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弼哲学,无论是从"无"在文本中的含义,还是从"无"与"道"的关系,都无法说明"无"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从王弼的整个哲学体系上看,仍是以"道"为本体。但"道"在指物时是指始成物时的"无为",而指人时是指人的言行的"无为",顺自然而为。王弼认为,只有抓住了"道"的这两种内在含义,才能实现"崇本举末"、"崇本息末"的最终目的。造成把"无"误解为本体的根源是部分学者或只从字面上理解,或是断章取义,而不能在王弼哲学整体的理论架构上把握"无"的意义和作用。这两者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余树苹 《求索》2010,(3):117-119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情”亦是“自然”,体与用的圆融,恰在于此。在王弼的圣人观中,体现的是魏晋士人将文化正统与价值追求融合的努力。外儒内道所导致的结果是,对圣人的关注由外在转到内涵,“圣人”不再是只有公共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性的个体。这是王弼的独创,也是时势使然。  相似文献   

3.
张慕良 《湖湘论坛》2015,(3):135-139
王弼在具体讨论"有"、"关系"之前,首先认定的是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具有规律性及统一性的理性立场,并不能以"贵无论"来定义其本体论思想。同时,"无"概念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也并不是一存在概念,而是属性概念。王弼只是用"无"来称谓不可命名的"道"、"一"的属性。对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再研究,对合理定位"魏晋玄学"的整体学派属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弼在具体讨论"有"、"关系"之前,首先认定的是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具有规律性及统一性的理性立场,并不能以"贵无论"来定义其本体论思想。同时,"无"概念在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也并不是一存在概念,而是属性概念。王弼只是用"无"来称谓不可命名的"道"、"一"的属性。对王弼本体论思想的再研究,对合理定位"魏晋玄学"的整体学派属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只是天地之间有限的存在,却充满着对无限的渴望。普遍性的追寻源自求知的本性,他们所期望获得的本就是对所追问对象普遍适用的解释,而不是对具体情境的回应。普遍的原理可以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具体的经验则难以再现。以王弼为首的"贵无"派玄学鲜明地提出了"以无为本"的观点,展开了对普遍之"无"的追问。"无"和"自然"所具有的普遍特性,使得它们具有对"有"和"名教"进行解释和指导的作用。对普遍原理的注重,也使得王弼的玄学思想显示出超越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在发展上大体经历了"名教本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即自然"三个阶段,从这样一种发展历程上就可以看出,魏晋玄学最终极的目的乃是旨在解决"名教"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把两者予以调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可以说始终有着一条"名教"的主线,魏晋玄学与其说是对"名教"进行批判,倒不如说是为"名教"寻找"自然"的依据,这尤其体现在玄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自然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在首先指认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概念具有"需求先存论"倾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约束范畴的消费概念.他认为这种意义上的消费概念既是新社会现实的标志.也是分析消费社会的一个基础范畴,与此相应,他认为以他自己的消费概念为基础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从此结束了先验性情结.  相似文献   

8.
王廷相从气本论与对人性的具体考察两条理路对人性进行了诠释。他一方面以气释性,并在此基础上以"生之理"对人性进行了诠释,一方面又运用"以情观性"的方法,将"情"视为人性的本真,从人类生活的现实出发对人性进行了诠释。在他看来"情"虽是人性的真实显现,但是却并不能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到多少积极的作用,人们要想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必须遵循外在的"名教",只有通过"内外交养"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所"自得"之物,人才能真正成为圣人,实现道德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近代以来"复归"论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复归"论不仅在中国文化的困厄时期坚卓地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而且亦从特定的角度突显了中国文化的理论特质与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演进之现代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复归"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虽曾以偏颇的形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今天,我们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一元文化观与"中国文化中心论"所可能具有的负面作用则需高度警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论行政相对人>一书进行简要评述,对本书提出的行政相对人概念与我国行政法学界的其他主要观点加以对比评析,以明晰行政相对人概念的内涵.同时结合我国行政法学界十余年来围绕"行政法基础理论"提出的"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等观点,对行政相对人概念所内在蕴含的价值给以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1.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认为 ,性是情的根据 ,情是性的表现 ,这就必然产生善性产生邪情的矛盾。李翱对此的解决方案是 :性虽产生情 ,但邪情是七情交伐的结果 ,所以邪情是无根的。但李翱毕竟承认性产生情 ,性毕竟是邪情的产生者 ;所以他对善性产生邪情的矛盾的处理并不完满 ;也正是由于此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才对开启宋代性二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书学是在宋代文化浸润下形成的具有宋代书学典型代表意义的思想理论体系。宋代文化的"内倾性"促成了苏轼书学"自然"的审美论;宋代文化的"创新性"熔铸了苏轼书学"出新"的创作论;宋代文化的"兼容性"成就了苏轼书学"兼容"的风格论。  相似文献   

