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行业间工资差异的测度与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使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通过计算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等指标,验证并测度了行业收入差距;根据垄断特征对行业进行聚类,并分别估计了垄断和非垄断行业的工资收入方程,测度个人特征对工资收入的不同贡献;用logistic回归比较分析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劳动者的失业风险,指出垄断行业中劳动者的教育回报率要高于非垄断行业劳动者的教育回报率;根据Oaxaca—Blinder的方法,对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的条件均值差距进行分解,其中两者收入差距的48.37%可由个体特征上的差异得到解释,另外51.63%不可以解释,说明行业歧视的存在,而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垄断性分割是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减轻女性的家务负担,促进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回顾和总结了家务性别分工的原因,探讨了家务劳动与工资收入的关系及其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家务劳动对工资收入具有惩罚效应,不平等的家务分工是形成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文章就此讨论和提出了相关研究启示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垂直专业化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垂直专业化是跨国公司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约束下的一种全球策略,我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要注意宏观与微观利益,研究我国企业面对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的策略。一方面,加入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体系,成为其链条环节,在体系内部或外部为其服务,成为跨国公司协作的伙伴;另一方面,建立国际垂直专业化体系,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一个生产和贸易链条,成为竞争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4-2012年苏南五市的面板数据,从整个地区和行业层面实证分析了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专业化分工、工业化程度、服务效率、产业融合等四个因素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专业化分工的影响最大,工业化程度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显著的因素,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同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正相关,但产业融合因素的促进作用较弱。从行业层面来看:专业化分工对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两个行业外的其他行业都有较明显的影响;工业化程度是所有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服务业效率对所有行业都存在促进作用;但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较弱。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实证结果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5.
欧雪银 《求索》2008,(8):29-31
新兴古典视角的企业家精神是个体专业化水平、水平分工水平和垂直分工水平的提高。文中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模式,从新兴古典视角建立一个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家精神模型,初步将专业化分工思想融入企业家精神理论,为新兴古典经济学企业家精神理论的创立进行尝试,并且试图确立新兴古典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通过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以扩展的明塞尔模型为基础,实证研究工作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工资影响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参加社会培训还是企业培训,以上两种类型培训都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工资水平,工作技能培训会使农民工工资收入增加4.4%,但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来讲,其工资收入效应存在差异;社会培训会持续对农民工工资收入产生积极作用,企业内部培训的工资收入效应具有滞后性,并且前者的工资收入效应大于后者,这种效应在青年农民工群体上体现的更加明显。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个体的培训财政补贴力度,鼓励农民工参加周期较长的工作技能培训项目。此外,培训补贴应向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农民工倾斜。  相似文献   

7.
理解当代青年的工作满意度形成机制对于实现高质量就业、增强获得感具有深刻的意义。工资收入和加班行为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结合体制分割带来的绩效主义和权益保护方面的差异,分析了二者对当代青年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收入和加班行为对于当代青年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提高工资更有利于增加体制外青年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加班更有利于增加体制内青年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并且无论是自愿加班还是非自愿加班都会影响体制内青年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上述研究发现也有助于理解当前劳动就业领域中较为重要的员工激励、加班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分工与专业化角度,建立了具有微观基础的储蓄与借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非逐利性储蓄对均衡利率水平及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非逐利性储蓄的积累会降低均衡利率水平,并有可能影响分工的演进而降低经济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厦门市流动人口系列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原工资收入和在厦滞留时间相关,与年龄、婚姻状况和在外打工年数无关。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性别单独进行分析,考察性别如何作用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流动妇女工资收入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得出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是解决收入性别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杨波  徐伟 《求索》2007,(12)
本文从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省域比较入手,考察了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差异问题。文章认为,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具有典型的区域非均衡性,特别是,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的分异。运用计量模型对劳动力市场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差异不仅受转型过程中的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同时一些市场因素也逐渐开始产生作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差异具有十分典型的经济体制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2000年开始,我们提出“公司加基地“模式推动劳动力经营产业化和就业服务集团化进程,把它作为就业局重要工作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并向纵深发展。一、优先培育专业化龙头公司,拉动劳动力经营产业化链按照市场规律和分工,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经营专业化公司,建立起公司运行机制,在现有基础上加  相似文献   

12.
