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结果表明:未婚青年实际的恋爱年龄普遍早于他们期望的恋爱年龄;已婚青年实际的结婚年龄也普遍早于未婚青年的期望婚龄;男大于女始终是主流的期望与实践,女青年比男青年更看重这一点,已婚青年比未婚青年更坚持这一点;各类青年最为一致、同时也是最为看重的择偶条件是两人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青年文化的产生无疑是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反叛传统的产物。那种认为在秦始皇时代就存在青年文化的观点是令人怀疑的。中国的青年文化只能产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不是被洋人的大炮轰开而是中国人自己开放后的80年代。这一代青年人自发地“与传统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在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这两者之间他们首肯后者。他们宁愿认为自己是自愿地背起了十字架。虽然这是一种很不确切的估  相似文献   

3.
婚恋是人人都会涉足的领域。处在求偶、婚嫁期的青年人,对恋爱、婚姻以及性的问题尤为关注和敏感,他们在婚恋和性爱方面的观念变化不但比其他方面更为快速、显著,而且往往更能反映其价值取向的演变。为此,“十年来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演变”课题组在1990年上半年的补充调查中,增设了有关婚恋的4道问答,请青年选择。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一、婚姻自主性大大提高,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自我意识的增强。表1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均倾向于“听自己的意见”,无论是不同年  相似文献   

4.
刘芳名  刘迟 《学理论》2011,(6):32-33
性别观念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以每一代领导人为核心的国家集体决策主流对于性别观念都具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也体现出不同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平等的过程,经历着性别观念的深化与发展,对于中国近现代决策主流中性别观念的梳理与展望,为性别意识主流化进程提供历史性的文本史料支持与现实性的方法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和2015年数据,分析青年自身及其父辈受教育程度对中国青年同居观念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中国青年的同居观念在2005-2015年期间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且较为保守;青年自身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提高其对同居行为的接受度;父辈的受教育程度具有间接影响,表现为父辈小学教育程度对青年同居观念的正效应通过影响子代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实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因子女性别存在差异;青年自身及其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均受到同居观念外在环境的调节,在同居观念较为开放的环境中,受教育程度对提升青年接受同居的正向影响更弱。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到左云县就农村青年恋爱,婚姻观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青年恋爱、婚姻观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左云县经济逐年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去年人均收入达八百一十多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因素的影响下,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地区的家庭结构、规模、功能呈弱化趋势,而结婚之前的青年异性交往则呈自由化、公开化、目的化、普遍化倾向。本文以2013年在台湾地区进行的"恋爱与婚姻家庭观"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建构"90后"台湾地区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数据,分析其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主要的研究发现是:在台湾地区大学生中,以恋爱为核心内容的青年文化进一步普及;大学生两性关系观念和实践向"开放型"进一步深化;在大学生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与代际间互动性因素、社会组织因素、社会结构性因素相比,个体的社会属性特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时期青年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等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更新,如何了解把握青年动向,怎样理解和认识青年的时代变化,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开展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青年的方向,我国青年工作中的这个传统课题,由于实行工作重点转移带来的新变化,在当代青年中又重新被提出来了。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社会,中国青年与全国人民一样遭受着极大的苦难,他们的求学、就业、恋爱等等切身问题的解决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因而苦恼、徬徨,带着极度的失望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质问。出路何在呢?有的人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党又用什么理论来给他们指明方向呢?毛泽东同志关于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缤纷多彩的各种新观念、新思潮中找出观念变化的特点与规律,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一、超前性与落差性的交织青年观念变化的特点之一,在于超前性与落差性的交织。这个特点显示观念变化的不平衡性。从地域上看,观念变化的超前性与落差性的不平衡,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  相似文献   

