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侨园》2016,(9)
正《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一部爱情名著,而我在俄罗斯采风期间,让我印象更深的却是俄国人餐桌上的"红与黑"。我无论走进哪一家食品店,或是到大大小小的餐厅、食堂甚至小吃部去就餐,都会闻到一股又甜又膻的奶油味夹杂着浓烈的酸咸味扑面而来,让我这个吃惯了煎炒烹炸的"中国帅哥"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那就是俄罗斯人每餐必用的红菜汤的味道。俄罗斯朋友告诉我:这道红色的热菜汤,是以约2500克牛骨头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1周年期间,俄罗斯首都以及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市民的胸前或手臂上戴着一款黄黑条纹相问的丝带。司机们把这种丝带系在汽车天线和反光镜上,学生们把丝带系在书包带上,有的年轻的母亲还把它系在孩子的手推车上,“丝带”现象构成了俄罗斯“胜利日”一道亮丽的节日风景。这种丝带被称为“乔治丝带”。它源于 1769年叶卡捷林娜二世为表彰战功卓著的军官而设立的“乔治勋章”上的绶带。丝带上的黑色象征着硝烟,黄色象征着火焰,寓意在战场上拼杀的将士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因此,“乔治丝带”在俄罗斯被看作勇敢和胜利的象征。俄罗斯就是以佩戴“乔治丝  相似文献   

3.
刘淮 《瞭望》1988,(39)
你问我别后这十年的光景,我的朋友,黄昏已来临,年轻人即将手挽手在朦胧的月光下悄声慢语,那是属于他们的世界。而我眺望着西天那最后一抹晚霞,它明丽璀璨,流彩溢金。我知道,那里边有我,当然也有你,尽管它转瞬间就要融化在苍茫的暮色中。 这十年,论工资,论级别,我都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你知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都不大在乎这个,我依然是个教书匠,前两年评了个高级职称也就是了。但是我感到那缠在我身上、捆住我灵魂的锁链,已逐渐去除。 为了父辈的那些事,我一直不得安宁。60年代初  相似文献   

4.
它6岁,漂亮,有褐色的毛发、黑色的眼睛和健康的牙齿。我~眼就相中了它,把它买了下来。它叫“超人”,是我养的第一匹马。对于驯马我一无所知,后来我才知道,买下一匹未经训练的小马就像买了一件未完工的家具。我只好请来了驯马师。  相似文献   

5.
“长城有窗吗?我真想找到这样一个窗口,看一看万里长城的概貌!”在我准备沿着长城进行一次采访之前,有的青年朋友向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这可把人难住了。 据报道,美国宇航员由太空回顾地球,中国的万里长城依稀可辨。如果说,这是鸟瞰长城的窗口,它  相似文献   

6.
朋友同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朋友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朋友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相似文献   

7.
去年11月,在H国参观博物馆近三个星期。在它的首都B市住了两星期,到它的东部,南部和西部三大城市参观了三天。途经S国首都M市来回计三天三夜。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朋友说,何不写它出来! 这是很难的。我知道,“外国也有”和“外国的月亮”是我们中国开放门户以后形成的两个典故。言为心声。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对待走出国门的人回来谈论外国社会时事风土人情的两种典型的心态的结晶。加上时间短,见识少,很难说出什么来。所以大前年去了一趟J国,我一字不提。国外朋友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我一言不答。  相似文献   

8.
田晶 《学理论》2009,(27):232-233
双头鹰一直是俄罗斯的标志和代称,然而很少有人对这一标志有真正的了解。本文正是从这一国家标志的历史渊源讲起,阐释这一标志对于俄罗斯的真正意义。本文旨在透过这个标志本身和它所影射的一些思想,尝试解读俄罗斯的双头鹰文化,以求让读者更加了解俄罗斯,了解双头鹰标志的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陋室中,挂有一副朋友送的清人郑板桥书的拓片,这张拓片正文写着“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四个大字的下面还有几行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富报也。”每有朋友到家中来做客,都要议论一番这几个字,见仁见智,有的说这几个字有特点,有的说寓意深刻,有的说这几个字含义太消沉……总之,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观察角度。在近  相似文献   

10.
毕淑敏 《党政论坛》2011,(20):22-22
朋友同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朋友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朋友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相似文献   

11.
海参崴见闻     
刘韶华 《侨园》2003,(1):36-37
前不久,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去俄罗斯远东最大的城市海参崴做了四天的观光旅游,感触颇深。乘坐哈尔滨开往绥芬河的列车,于第二日晨7时多便到了绥芬河市。当地朋友领我们到一家旅行社拍了一张快照,用于办理出境手续。吃过早餐后,所有的出国手续都已经发到我们手中。绥芬河出境旅游管理部门办事效率之高令人称赞。怪不得连远在广东、福建、四川到俄罗斯做生意或观光的游客都来绥芬河出境。乘上旅游公司的小客车开了约一个小时,便来到了俄罗斯边防检查  相似文献   

