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公推直选”推进党内民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近些年来,基层党组织以改革创新精神进行"公推直选"基层领导班子改革,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顾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历程,"公推直选"改革可以说是基层直接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然这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展望未来,地方基层对"公推直选"改革充满期待,希望把民主化的步伐继续向更深入、更宽广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2.
马兆亭 《桂海论丛》2009,25(2):53-56
基层乡镇党委"公推直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最新实践成果之一.以基层乡镇党委"公推直选"的典型案例为样本,考察党内基层民主创新发展的生成机制,可以发现,当前在基层党内民主创新中,存在中央与地方、基层的互动、互惠的动力机制;中央和地方、基层的这种互动关系又是在党内现有组织体制内运行的.进而通过这种体制建立起了党内基层民主创新中的控制与传导机制,指导相关党内基层民主创新实践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3,(2):93-94
童伟华在《探索》2012年第5期撰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是宪法的要求,也是党的神圣使命。认为公民素质是民主的前提、中国公民素质不能适应民主要求的观念,是制约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思想障碍。从民主的根据、内容看,应否实行民主、能否实行民主与公民素质并无关系。清末民初的民主政治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村民自治及某些地区实行的乡镇负责人直选改革,说明我国公民完全适应民主的要求。由于民主实践较少,我国公民民主素养有提高的余地。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是提高公民民主素养和民主质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11,(10):91-91
陈家喜在《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我国乡镇党委公推直选的展开是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经过十年来的试点探索,乡镇党委公推直选已经实现从点到面,从多种探索到公推直选的回归,并且逐步得到高层的肯定和推广。然而,当前乡镇党委公推直选尚面临着与宏观政治结构不兼容、竞争性不足以及基层动力缺失的困境。进一...  相似文献   

5.
"党代会常任制"与"公推直选”是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实践与探索的两种重要模式.这两种实践模式是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加速分化、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已成为人们共识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作为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都试图探寻党内基层民主实现的有效途径,都突出了党员民主权利这一党内民主的根本;同...  相似文献   

6.
周清华 《前沿》2006,(5):224-226
基层民主建设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直选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又是全面推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突破口,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继农村基层海选后又一历史性跨跃。它必将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加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高 《群众》2013,(1):40-42
人才为本,公推直选广揽天下英才。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公推直选是近十年来党的建设中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之一,也是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中一种新的选举民主模式,是新形势下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相似文献   

8.
刘明英的老家,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独树一帜,2003年以来,探索建立了以公推直选、民主评议以及区委全委会、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制度,焕发了基层活力,并诞生了全国第一位公推直选的镇党委书记。“新都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浓浓的民主氖围催生出色的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发展党内民主对于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重大意义,为新时期党内民主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川省遂宁市从1998年开始以“公推直选”、“公推公选”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等形式探索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已走过了十多年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到党管干部与党管民主是辨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公推直选是对基层党内选举制度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开拓了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新境界。公推直选应扩大试点、深入总结、不断完善进而形成可以进一步推广的选举制度。选试点应注意以下问题:公推直选工作的成本控制问题;民主选举程序规范化问题;公推直选范围过于狭小的问题;党内选举与政治选举相混淆的问题;候选人产生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当选人与职位契合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是指人们围绕公共事务展开自由平等的辩论、对话、商讨,并最终形成政治共识的过程。话语民主理论对提高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言语交往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加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索,应着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增强政府公共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不同利益群体的话语平等,开展公民教育,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党内民主选举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发展党内民主成为党的建设的目标,党内选举成为尊重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为此.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党委认为,要发展党内民主,就要创新党内选举制度,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直选制度。从1999年起,局党委大胆探索基层党组织直选制.由党员直接投票选举基层党委委员发展为直接选举正、副书记、纪委书记。多年的实践,巳形成一套科学的工作思路和丁作程序。  相似文献   

13.
潘奇峰  夏行 《今日浙江》2008,(13):28-29
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公推直选”是近10年来党的建设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之一,是一种新的选举民主范式。“公推”是指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是一个初始提名的问题,目的是增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合法性基础;“直选”是指党员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目的是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概括性地说,就是以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选举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政党适应性是政党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组织与策略的调整,以更好地维护其核心利益的一种手段。乡镇党委公推直选的适应性改革有其内外动因。进行乡镇党委公推直选的适应性改革,是对基层民主和人民民主发展和传统干部体制内在痼疾的科学回应。但乡镇党委公推直选的适应性改革还存在着党内对于选举的认知不够充分,选举机制的内在张力会出现与党组织意图相背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金辉 《人民论坛》2013,(10):148-151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乡基层群众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公民社会发育的重要途径。在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与公民社会的成长,既是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和内在要求,也是全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公民身份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关注公民平等分配社会稀缺资源的权利和地位,更关注公民争取正义过程中的行动能力及体现出来的社会政治交往模式.公民身份内涵所意蕴的平等性、容纳性、互惠性、共享性和共识性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正能量,其中平等包容的公民主体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主体力量,理性平和的协商参与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互惠合作的公民美德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发展基层民主是我国国家民主建构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在构建我国基层民主过程中避免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和"组织派别的内耗"是理论和实践中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以个人自愿为基础组成的各种基层团体为研究对象的结社民主理论,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结社民主理论主张限制国家权力的介入,鼓励群众以结社的方式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通过公民在民主集团中的活动增强美德、积累社会资本,促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在我国基层民主建构实践中,可以尝试以下三方面的努力:第一,增强基层民主组织的自治性和服务性;第二,优化基层民主组织的决策结构和行为;第三,鼓励基层群众成立各种小型草根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新都区坚持从抓基层民主建设入手,以扩大党内民主为突破口,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行了大胆的制度创新,在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探索,全面推行了公推直选、民主测评、强化全委会职能、实行党务公开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走出了一条"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基层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的基层民主建设新路子,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于今后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要高度关注公推直选后的制度跟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推直选符合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体现了我们党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改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而发展社区协商民主则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在协商民主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与素养,同时其所拥有的权威又能保证公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所以应该居于核心地位。以上海"百姓畅言堂"平台建设为案例,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协商民主的可操作化路径,归纳总结出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党组织作用核心化、共治主体多样化、参与协商规范化、协商机制流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