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权力蜕变必然产生权力腐败 ,权力蜕变使人堕落 ;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不受制约的权力使人不受制约地堕落。权力蜕变导致滥用权力 ,产生严重后果 ,造成极大的危害。预防权力蜕变 ,防止权力变成罪恶 ,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治理腐败的根本途径——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越兰 《理论导刊》2001,(12):36-38
本文通过对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和原因分析,阐明制度的差异决定腐败程度的差异。认为中国的腐败,属于制度性缺陷腐败。根据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制度缺陷,提出通过不能为、不必为、不敢为、不愿为的制度创新综合治理腐败。一、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种阶级社会和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中。人们常说的腐败包括很多种行为,比如,行贿受贿、官倒、挪用公款、贪污、用公款吃喝嫖赌、公费旅游等等。纵观种种所谓腐败行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经济人特征的代理人凭借委托人授予的权力,用非…  相似文献   

3.
城市基层腐败是一种“吸纳式腐败”,即腐败行为主体能动地吸收容纳人情关系的非正式交换要素,完成腐败的非法利益交换;它根源于利益而非人情,包括利益吸引、人情吸纳和利益交换三大环节,人情吸纳是其中关键环节。城市基层腐败的权力资源体现在城市基层干部的行政审批权、人事话语权、行政信息权和行政裁量权当中。当事人在利益吸纳人情过程中往往注重时空、方式和中间人选择,持续性的腐败社会交换最终形成交换规范秩序。“利益吸纳人情”的根源在于公私要素的间接社会交换,功能在于规避腐败利益交换的风险,后果是特殊主义对普遍主义原则的消解。因此,城市基层腐败治理重点须强化权力和人情的双重规制。  相似文献   

4.
反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反腐倡廉的社会主义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大课题。警惕“腐败文化”蔓延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它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这就意味着,腐败也容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当前,我国的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人们的羡腐心理等等,都是“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可怕信号。集团性腐败。集团性腐败或集体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特定群体在共同私利的驱动下,形成了利益联盟,使得本应服务和服从于公众利益的公共权力异化,蜕变成了谋取集团利益的工具,使权力逐步私有  相似文献   

5.
权力腐败问题及对策刘剑华一、权力与腐败权力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和职务范围内的支配力,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而且也存在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就其作用而言,它从来就处于国家的中心地位。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具有最高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它...  相似文献   

6.
张宝林 《求知》2001,(2):14-16
腐败成本是指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相交换时所作的投入,或者说所付出的代价。腐败是对公权执掌者非法行为的性质判断。而腐败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追逐和实现个人或者团体的利益。追逐私利,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公私利益出现分化后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公私利益的对立和差别存在,人们追求私利的行为就无法避免。因此,追逐个人或者团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县委书记岗位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成为舆论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县委书记作为我们党执政治国的骨干力量,一头代表执政党形象,一头连接着基层百姓,对县委书记权力的规范和监督需要继续加强。一是要分解书记权力,防止县委书记权力过大。为了分解县委书记的权力,建议参照一些地方的做法,实行不直接分管的权力制衡机制,即书记不直接分管财政、物资、人事和工程,  相似文献   

8.
伏琛 《瞭望》1990,(42)
有一位学者给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作了界定,说: “腐败就是权力变质——公共权力蜕变为私有权力。”这样“蜕变”的结果是:权力由原来应为社会兴利除弊的机制,变为滋生弊害的障碍机制。也就是说,原应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反变成了某些人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介体了。 国家干部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人民授权予公仆,总希望他们一心扑在公务上,多为人民作贡献。但擅长以权谋私之流不这样想,他们担心“有权  相似文献   