13.
船山诗学的内在矛盾的哲学根源主要源自他的性情论思想。一方面,受命于天的"人性"是隐藏不见的,"性"隐"情"(欲)现,"性"的显现必须通过"情"(欲);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人心"在与外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先天之性"才发见为"后天之性",产生了"情感"倾向。由此,船山在批判朱熹性情论的基础上,厘清了四端是性,七情是情,从而明确地认定"情"是不善产生的根源。基于这种性情论,船山在其诗学批评中,对诗歌本质是抒情还是载道问题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4.
陈妍娇 《前沿》2011,(22):59-61
在萨林斯之前的人类学理论传统中,功能论、结构论一统天下;萨林斯代表了一种突破结构共时性、静态的努力方向,把历史引入结构主义的方法中。在反思传统人类学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惯例性结构与搬演性结构的概念;并指出在他的夏威夷的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当地的文化秩序呈现出搬演性结构的形式。为了把搬演性结构与历史事件实现更完美的契合,他又提出了并接结构的概念,表现了文化变迁的真实面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运用文化哲学的理论视角来观照汤显祖的美学思想。晚明是中国社会由中古向近代转变的中介,汤显祖与启蒙思潮的理论代表李贽相推引,提出了以"情"为核心的美学观。汤显祖的美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又有较强的个人风格:以情趣为内核的美的本质论、以情梦为关纽的艺术创作论、以情奇为美的艺术特色论、以情教为中心的审美价值论。虽然汤显祖的美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规范的背离和突破,但在总体上仍未超出儒家美学的樊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自然观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世的发展演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史.先秦上古时期,自然观体现为人"归与自然",自然更侧重于实然的天道运行的含义,是人意效法依归的实体;魏晋中古时期,自然观体现为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思考,反映了从宇宙论向本体论转变的哲学背景,表现为"名教"与"自然"之争;中唐两宋后的近世,自然观体现为人的"内在自然",宋代道学完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境界论的融合使得自然化入人文,最终形成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与自然观、人生观的统一.上古时期的"观自然"转进为近世的"自然观"而最终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深厚根基,可为当今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现代性的中国方案提供丰富的精神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男孩危机论"缺乏一个形式化的评价标准,在比较的对象上存在混乱、庞杂和不统一,而使"男孩危机论"存在前题脆弱的危机."男孩危机论"提出的种种证据是男性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属性,在当下过度标准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被放大,不存在单独的"男孩危机".只有教育危机,它超越了某个单一性别,是男生和女生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怀特在其代表作《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一书当中提出了他有关文化科学的主要思想。经典社会学的代表韦伯在他阐述其有关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时 ,亦提出了“文化科学”一名 ,并就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 ,二者所理解的“文化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要加以严格区分 ,因为他们不仅在研究的目的、理论的诠释系统还是探讨方法上 ,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引进二者这个同名的术语时 ,决不能乱贴标签 ,否则将会制造出无穷的无意义的争端  相似文献   

19.
由"艺术终结论"引发出"文学终结论",并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的论争,直接涉及当代文学的生存状态.在这个被舆论所操纵的电子传媒时代,文学艺术的根本意义应是使人多样化的、可能性生活得以呈现;其本质仍是一种可能性生活,是对可能生活的观念性实现、过程性开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艺术既不会"死亡",也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一生信奉儒家思想,并在“文以明道”中弘扬了儒家的中道思想和民本思想。他好佛而不溺信佛,以一个思想家的理性和卓识,显示了对多种社会文化思想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他以“势”论政体更替的历史观,以“元气”论自然的天道观,以及“统合儒释”的文化理想等等,都是他对儒家思想述而有作之处。柳宗元是复兴儒家思想的开拓者和革新者。孔子的儒家思想正是在后人述而有作的创造中,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