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几千年中外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的延续、融合、沉淀和结晶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又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前进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中国文化发展形成的过程中,接受过两次非常有份量的异质文化,一次是佛教,另一次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第一次外来文化的传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集中体现。历史事实证明,佛教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做一个君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和信仰。君子文化的核心属性是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可归纳为自强、慎独、宽容等若干关键词。君子文化不是乌托邦迷梦,而是一直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君子非圣贤,有瑕疵,才更具有亲和力、普适性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贝叶经的传播及其文化意义——贝叶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叶经在中国的传写 ,具有文化传播的典型特征。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贝叶经 ,南北朝时已受到文人学士的关注 ,贝叶成为名僧、名士谈论佛理的象征语汇。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是贝叶文化进入中原的通道 ,贝叶经沿南方丝绸之路的传播 ,是佛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途径。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保存着丰富的贝叶文化遗存 ,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贝叶经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4.
女书中女性人格的特征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构成体,许多因素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文化对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双重作用,女书中的女性形成了叛逆与屈从、独立与依赖、刚毅与软弱并存的矛盾与对立的人格特征,矛盾与对立成为女书中女性人格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跨国移民将原居国宗教文化带入移居地,带往世界各地。被视为中国传统宗教的汉传佛教亦随着华人向外迁移而流播海外。当前全球化时代,汉传佛教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新的特征。传统的会馆宗教模式犹存,新兴传播模式以华人移民社群与国际化僧团联盟为标志,移民社群被纳入佛教全球化战略。从中国文化入手,通过扎根当地,实现佛教全球化目标,即为组织化——中国化——本土化三面向的全球化过程,这也意味着汉传佛教试图摆脱移民族群宗教标签转向全球性宗教。  相似文献   

6.
石洪斌 《前沿》2013,(2):123-125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中国古代佛教寺额命名的主体、缘起进行研究,分析了寺额命名的特点,揭示了佛教繁荣与政权的正相关关系以及佛教传播的策略、佛教义学思想发展的轨迹、佛教信仰重心的演变,指出佛教寺额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佛教不断自我调适,融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是佛教在中国两千年发展兴衰的缩影和风向标.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的个性化 ,是网络传播区别于传统大众传播的最突出特征。长期接受网络传播的熏染和引导 ,会对人格特征和文化心态产生影响 ,进而对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意识的确立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这种独立的、批判的理性人格 ,与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格相吻合。但从传统人格和心理状态向现代人格与心理状态的转变不可能自发地实现 ,更不能简单地把网络传播个性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绝对化。  相似文献   

8.
异质艺术的交流在彼此极力彰显自我个性的同时,又不断汲取和融合对方的精神、观点和表现语言,从而促进自身变革,实现自我的超越与更新。中外艺术交流始于佛教艺术的传播,佛教艺术的传入使中国艺术形成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汉文化特点,给中国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注入了新的成份。对佛教艺术的融合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结果,不仅需要外来艺术为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结构作适当调整,同时还需要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为适应外来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而有所改变,这种双向式的互动与调整是中外艺术得以融合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德 《前沿》2006,(7):213-215
本文通过阐述佛教与中国儒道两家文化的共性特点,揭示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并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佟彤 《前沿》2013,(18):145-146
“阎罗王”是中国鬼话传说中最重要的形象之一,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其形象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进入中原地区,逐渐与中国本土原有的“泰山府君”形象合流并出现世俗化倾向,成为民间流行的掌管冥间的神。“阎罗王”形象在我国的演变标志着佛教冥报思想中国化得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11.
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通过佛教与现代自然科学以及心理学的跨文化对话 ,可以认识佛教在科学时代特有的文化价值。科学的进展为认识和拓展佛教文化的蕴涵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佛教文化则以人文的、异质文化的因素影响着现代科学的文化取向。佛教文化与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将为超越科学与人文的隔阂 ,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同时,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佛教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佛教越来越中国化,佛教中国化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佛教造像,而佛教造像中国化最明显的是观音像,因此,考察观音形象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见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谭舯 《黄埔》2013,(4):82-84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历史最悠久,传入中国时间也最早。佛教来到中国后,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又不断与中国社会会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特点。台湾佛教和祖国大陆佛教渊源深厚,发掘和弘扬中国佛教文化,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少华  唐洁琼 《求索》2010,(9):52-54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不相称,现状不容乐观,问题比较突出。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不是文化大国或文化强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比较困难,面临诸多外部挑战,文化对外贸易逆差严重。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播能力。对此,中国必须强化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外交,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文化传播技术与手段,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确立文化兴国战略,正确应对国际文化较量。  相似文献   

15.
贺金莲 《求索》2007,(7):119-120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一是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价值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6.
顾凯 《求索》2012,(9):78-80,56
东晋时期士族玄谈盛行,名僧与士族谈玄论佛也成为一种风尚。但这种玄佛合流的文化现象只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名僧与士族交游唱和中的文化认同并不能等同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一致。就名僧与庾亮的交游活动来看,佛家生活观念与玄学越名教尚自然的融通,仅体现出佛教传播诉求下名僧对士族社会地位的依附;名僧与士族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也只是学理范畴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却折射出两者社会价值判断上的差异。佛教与玄学的融通为佛教在文化群体中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而两者的独立性却勾勒出两者泾渭分明的命脉。  相似文献   

17.
人间佛教是20世纪佛教发展的主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大陆,赵朴初先生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针上,他主张“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在佛教的社会本质上,他认为“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不矛盾”;在佛教的文化本质上,他坚持“佛教是文化而不是迷信”。进而,促使佛教成为当今中国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本土的文化模式影响,佛塔、石窟、寺庙、佛像和观音菩萨都发生了汉化。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道德和生活,在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学雷  肖莉 《求索》2012,(12):106-107,101
本文在现有心理学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按照人类进化的规律和系统论原理,提出一种新型人格构成模式。这一模式将人格的各种要素——意识与潜意识、本能与行为、先天因素与文化因素、表层人格与深层人格,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一系统模式,使我们能更为宏观地把握人格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南传佛教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佛教的传播不仅是佛经教义的传播,也是佛教自身及其周边文化的推广。因此南传佛教对傣族地区的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方面的改变,整体上,南传佛教文化促进了傣族社会的进步(巩固和完善了封建领主制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傣族地区因此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文明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