9.
借鉴社会交换理论,将腐败网络视为非法社会交换网络,进而揭示其两种典型结构,即外排式联接腐败网络与内含式联接腐败网络。外排式联接网络形成了"资源排斥性"权力结构,迫使权力劣势者进行竞争以获得资源;内含式联接网络形成了"功能互补性"权力结构,要求各方行动者进行合作以获得收益。权力分配的不均等造成了网络结构中各方之间的冲突,导致了网络的分裂趋势。而关系承诺因其对权力运作的削弱,发挥着重要的网络整合功能。权力结构和关系承诺,作为腐败网络能否持续运行的决定因素,为当前反腐提供了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权力腐败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寻租理论”中寻找解决权力腐败的办法,着重从利益机制的角度分析权力腐败行为的变化轨迹和防腐的对策选择。 一、权力腐败的某种必然性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作为一定职责范围的支配力量,可以说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权力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谋官成本的昂贵。我国虽然是人口众多的大国,但是,社会权力职位的供给终究是有限的,因而进入权力位置的竞争十分激烈。激烈的竞争必然造成谋官成本的昂贵和攀升。进入成本主要包括:①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11.
施平 《瞭望》2000,(32)
7月31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 民法院对成克杰受贿案作出一审 公开宣判,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位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高官,只要腐败受贿触犯法律,一样要绳之以法、决不宽假而言,人们从中又一次感受到中央肃清腐败的决心。在成克杰案之前,已经有了陈希同案、胡长清案,以及其他高官伏法的案件。谁也不能置身法外,不是一句空话。 贪污腐败是一种社会病。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管理众人之事的公共权力之后,利用公共权力牟取私利的行为就未曾断绝。以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和《资本…  相似文献   

12.
权力腐败的理论诠释张锐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权力与腐败的逻辑关联已成为人们无法摆脱的经验事实。正是如此,几乎历代统治者都为铲除权力腐败而殚精竭虑。本文试就权力腐败的有关理论问题发管窥之见,以求教大家。-、权力腐败的总病根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政...  相似文献   

13.
腐败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是人类社会健康肌体上的毒瘤 ,正吞噬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当前的腐败主要表现为权力的腐败 ,而权力的腐败与制度、体制上的弊端有着直接联系 ,只有从制度、体制的变革中才能找到医治的良法。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进行制度体制创新已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尤其是在当前改革进入到关键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搞好反腐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反对腐败是坚持我们党和国家性质的重大问题腐败,通常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私的行为。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分工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后,腐败现象就产生了。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治,封建国家的政治腐败曾经越演越烈。我国著名的学者王亚南曾经说过,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实际上是一部贪污史。清朝末年官场严重腐败,人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相似文献   

15.
腐败是阶级社会中权力不受制约的产物,是一种历史性、世界性的现象,治理腐败的关键在于依法治吏。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把法制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战略地位。要健全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做到严格依法行事、依法办案。  相似文献   

16.
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权力与权利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异化,而且腐败会带来收益和利益,其表现就是当前腐败的权力资本化特征.而这种收益和利益必然需要表达和表现的途径,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解体教训的前提下,我们认为,为了让腐败收益和利益合法化,可能会让腐败产生出的既得利益者们形成反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同时,权力异化的产生.即腐败产生的条件是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因此反腐败应该矫正权力的异化,要矫正权力的异化就需要借助权力和权利,即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对抗权力,让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7.
圈子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为人类社会结构的变迁演化提供了一种解释框架。在中国,圈子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心理基础,其价值理念与运行规则从社会领域向政治生活场域的渗透,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圈子文化所衍生的隐性的社会结构力量对党内关系的解构与异化、权力腐败的诱致与扩散,使政治生态面临劣质化风险,应从观念改造、清除特权、消解主要领导干部“被围猎”困局、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落实主体责任、提升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力等方面构建防治党内关系中圈子文化蔓延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国家公务员后就业腐败是指国家公务员利用权力(主要指作出有约束力的决策的社会能力)和权势(主要指影响决策人行使权力的社会能力),为在离职后的就业中谋取个人私利,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后就业腐败的主要表  相似文献   

19.
消除腐败必须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过三次转为严重的腐败。第一次是80年代初,靠国有垄断商业,挤进去准赚钱,造成全民经商的局面。第二次是80年代中期,靠主要商品的“寻租”,利用“双轨制”价格差,凭借权力取得租金。第三次是近几年来的要素腐败,一是房地产,二是资本贷款,即官员可以利用权力使地价翻番,从而获得资本贷款回扣。腐败是危害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致命毒瘤,而权力腐败是所有腐败现象中最为严重的一个现实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是亡党亡国之源。我们党和政府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并且采取了许多…  相似文献   

20.
论反腐败与坚持社会主义湖南师大政治系黄百炼一、腐败与社会主义没有必然联系腐败现象一般都是以权力与金钱的结合为基础,表现为权力转化为金钱,金钱腐化权力的逻辑过程。即掌权者以权换钱,有钱者以钱买权。因此,权─—钱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既是腐败的因,又是腐败的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