11.
王梦蝶  张曼 《理论导刊》2023,(3):99-106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以青年为主要群体,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历经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弱化、碰撞催化、交融强化等阶段,呈现出主流化转向之态势。基于社会、青年、亚文化自身三重维度,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因于社会发展的切实成就与困境、青年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及文化传播机制与形式的拓展。新时代,推进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的良性发展,需明确青年主体性发展的多元诉求、认可包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发展、引导规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消极因素,以确保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实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西方经济、文化大量的引进,“性解放”这一在西方已过时了的东西也随之涌了进来。这对于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念,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处在青春恋爱期的当代青年,更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就目前一些文学作品及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当今人们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青年的审美心理与其他心理因素一样,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状。而且其动态发展并不总是按常态进行,很多时候会出现一种偏移的审美观念,这种偏移的观念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去,就有可能出现审美错位——把一些并不美的事物当作美的东西,而把一些美的东西作为不美的东西予以排斥。 青年在审美中的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下面一些方面。 一、感觉流 几年前,在青年中流行着一首歌——《跟着感觉走》,他们唱道:“跟着感觉走,紧拉住  相似文献   

14.
杨晏清 《学理论》2010,(22):215-216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恋爱目的多元化进行概述:因寂寞去恋爱;因无聊去恋爱;因好奇心去恋爱;因功利去恋爱;因虚荣心去恋爱;因性的需要去恋爱。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加强家庭锻炼与培养,加强传统思想道德的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学习规划的正确引导及加强高校教育人才的培养与提升,有利于减少当代大学生不健康的恋爱目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青年工作部部长许贵才,在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后认为,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我国四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培养创新观念,并把这一观念与竞争观念联系起来。不少学生认为,虽然在校学习时同学之间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同走上社会后所面临  相似文献   

16.
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以上海和成都800位20-30岁未婚青年的样本资料,分结识途径、择偶的社会网络、父母的作用和恋爱方式四方面,详细描述和分析转型期青年择偶过程的新变化及其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17.
一般我们常把社会意识分为主流意识与支流意识两种。然而除了先进的、进步的主流意识和落后的、反动的支流意识之外,实际上还有大量的“边缘化”意识。所谓“边缘化”意识是主体意识的异化物,是漂浮、游离于主体意识边缘的思想观念。主流意识有边缘化的东西,支流意识也有边缘化的东西。在我国当今社会里,广泛存在着边缘化的“灰色”思想观念: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也不反对社会主义,但是又对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处处看不上,开口就是牢骚;欢迎民主,但是总是不负责任地宣称民主越“大”越好,反对集中,对任何现有制度…  相似文献   

18.
恋爱挫折感,是个体在进行正常的恋爱时,过程受阻,而产生的沮丧的情绪体验。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和偏远山区,一部分青年男女的择偶自由被粗暴地剥夺,造成了青年的恋爱挫折。据山西省左玉县李志民同志调查,从1980年以来仅在8个乡中就有128家换亲。其中范家窖村1985年有14人结婚,就有11家换亲。这些被迫与他人成婚的青年内心十分痛苦,但往往又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在挫折中有的甚至成为了阶下囚。在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指腹为婚、换婚、属相择亲、父母包办等粗暴剥夺青年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最近这次访问莫斯科,曾向一些苏联朋友了解那里的婚姻问题。现在把有关莫斯科人婚姻的一些情况介绍给读者。 社交与恋爱 首先,应该谈谈莫斯科男女青年的社交情况,因为这是他们恋爱结婚的前奏。总的说来,在社会舆论与有关当局的赞同和支持下,莫斯科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是很自由、很广泛的,他们有互相认识与交往的  相似文献   

20.
摒弃、淘汰与时代前进步伐相隔膜的旧观念,营造、树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观念,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问题的复杂在于,怎样界定观念意识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 考察商品经济与观念变化,人们一方面看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冲击和鞭笞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观念和小农意识,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混乱现象,一些正确的观念被误以为是荒谬而加以抨击,一些错误的观念被误以为是正确而加以推崇。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观念变化中的商品经济作用庸俗化、绝对化,以为商品经济条件下出现、流行的观念都是现代的、进步的,都是需要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