鉴定在法医学上有重要意义。尸体腐败会毁坏损伤和病变,给尸体检验造成困难。关于腐败尸体的法医学检验,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一般多着重于组织微观形态改变和生化分析,研究其分子保存水平,而与实际检案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本文拟将对腐败尸体大体检验与实际检案的要求作一专题讨论。 1 腐败及影响因素 腐败是人死后,机体组织中的复杂有机物,受腐败细菌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并产生大量腐败气体,使尸体液化失去原形的过程。机体死亡后,一般经过 24小时左右,就开始出现腐败现象。尸体外观常见的腐… 相似文献
4.
1案件简介案例1 2009年2月19日上午,某村水塘内发现一具女尸,死者何某(女,23岁)漂浮在水塘中。死者衣着整齐,身上携带财物未丢失,未遭性侵害,身上无任何损伤,中毒症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法医学尸体检验是法医学检案鉴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鉴定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虽然各人所做方法、步骤略有不同,每一案例又各有特殊性,但力求全面系统和规范是其基本要求。狭义的全面系统尸体检验是指尸体解剖时不仅应剖验颅、胸、腹腔这“三大腔”,还应剖验脊髓腔及其它应解剖的部位。如脊髓腔、关节腔、骨骼、眼球、周围神经和软组织等。而广义上的全面系统法医学尸体检验则应包括上述尸解和提取并保存适当、足量、可靠的检材标本这两方面。其常见的失误有:①案情不清,致尸检方案错误;②准备不足,盲目尸检;③仅作局解,片面不全;④尸解不规范,操作不标准;⑤观察不仔细,遗漏损伤或病变;⑥描述不准,记录不明,图照不清;⑦取材不适当,不能反映事实。 相似文献
6.
放射影像学在法医学尸体检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放射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X线检查、计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临床诊断技术也临床法医学活体损伤鉴定中广泛应用,为科学、准确的定提供了精确可靠的检查手段。尽管放射学几乎自其发初始就成为法医学的检查手段的一部分,然而这些技术法医病理尸体检验中却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1],把放影像学诊断技术用于尸体检验中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国鲜有这方面的相关报道。可喜的是,在法医学实践中,放射影像学诊断技术作为法医病理学的检验手段正日受到重视,在尸体个人识别、组织器官的损伤、死亡原因鉴定中发挥重要作用[1],其… 相似文献
7.
1案例资料案例1 1989年10月某日,某市区发生一起杀人分尸案、无头颅。警方在搜寻头颅时,又挖出一具完整的女性尸骸。尸骸呈仰卧位,所着春秋装有不同程度的腐烂,左胸部有大量蝇蛹壳,头颅完全白骨化,颅底颞骨岩部乳突小房内有明显出血。胸肋骨大部裸露,胸腹腔脏器腐败成泥状,下肢肌肉组织保存尚好,表面色泽晦暗,深部肌肉组织呈红色,骸骨上未检见骨折及其他损伤痕迹。据此分析该女年龄20岁左右,极可能死于机械性窒息;因埋尸地点与衣着有悖于殡葬常理,考虑为他杀;根据腐败程度及衣着情况推断,死者被害于当年早春或前一年晚秋。而1989年春季本市… 相似文献
8.
9.
