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昊 《南风窗》2013,(6):37-41
政府自身利益的形成,甚至自身演化为特殊利益集团,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也并非无可避免的现象。毋庸讳言政府的自身利益,但也要通过法律明确政府利益边界。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相似文献   

2.
教育:梁漱溟乡村建设之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认为"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而教育则是进行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梁漱溟先生的教育是个人与社会结合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是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教育,是"政教合一"的教育.梁漱溟先生试图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平和的教育,来达到改造乡村,进而改造整个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篇第七·三十一)  相似文献   

4.
温可佳 《工会博览》2013,(15):58-59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学做人,学处世.做什么样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诚实正直的人,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孝悌者,为人之本也".孝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有教无类”。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第三乐,即最高的快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谓善政不如善教,教育的至高理想,当属“以斯道觉斯民”;而教育的最低要求,仍是这四个字:“有教无类”。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开始筑壕挖沟: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富人与穷人……什么时候开始,教育的品质要看特权的脸色,要为金钱的魔棒所指挥……什么时候开始,当代的孔子收弟子时只挑肥马轻裘的子贡,却赶开居陋巷的寒酸颜渊……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应重返教育的大根本。我们应深刻体认:没有教育的公平,就无法实现和谐的社会。我们应深刻体认:只有教育的公平,才能导向和谐的社会。天快亮了,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富人与穷人,子贡与颜渊,请你们坐到一起朗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6.
惜秋 《法制博览》2008,(15):13-16
李世民太原起兵反隋的第一个支持者是刘文静。但凌娴阁上,并无文静的图形,这是他才过其德,不能善自保全之咎,怨不得别人的。我们且看他下面的居心行事,便可了解其梗概。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我们不敢称刘文静为小人,但其才过于德,我们不能为他掩饰。  相似文献   

7.
跨越快乐鸿沟——关于快乐的历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对快乐的 追求就有多么悠久。快乐和人类同在,和 人类的理想同在。 在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中,"快乐女 神"欧佛洛绪涅(Euphrosyne)是"美惠 三女神(The Graces)之一。在西方哲学源 头之一的亚里士多德那里,由德性(勇敢、 谦虚、进取、诚实、节制等)所带来的快 乐就是幸福,人皆希望拥有。伊壁鸠鲁将 快乐看作"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他 说快乐就是善,"如果我把口腹之乐、性 爱之欢、悦耳之娱、见窈窕倩影而柔情荡 漾,一概摈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 物。"他还用富人们赞助的钱建了一所哲 学学校,学习快乐之道,他开列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平时。在生活中.作为家长.我们除了监督孩子写作业、学特长、选学校、上大学之外.知道什么是“生命教育”吗? 记得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 “生命教育”已经戚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新境界。新方法了。这是来自一位普通家长的故事.写的就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看一看.也许对体有用。  相似文献   

9.
感叹无耻     
近日不少贪官之无良,对无耻感悟良多。无耻常被解释为不知羞耻;不顾羞耻。而无耻者,被指为不知羞耻的人,俗称无耻之徒。不知羞耻者尚情有可原,而不顾无耻者,却使人愤怒,遭人谴责。而最令人不耻者,则是那些明知自己的行为极为无耻,却又掩耳盗铃,是自己冠冕堂皇,以君子示人。苍天之下,世人皆有无耻之言行,然,知之而避之,君子也;知之而行之,无奈也;知之无耻而不顾,反以君子示人者,真无耻也。  相似文献   

10.
"爱之永恒"恰恰在于"爱之无常":纯真的金童玉女不知哪一天会失身欲海,而吃遍天下豆腐的猎艳高手说不定会为谁动了真情,输掉了自己。  相似文献   

11.
欲无尽     
云溪子 《法制博览》2011,(16):28-29
欲有善恶之分,实现欲望的手段也有善恶之分。即使善欲,若不择手段去实现,其果不善,君子不为矣。若是恶欲,又不择手段,恶之甚者,万劫不复。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15)
正一个内心火热的人,一定有一种承担的冲动。一种承担的冲动,才配得上一生一次的青春。"调研中国"是许给这样一种青春的:它开阔,辽远,倾情赞叹,理性认知,冷静思考,对责任意识自发地追寻。一个大学生,应该拥有一段有意义的青春。要有爱,爱智慧,爱生活,爱这个世界。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片隐形的孤独,它必须被排解,怎么排解?弗洛姆说,就是要通过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写道。爱得深沉,不是爱得肤浅,何以致之?  相似文献   

13.
正"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些观点均出自先秦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荀子·性恶》。提起荀子对人性研究的学说,在历史发展中常被学者们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这是因为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截然不同的"性恶论"的观点。荀子主张人性有恶,其否认天赋观,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  相似文献   

14.
茱茱 《南风窗》2012,(17):95-97
中国的《道德经》对他颇有启示:"我最看重的观点是大自然的流动过程,就像水一样,我们能够讨论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而不用发明一个上帝般的存在,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4月的天,孩子的脸,乌云环绕着新界的群山,水泥森林的边缘,有人在念诗。香港中文大学郑裕彤楼一号演讲厅,是美国诗人盖瑞.施耐德的诗歌朗诵会。盖瑞有名作《斧子把》,他提到公元4世纪的陆机,用英文念:"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台下有人会意地笑。"而我明白了:庞德是斧子陈是斧子,我是斧子而我的儿子是斧子把,很快  相似文献   

15.
在盛倡"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今天,有学者反省中国经济运行的"致命危险",并提到了这个词:"浪费"。这里指的主要是资金的浪费--发展中国家资金运用效益大体是1:1,即1元钱投资最终产生1元产能。而在中国,这个比值达到多少呢?居然是7:1!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对此很感慨。他认为,大概是由于老百姓储蓄率之高,才使中国承受了这样巨大的资金浪费,仍然维持经济增长。然而,大家也许还未意识到,中国当下,存在一种更严重的浪费:它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盲目草率,也不仅仅是实际产出的粗糙低效,它的可怕之处在于:让许多人的青春为之而虚掷、浪抛!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学中界定的现代博物馆的四大基本功能为:典藏维护、研究、展示和教育推广.教育是博物馆社会职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博物馆的教育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为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的继续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服务.因而做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核心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其根本问题则是我们要从观念上改变,即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教",而是帮助观众"学".博物馆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其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7.
晚清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相似文献   

18.
高层声音     
《南风窗》2010,(5):8-8
温家宝:在纪念国务院参事室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包容和宽松的环境,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敢讲真话。有些真话,虽然领导不爱听,但确有价值,因为它包含着真理。领导者应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去除思维定势,包容不同意见,择其善而从之。  相似文献   

19.
汪宏华 《法制博览》2009,(19):47-47
在很多人看来,这句话是典型的封建糟粕,是宋儒提出的男权口号。其实没那么简单,它导引于“周易”哲学。大家都记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宋儒只是将后一句的“君子”换成了“女子”,而“坤”卦确实可与女子对应。改换之后该如何理解呢?它的意思变成——人应当从善,而“善”包括才、德两个方面,“才”相当于生产力,“德”相当于生产关系。男子应偏向于才,偏向于自强不息,偏向于对外进攻,偏向于通过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相似文献   

20.
既为人师,常为学生谋。痛惜学生视力之下降,观察良久,发觉主要是学生的读写姿势不正确而使然,遂常以“一尺一拳一寸”教导之,不时给予纠正。初有成效,然稍未提醒,学生的双眼又低近书面如故。责之,则曰:又忘了。于是下令每人之桌上务必写上“注意保护视力”之文字,有学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