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实践中,熟练地运用赋比兴手法,很好地把握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使三法各显其功能。同时,在具体运用到某一诗篇时,既有所侧重,又同时兼用,使之相辅相成。大致说来,毛泽东常运用赋法再现斗争场面,往往把它置于诗词的中心地位;对于比法,毛泽东既看重其"以彼物比此物"的一般作用,也看重其美刺意义,特别是他晚年对美刺意义更为强调使用;兴法最能显示毛泽东作为诗人的审美追求,因此,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有很多借景言情、情景交融的表述,而这些词句往往恰是毛泽东诗词中最具神采之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应以作者的革命历程为主要依据,从创作题材与主题的变化上去划分阶段.毛泽东没有也不可能在自我感觉"并未入门"的近体诗这一门类中,作带有某种限制的"被动式"创作.他的以意唱和正是政治家诗人的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毛泽东请人修改自己的诗词,主要是出于对这些作品艺术性的把握,而非文体的区别;为他人修改作品则主要是考虑求改者的身份.即使在诗词修改这类最能显示诗人风采的精神活动中,毛泽东仍不失政治家的本色.  相似文献   

3.
杨义 《党的文献》2007,(6):39-44
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品,更为根本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吐纳风云、评说春秋、飞扬情志的文化现象,是现代历史的创作者对正在创造中的历史,进行巨人般的关照、领悟和审美把握的结果.它蕴含着雄伟的气魄、巨大的智慧和从容的风度,散发着一股旋转乾坤、搏击人心的审美情趣的气流.这种诗词的文化气象导源于诗人的创造性主体,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马背写作"的飞舞奔驰、"昆仑情怀"的豪情干云、"鲲鹏击水"的武勇气势.  相似文献   

4.
历来,毛泽东的诗词多被从政治的角度欣赏,本文从诗词意境和表现方法的角度剖析了毛泽东诗词的大家风范,也从社会和历史的人文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分析了毛泽东诗词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创作的诗词是中国共产党党史文化的精神形态,毛泽东诗词是其中的典范。毛泽东诗词"话"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艺术表达,人民大众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艺术刻画;毛泽东诗词是大众的"话"——寓马克思主义真理于大众化的典故,具有民歌化的大众作风,开拓大众口语的新境界;毛泽东诗词用大众的"话""话"大众,具有鲜明的人民大众性,是二十世纪中国大众的诗意"话"剧。  相似文献   

6.
审美和功利的关系,从来聚讼纷纭.毛泽东同志既提倡文艺的功利性,又提倡文艺的审美性,更提倡功利和审美相结、相合统一,他的诗词就是这种结合统一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2020年11月19日,"新时代习近平引用和阐释毛泽东诗词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年会召开。与会学者从新时代习近平引用和阐释毛泽东诗词的基本情况、主要指向、重要意义以及彰显的伟大精神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学者们一致认为,习近平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和阐释,彰显了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展示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自信。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同时是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的优秀诗词数量众多、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毛泽东诗词魅力,一是来自正确的创作导向,把人民大众作为主角,以歌颂人民的各种战斗、建设、学习生活为内容,使诗词适应大众的需要;二是来自个性化特色的创作方法,既用形象思维,又用比兴手法,还进行适度夸张,大大提高了诗词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张力;三是来自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题材的精准把控,使诗词的题材和内容十分广博深厚,是中国半个多世纪革命和建设历程的记实和缩影;四是来自崇高的人格力量,毛泽东对待同志谦逊诚恳,对待自己要求严格,对待严重困难和压力,始终保持大无畏的百折不挠、愈战愈勇气概,使诗词气魄宏伟、激情澎湃;五是来自审美观念的新颖,坚守原则、锐意创新、不乏趣味,使诗词具有风格的个性美、意境美和语言的格调美;六是来自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勇于担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了雄伟瑰丽、伟岸豪迈的艺术形象,使诗词成为鼓舞人、感动人、教育人并广为流传的经典。  相似文献   

9.
关于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的创作和书写时间 ,在该诗 1 978年 9月 9日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前后 ,从高层到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者中 ,均有人提出疑问。由于诗的创作和书写时间不能确定 ,以致国内外出版的许多毛泽东诗词评注、赏析、鉴赏等著作中 ,对这首诗的内容出现了许多自相矛盾、令人费解的阐释 ,成为毛泽东诗词及书法研究中的一个疑案和悬案。从该诗的内容、手迹风格、毛泽东创作追怀诗的有关情况等方面来分析 ,这首诗不应当写于 1 96 3年 1 2月 ,而应定为 1 972年 1 1月罗荣桓 70寿辰或 1 973年 1 2月罗荣桓逝世 1 0周年时为宜。  相似文献   

10.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毛泽东诗词充分反映了他语言运用上的天赋与才华,文章通过对其诗词的具体分析,对毛泽东诗词中语言的大众化、语言的锤炼及典故、成语、神话的活用等语言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纵观毛泽东伴随其漫长革命生涯的诗词创作历程,有两个高潮时期,前者在1935年前后的长征阶段,后者在20世纪60年代的“反修”时期。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毛泽东,其诗词创作的主题,主要是“长征”(可以作为打天下、创业——反蒋、抗日、建国的代名词)和“反修”。出现这两个创作高潮期,正是艺术规律使然。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或上品.则集中出现在第—个高潮期,谓之“长征诗词”。  相似文献   

12.
丁毅 《党的文献》2006,(6):32-36
长征前后的诗词创作,是毛泽东精神在艺术上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长征诗词中体现的毛泽东的精神,具有极大的艺术独创性,集中体现为毛泽东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2008年10月18日至21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次年会,由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联合主办,会议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诗词既是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画卷,又是毛泽东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形成雄浑、豪放、壮丽、优美的艺术风格。臧克家曾说,毛泽东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毛泽东诗词广泛传播与普及,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本文撷取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诗词创作、传播、研究过程中的若干珍闻、要事和重要成果,以期加深人们对这种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学术界掀起了研究毛泽东诗词的热潮 ,其主流是健康的 ,但研究中也出现了某些误读现象 :有人以解读社会科学论著的办法去解读毛泽东诗词 ,企图从中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略 ,结果必然是缘木求鱼、徒劳无益 ;有人以现实主义的眼光来看待浪漫主义的作品 ,导致了对毛泽东诗词理解的隔膜和贬损 ;还有人以所谓“纯诗”的标准来衡量毛泽东诗词 ,衡量的结果是使毛泽东诗词的整体风貌走了形、变了样。评论毛泽东诗词有广阔的自由空间 ,但这个自由又必然要受诗词意象、意境等的制约 ;超越了这个制约 ,就会形成错位而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马广志 《世纪桥》2010,(8):44-46
<正>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不仅为我们中华民族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灿烂诗篇。在赏读毛泽东诗词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出现过几处"元帅"、"将军"的身影。笔者借此撷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党的文献》2012,(2):110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拟于2012年9月在江苏南通联合召开"毛泽东诗词与中国诗歌的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12届年会。  相似文献   

18.
《党的文献》2018,(1):17-17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毛泽东诗词研究,本会与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拟在湖北武汉联合举办“毛泽东诗词与‘文化自信一’学术研讨会暨本会第17届年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影响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体悟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一生所创作的诗词虽然只有几十首,但运用典故却随处可见。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最常用的三个典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意象)的分析,来探究毛泽东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中的一些深层意味,这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古典诗词,经他圈点批注或引用过的诗词曲赋共计1692首。毛泽东读过的诗词多,记忆力惊人,加上他丰富的联想,在与人接触中,往往对方刚报出姓名,他便马上联想到相应的诗词,使谈话陡然增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