艾洪山  张亚斌 《求索》2011,(9):29-31
由于我国处于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无论是出口还是FDI的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均较低,从而决定了三资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只会对低技术产品产生冲击,而这些产品大部分为低技术工人生产,从而对低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具有较强的负效应,而对高技术工人的影响不显著;进而表现为在细分行业层面上以三资企业为特征的经济开放通过市场竞争效应提高了高低技术工人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转移顺序和劳动性别分工,可以发现这种性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距,而性别发展差距的实质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这种性别发展差距危害农村妇女的利益和社会公正的实现,而且性别发展差距的存在有着直接的现实原因和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提供的劳动力个体信息,经验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的结果表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大学毕业劳动力相对需求以快于大学毕业劳动力相对供给的速率增加,成为大学毕业劳动力与受大学以下教育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推动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是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考察家务劳动对已婚在业群体收入获得的影响及影响力的性别差异,分析家务劳动、人力资本、性别歧视等因素对性别收入差距的相对作用。研究发现家务劳动对已婚在业人口的劳动收入具有惩罚效应和门槛效应;家务劳动时长、日常家务劳动和照料型家务劳动对已婚在业男女具有相似的惩罚效力;非日常家务劳动、夫妻家务分工方式以及家务时点对收入获得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已婚在业男女平均收入的差距源于男女的禀赋差异,家务劳动的性别差异是性别收入差距的主因,其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多通过性别歧视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荣光  陈勇 《岭南学刊》2022,(3):121-128
本文利用2005年—2019年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分工、异质型人力资本如何影响地区工资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先考察与测度地区城市异质型人力资本水平,再实证检验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城市群功能分工专业化对地区工资的潜在影响。城市群功能分工专业化、异质型人力资本水平是解释地区工资差异的重要变量,在控制市场潜力、同质型人力资本等因素后,城市异质型人力资本能促进区域工资增长。同时,功能分工专业化与异质型人力资本积累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互加强,对工资增长形成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智能制造的转型与发展必然会对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带来深刻的变革,其本质是以高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与升级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在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家庭、企业和政府三部门模型,考察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升级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依据制造业子行业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估计模型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以制造业研发创新投入衡量的技术升级与进步,与制造业就业水平呈显著的负向效应,即产生了生产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意味着对世纪中国经济将全面步入快车道。向开发最困难的中国西部挑战,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们在开发方式问题上,要研究新思维、新方式和新体系,而不是采用以往的传统模式,从而做出最佳的对策选择。一、西部大开发的“手术刀”要从打破国家产业垂直区域分工的传统布局切入按照国家产业垂直区域分工布局,加工主导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东部地区,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这种产业分工致使西部地区在国内劳动分工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只是保持在较低的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从西部地…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在这辉煌成果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在拉大,基尼系数已经大大超过0.40的国际警戒线.要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别,就要积极转化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二次产业间生产率的差距,而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关键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缩小和工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以期达到和工业劳动生产率同样的边际产出率才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完全转化.本文沿着农地流转、劳动力分工演进、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思路来论述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动态学,探寻劳动力分工演进的思路,并提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有五个创新点:(1)劳动总量和商品价值总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各行业劳动量和价值量占社会相应总量的比例变化保持一致。(2)社会平均养育费决定复杂劳动力价值大小差异。(3)劳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一起转移给产品,劳动力使用形成新价值即为剩余价值;生产劳动力消耗劳动时间,使用劳动力提供劳动时间,这两部分劳动时间都是用劳动力生产其他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4)在两大部类基础上,把知识、劳动力和服务等非物质资料界定为第三部类,研究三大部类结构变化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5)不同部门劳动质量和效率有差异,生产资本专业化形成转移障碍,需求变化抵消供给变化对利润率的影响,各部门利润率变化具有非平均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