法医工作者的职业暴露风险极大,案件现场及尸体上的有毒有害物质、高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利器、骨折等因素均可能给法医带来身心伤害甚至生命危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法医的工作环境已经较过去显著改善,但是针对个人防护的重视程度仍需提高。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给法医职业防护带来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借鉴生物安全领域的先进技术和防护理念,以满足新形势下法医工作的需要。本指南立足当前法医职业防护的实际需求,从暴露风险、防护分级、应急处置等角度阐述,希望能为制定法医职业防护相关标准提供参考,以指导法医工作者开展个人防护工作,为提升法医职业化水平和身心健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脊柱及其所合并的脊髓损伤是导致严重伤残甚至死亡的最常见因素。X线检查由于在显示椎体骨折,尤其在了解脊髓情况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以及法医学鉴定的要求。而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T,MSCT)因其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力高以及后处理功能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520例不同年龄组的颅脑损伤CT片进行了观察分析,表明青少年损伤原因以高坠多见,损伤类型以颅骨凹陷骨折及硬膜外血肿多见,老年组损伤原因以头部击伤多见,损伤类型以颅骨骨折、硬膜下血肿、脑多发性挫裂伤及脑多发性血肿多见,成年组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方法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6例CT和MRI影像资料齐全的DAI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T和MRI两种方法对DAI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分析DAI病灶检出数量与法医学鉴定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26例经MRI检出DAI病灶787个,经CT检出DAI病灶32个,MRI对DAI病灶的敏感度显著高于CT(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6例DAI鉴定的伤残等级数值与影像学检查发现的病灶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r=-0.908,P0.01)。结论 MRI检查对DAI病灶的检出率较CT检查具有明显优势,可为DAI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多层螺旋CT诊断颅底骨折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三种重建方法在显示颅底骨折方面的差异,探讨其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颅脑外伤后怀疑颅底骨折的伤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将容积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横断面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三维重建采用表面显示法(SSD)。结果 24例颅前窝骨折,其中横断面显示骨折9例,MPR显示骨折24例,SSD显示9例;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24例颅中窝骨折,横断面显示骨折15例,MPR显示骨折24例,SSD显示骨折4例;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横断面重建和MPR均显示颅后窝骨折3例,两者无明显差异,SSD有1例显示。结论 SSD成像直观立体地显示了骨折的形态、走行、空间位置等情况,但对细小骨折显示不佳;多层螺旋CT检查可用于颅底骨折的法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技术的应用对鼻区骨折法医学鉴定的影响,发现现行鉴定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修订意见.方法 运用x2检验比较两个不同时期分别以X线和CT为主要鉴定依据评定为轻伤的案件,探究医学放射影像检查技术对鼻区骨折鉴定意见的影响程度.结果 发现CT技术对鼻区骨折的鉴定结果的影响,与X线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暴露出基于X线影像技术的鼻骨损伤鉴定标准条款不再适应目前鉴定实践状况的问题.结论 在CT技术广泛应用后,现行的鼻骨损伤鉴定标准条款不能很好地适应医学发展,有必要重新制定基于CT技术的鼻区骨折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受力部位颅脑摔跌伤后损伤程度和特征差异。方法收集摔跌所致颅脑损伤68例,根据案情、受伤过程、临床体征、CT影像资料将受伤部位分为颅前部、颅侧部、颅后部;损伤类型分为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裂伤;损伤数量分为单一和多发伤;颅骨骨折分为受力点骨折和非受力点骨折;脑挫裂伤分为冲击伤、对冲伤等。运用非参数统计χ2检验比较其频数分布。结果不同摔跌部位颅骨骨折和颅脑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颅后部摔跌颅骨骨折远离受力点多见,多发伤为主,而颅前部、颅侧部受力点骨折多见,单处损伤多见;颅后部、颅侧部摔跌后脑挫裂伤发生率高,以对冲部位多见,颅前部摔跌后脑挫裂伤发生率低,冲击伤亦多见。结论摔跌部位不同颅脑损伤程度和特征存在差异,CT检查资料有助于损伤机制推断。 相似文献
17.
18.
Ayaka Sakuma D.D.S. Masuko Ishii M.Sc. Seiji Yamamoto M.D. Ph.D. Ryota Shimofusa M.D. Ph.D. Kazuhiro Kobayashi M.Sc. Hisako Motani D.D.S. Ph.D. Mutsumi Hayakawa M.D. Ph.D. Daisuke Yajima M.D. Ph.D. Hisako Takeichi Ph.D. Hirotaro Iwase M.D. Ph.D.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2010,55(6):1624-1629
Abstract: 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s can show internal findings related to the cause of death, and it can be a useful method for forensic diagnosis. In this study, we scanned a ready‐made box by helical CT on 2‐mm slices in a mobile CT scanner and measured each side of the box to assess whether reconstructed images are useful for superimposition.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ual measurements and the measurements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ed images (3D‐CT images) is 0.9 mm; we regarded it as having no effect on reconstruction for the superimposition method. Furthermore, we could get 3D‐CT images of the skull,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kull, indicating that CT images can be applied to superimposition for identificatio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postmortem CT images can be applied as superimpositions for unidentified cases, and thinner slices or cone beam CT can be a more precise too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