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特殊的主题。其既有古建筑和考古遗迹的存留,又有历代保留下来的大量文献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历代经学文化、制度文化的流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明堂文化中所特有的对"天命"、"天人"统治观念的承载,以及以建筑和礼仪制度形式为表现的与阴阳、五行、天文、地理、历法、月令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关联的象征意蕴,都使得明堂具有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因此,科学地阐述中国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分析其转变为价值取向和引导行为规范的路径,将中国礼仪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把价值观教育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刘琴 《学理论》2013,(15):66-67
当今社会网络盛行,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也日益频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着重探讨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相似文献   

4.
狄马 《各界》2008,(7):30
中国传统哲学在老庄经典的浸润下,发展出了一套"为而不争"、"节而有度"的礼仪文化.这套礼仪文化,不管是好还是坏,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总之,它已经影响了过去两千多年中国人的交往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大学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新时代礼仪文化的弘扬者。然而在今天,大学生中出现一些不文明不规范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忽视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培养。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传统礼仪文化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17世纪中叶以降,葡萄牙和西班牙国势中衰,罗马教廷试图借此机遇,从葡、西王权处收回"保教权",以重现往昔的辉煌.为此,罗马教廷设置了"宗座代牧"体制,并派出以法国外方传教会为主体的传教士前来中国,以扩张教廷的影响力.这派传教士坚持反对利玛窦一派的传教方针,"礼仪之争"的烽火重燃.在这场事件中,第一位中国籍的天主教主教罗文藻(1616-1691),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以超时代的视野与魄力与"欧洲中心论"代表性人物罗马教廷的"神学权威"闫当(Carolus Maigrot,1652-1730)展开斗争,维护了教会的传教事业.同时,他坚持传教事业"本土化"策略,遵从中国礼仪,维护了中国礼仪.罗文藻在"礼仪之争"中的文化抗争,展现了部分中国人在明清之际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光辉形象,值得当下学人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7.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8.
《侨园》2009,(2):52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产量堪称世界之最.饮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无论在任何场合,敬与饮的礼仪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法律文化在法律制度变迁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现代法治文化相悖离。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过程中,东方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起了决定性作用。重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以及"规则性道德"与"德性道德"关系是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5)
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以古鉴今,努力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尤其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体现了更为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总体国家安全观吸纳了传统文化中至今仍然合理和有益的元素,强调在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实践中要富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领总体的国家安全观。吸纳古代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思想,保护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汲取中国传统价值观丰富营养,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富国与强兵、发展与安全协调并重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1.
丧葬习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村落文化的展现。以鲁西南山区村落丧葬习俗为例,对传统村落的丧葬习俗作全面的论述,探析传统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礼仪,而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无论你来自何方、男女老少,饮食永远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种族差异等众多因素在内,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本文着重讨论中俄两国饮食起源、饮食习惯、饮食传统和餐桌礼仪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叶素云 《学理论》2012,(22):13-14
在众多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拥有着主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思想积淀,也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精练简洁,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历史作用、当代价值和发展方向,其深刻思考和独特观点构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其中,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问题研判、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自觉、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表明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现实起点、历史逻辑和发展取向。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刻领会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实践要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重点地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动,力戒"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倾向,从而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兰凤  许敏 《学理论》2013,(15):199-200
莽人的传统礼仪体现了莽人的精神风尚和伦理道德,是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莽人的人生礼仪包括生育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莽人的传统节日有沙吉恩节、新米节和中秋节。莽人传统礼仪、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莽人传统礼仪和节日受到多元文化冲击,存在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大都是在西方炮舰血与火般的征服下被裹挟进去的。传统文化对待现代化起初多持拒绝态度,随后是半推半就地接受,再后才是清醒的选择。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有共识性的指标体系,当国家间在现代化发展水平上伯仲难分之际,民族国家身份迷失问题就彰显出来。在寻根"我是谁"的人生追问、确定民族国家身份时,传统文化就重新回到了当代人的探寻视域之中。"传统文化热""国学热"是现代化中民族国家身份迷失后的再确认。其目的是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形成既能反映现代化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的特性究竟是什么?所谓文化特性还必须有广泛而长久的实践性。按照独特性和实践性的标准,我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其一,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符合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加强东北高校学生对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北地区是"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重要地带,在此地区的留学生是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目前东北高校留学生对华传统文化认同度普遍较低,而对现代文化认同度较高。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度不高,且自身需求不明确、很少借助中国媒体认识中国文化、汉语水平制约其对中文书籍的阅读、社会支持网需重建和扩展。对此,依据留学生的文化需求从提高中国文化教学、加强媒体文化传播功能、提升留学生汉语能力、重建和扩展东北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四个方面来增强其对华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在国家和地方治理中,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界对相关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而以"家政文化"概括这些与家庭治理相关的内容,更具有整体感、包容性和规范化。"家政文化"在中国古代意义重大,是乡村治理与国家政治之基石。近年来,"家政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它承载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在国家和地方治理中,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界对相关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而以"家政文化"概括这些与家庭治理相关的内容,更具有整体感、包容性和规范化。"家政文化"在中国古代意义重大,是乡村治理与国家政治之基石。近年来,"家政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它承载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