12.
伦敦专电 伦敦市中心繁华的牛津大街东头,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大楼。这就是英国工业联合会的所在地一伦敦的中心点。英国朋友说,它位于伦敦中心,另一方面它又是英国工业的总部。  相似文献   

13.
冷面逐人     
文章的标题是从一本书上抄来的。我喜欢这四个字。它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情。 朋友告诉我,A君不回来了,在美国领了绿卡了。我问为什么。他告诉了我一段隐情。A君是某研究单位一位老实巴脚的科技人员,50年代末,或是60年代初的洋博士。一家四口在一间小屋里挤了多年,毫无怨言。改革开放以后,应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邀请,前往研究一个课题。期间,他无时不牵系着国内的妻孥、朋  相似文献   

14.
于佰春 《侨园》2002,(1):42-43
金秋时节,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到俄罗斯采风。在这个相邻而又遥远、熟悉而又神秘的国度里,我看见了足以展示俄罗斯风采和特色的几道风景……雕塑:凝固的历史俄罗斯的雕塑,如同它那极昼深雪中的三套马车和白桦林中的木克楞小屋一样,最能揭示这个民族深远淳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在城市和乡镇,凡是主要街口,几乎都有大小不一的雕塑。这些难以计数的雕塑,唤起人们对伟人和英雄的追思,述说着俄罗斯大地上昨天的悲壮与  相似文献   

15.
一枚铜章     
《侨园》2017,(Z1)
正我父亲有一枚雕刻精美的铜质印章。这枚铜章高6厘米,宽3厘米。在1.5厘米厚的底座上雕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坐姿雄狮。铜章用细纹篆书刻着父亲的名字。这枚铜章是父亲一位著名雕刻师朋友精心制作,做为生日礼物送给父亲的。相传大军阀张作霖曾派人以重金请这位雕刻师为其雕刻帅印,雕刻师因痛恨土匪出身的张作霖而断然拒绝。为了避祸,这位雕刻师从此销声匿迹了。为了感谢和怀念雕刻师朋友,父亲一直把这枚铜章当作宝贝珍藏着。  相似文献   

16.
孟悦 《民主》2023,(5):41-44
<正>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国家二级文物,这是一件由帆布制成的斜挎书包。书包的底色是军绿色,正面用黑色布条缝制着五个醒目的大字——“打回老家去”。书包长26厘米、宽34厘米,包盖的边上缝有两条黑色布条装饰,书包背带可以调节长短。就是这件看似普通平常的小小的帆布书包,饱含着一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拳拳爱国心。这件书包是由东北民进创始人、著名教育家车向忱在抗战期间为他的儿子亲手缝制的。历经几十载,1998年由车向忱之子车树实将它捐赠给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扩建办公室。时至今日,每当人们看到这件文物,依然能够从这个书包上感受到车向忱忠贞的爱国信念和坚定的抗战决心。  相似文献   

17.
穆青 《瞭望》1986,(48)
我喜欢瀑布磅礴的气势,欣赏它飞流直下、大起大落的气魄,更爱它在奇险和陡峭中开拓着自己的历程。几年前,拉美瀑布之乡委内瑞拉的大瀑布曾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如今,我来到非洲,许多朋友要我去看看维多利亚大  相似文献   

18.
老虎的孤独     
在森林王国里,一只老虎凭着自己的勇猛无畏取得了至高无上的霸主地位。但是,森林管理工作给老虎带来的艰辛和痛苦远比打江山要多得多。它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有软弱的一面。它越来越渴望自己可以像其他动物一样,享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能在犯错误时得到“哥们儿”的提醒和忠告。于是,它去问猴子:“你是我的朋友吗?”猴子满脸堆笑地回答:当然,我永远是您最忠实的朋友。”“既然如此,”老虎说,“为什么我每次犯错误时,都得不到你的忠告呢?”猴子想了想,小心翼翼地说:“作为您的属下,我可能对您有一种盲目的崇拜,所以看不到您的…  相似文献   

19.
十多年前的一天晚上,冉红到我家里做客,那时候她仅仅是新疆师范大学的一名普通中文教师,穿着一套黑色的纯羊毛套裙,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眉飞色舞地向我讲述着她正在为儿童电影制片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6,(1)
正到中俄界江乌苏里江对岸采风,是我多年的愿望。2015年初春,西伯利亚的严寒并没有锐减它的凛冽,界江的坚冰上依旧能跑雪撬。应东道主俄国朋友米沙的邀请,我来到了界江附近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个民族自治镇采风。在这里,我了解到历史上的原住民瓦尔喀人的生活一幕。一百多年来,瓦尔喀人在这里或驾小舟出没于烟波里捕鱼捉鳖,或踏滑雪板穿行在外兴安岭的林海中捉虎抓熊。据《清史稿》记载:瓦尔喀人的属地南至现在的吉林珲春,东至俄罗斯伊曼城,北至黑龙江省的饶河,西至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