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法律中的可辩驳思维,源于语用学转向及语用思维,是不同于演绎性思维、归纳性思维与类比性思维的新型思维方式,是具有规则性、主体间性的对话、交流、辩论与反驳的思维过程。可辩驳性是法律知识逻辑结构的本质属性,法律的可辩驳知识结构依赖于可辩驳思维来实现应有的价值。可辩驳思维与可辩驳性具有重要的宏观法治价值:一是推动权力修辞向法律话语的转变;二是提升了法律方法的内在品格,从而导向法治的方法论时代;三是优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而整体塑造法治系统。  相似文献   

2.
《北方法学》2019,(4):139-150
既有的严格主义法律推理采行三段论演绎方法,简洁、直观地将法律推理呈现为一个实质蕴涵的过程,确保了法律推理的可判定性、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构建公理性法律体系是不可能的,法律推理并不能实现无矛盾和无缝对接,法律推理所使用的语言并非是单义性的,法律推理前提集的一致是不可能的判断前提,故严格主义法律推理并不能真实地刻画现实的法律推理活动。可废止性法律推理具有非分析性、实践性、可辩驳性及双向性等特征,其在评价标准、对待推理前提的态度和推理过程方面同严格主义法律推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可废止性法律推理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因而并不是不确定的法律推理。可废止性法律推理整体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法律适用的逻辑框架,以此为出发点,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日常实践中法律运作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3.
法律逻辑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领域里有三种推理:事实推理、法律推理、判决推理。法律推理是法律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法律推理的正当性问题的探讨是法律逻辑的基本问题,解决法律推理的正当性判定问题和推导问题是法律逻辑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溯因推理具有显著的特征:或然性(假设性)、逆向性、非单调性、语用性和创新性.溯因推理研究的新进路在于,其发生了语用学的转向以及语用论证(论辩)的转向.在法律方法(法律适用)和法律逻辑的视域,溯因推理的研究及其运用,长期困固于刑事侦查领域中,对于其在司法判决(审判阶段中)作为一种法律论证方法以解决疑难案件的论证则少有使用.以法律论证为视角,用一例只有被害人陈述为直接证据的强奸案件为例,通过对传统证据链模式的分析,提出印证式证据链模式和排除式证据链模式,建立溯因推理的正向溯因推理模式和反向溯因推理模式,并在案件证据所呈现的情境下建构法律语境,展现溯因推理在具体案件中的法律论证,以期能为我国司法判决实现合理性和正当性,提供一种新的论证模式或方法.  相似文献   

5.
法律推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法律推理的内涵界定关于法律推理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一般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也是广为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即 :“法律推理主要是对法律命题的一般逻辑推理。在不同情况下 ,可使用各种推理。”① 也就是说 ,法律推理是逻辑学中的推理理论在法学中的运用 ,它属于法律应用逻辑的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推理不再属于法律应用逻辑范畴 ,而是属于法律哲学中的一个问题。正像霍姆斯著名格言所说的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 ,而在于经验。”虽然司法判决过程中的表面特点表现为逻辑方法和逻辑形式 ,但这种过程的真正特…  相似文献   

6.
韩登池 《政法学刊》2011,28(5):11-16
法律推理研究热潮的出现,说明我国法学研究已由注重对法律适用客体的本身研究转向法律适用主体的思维研究。但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法律推理研究存在诸多明显不足。因此我国学者要吸纳和借鉴了国外法律推理研究的先进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以致服务于法制现代化,实现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法律推理具有非单调性。人工智能时代更清晰地凸显出了与这一特性相应的可废止推理模式的必要性。可废止推理虽未必一定用可废止逻辑来刻画,但这一做法在人工智能的环境下更加合乎目的。法律推理的可废止性源于法律规则的可废止性,法律规则的逻辑形式化要求将其构成要件表征为"有待证明的要素"(P要素)与"未被驳倒的要素"(NR要素)两部分,后者的引入恰当地处理了规则与例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引入三类"废止者",即反驳型废止者、截断型废止者和削弱型废止者,来建构可废止法律推理的基本模型。但这同时也显现出了可废止法律推理的智能化限度,核心在于它无法进行司法裁判中必不可少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8.
民法适用中的法律推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明耀 《现代法学》2003,25(2):38-44
法律推理是民法适用的一种重要方法。笔者在对法律推理进行一般性描述的基础上 ,对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三种推理方式在民法适用中的具体运用展开讨论。笔者不仅对三种推理形式在民法实务中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而且通过民法实务中对三种逻辑工具的运用在观念上的变迁 ,揭示出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法律推理是一种实践理性,是法律思维的核心环节.理性本身存在缺陷,哈耶克认为,理性作用是有限的,但在法律推理中的价值不可小觑.理性仍然是司法判决中的决定性要素.哈耶克关于划分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在法律推理的理论中的意义是不同的.本文着重论述外部规则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律推理在法律活动中往往被认为是追求形式正义的一种有效工具。从演绎到归纳再到类比,似乎始终体现着机械的色彩,价值的追求无法展开,如同风雨不进的壁垒。然而,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法律推理的价值问题却潜在性的影响着我们。本文拟通过对法律推理形式和实质分析,将法律实践中的法律推理具体价值追求解析,希望对法律推理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se the issue of defeasibility in the law, taking into account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philosop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egal theory. We will adopt a very general idea of legal defeasibility, in which we will include all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certain legal conclusions may need to be abandoned, though no mistake was made in deriving them. We will argue that defeasibility in the law involves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which we will call inference‐based defeasibility, process‐based defeasibility, and theory‐based defeasibility. Only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allows us to provide a satisfactory account of the role of defeasibility in legal reasoning.  相似文献   

12.
In jurisprudential literature, the adjective ‘defeasible’ appears as a predicate of many terms: concepts, laws, rules, reasoning, justification, proof,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some versions of the thesis of the defeasibility of legal norm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notion of legal validity. We analyze some possible justifications of this thesis considered as a claim concerning validity, and enquire into two possible sets of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defeasibility of the criteria of identification of a legal system. We also provide a formalization of some options regarding defeasible criteria of identification, which can be used as a tool for meta-jurisprudential analysis. Finally, the thesis according to which defeasibility is better conceived of as a feature of legal application is examined and questioned.  相似文献   

13.
印大双 《政法论丛》2014,(6):121-127
法律推理过程包含着权力与利益、应然与实然、确定性与妥当性、客观解释与主观解释等矛盾,法律推理促动法律规范由普遍规则到个案规则适用,法律推理涉及法律事实认定、法律规范识别、法律价值追寻,涉及推理主体关于知识论与实践理性的思考,法律推理的重心由立法领域到司法领域、由法律本体论到方法论、由法律移植到制度理性整合、由宏观论证到微观分析的转向。法律推理呈现内部逻辑强制与外部言说理性互动的特征,已经由法律文本所体现的规范层面转向法律施行的实践层面,形成事实与价值、事实与规范的交互流转。  相似文献   

14.
语用学是从微观、语言的层面分析和把握法律推理的新视角。在语用学规范性视域中,法律推理是一种融合话语行为、命题行为和语用行为的交互言语行为。其中,"说者"与"听者"都是法律推理主体;达成合理共识是法律推理的目的和原动力;遵守合作原则是法律推理语言有效性的保证。语境通过语言选择的"装扮"来影响法律推理,是影响话语权分配、共识达成及合作原则遵守与否的关键因素。改善语境是发展法律推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推理与解释:寓于其中的法律思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法律方法,它们对法治建设有着不同的意义。法律解释的功能是要充分展示法律文本的各种可能意义,而法律推理则强调结论的必然得出。由于二者都强调根据法律进行解释或推理,因而拥有大体相似的思维走向,但作为不同的方法却有着许多细微的区分。正是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方法(如法律发现、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价值衡量、法律推理等)构成了法律方法论体系。当我们对这些法律方法有了深入系统的了解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6.
Atria  Fernando 《Law and Philosophy》1999,18(5):537-577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a theory of law and a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Starting from a close reading of Chapter VII of H. L. A. Hart's The Concept of Law, it claims that a theory of law like Hart's requires a particular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or at least a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with som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It then goes on to say that any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that satisfies those requirements is highly implausible, and tries to show that this is the reason why not only Hart, but also writers like Neil MacCormick and Joseph Raz have failed to offer a theory of legal reasoning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legal positivism as a theory of law. They have faced a choice between an explanation of legal reasoning tha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re of legal positivism or else strangely sceptical, insofar as it severs the link between general rules and particular decisions that purport to apply them.  相似文献   

17.
辩证推理中的大前提的选择——语用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辩证推理是在大前提不明确或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借助辩证思维寻找或选择最佳的大前提以解决法律问题所进行的推理。辩证推理不是没有前提的推理,只是这大前提不像形式推理那样由制定法明确地规定,而是法官以价值判断基于特定语境的案件事实审视和选择出来的,法官对大前提的选择具有语用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永红 《河北法学》2006,24(7):85-89
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职业能力结构中的决定性因素.法律逻辑是训练法律思维的必要的、有效的工具.法律逻辑有助于准确掌握和运用法律概念,合乎逻辑地建立和把握命题并进行法律推理,对即将作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逻辑论证.为达到将逻辑理论知识转化为法律思维能力之目的,法律逻辑学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法律推理是理性的过程,具体而言是一种实践理性.法律实践是一种“言说”的实践,特别是在司法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言说”这种会话模式.法律推理的过程就是在法律会话实践中选择最适合结论的过程,它包括一定法律行为正当化的论证和相对于一定目的的最佳手段的确定.法律会话推理①正是从多主体“言说”角度寻找正当性的法律推理方法,是一种“言说着”的理性,其以话语为媒介,以法律当事人之间的会话沟通为方式,通过各方对话语意图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行为方法,从而对推理结论进行正当性论证,这里的正当性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因而具有主体间的可接受性和社会层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