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吸引了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广泛关注。他们通过多种不同渠道表达了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声讨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围堵和遏制,期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更大作用。系统了解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能够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有利于更有效地加强与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2.
读者     
《南风窗》2010,(6):10-10
<正>对发展中拉经贸合作关系的几点看法黄士康(中国前驻智利、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大使)看了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岳云霞博士的"投资拉美"一文,我很赞同岳博士关于"投资拉美正当时"的观点,并补充以下几点:中拉经贸合作互补性强,我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拉美这个经济战略伙伴。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下半年后,中国在外交战略上逐渐用“和平发展”取代以前的“和平崛起”.美国部分研究者对中国该战略产生的背景、战略内容、实施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积极作用都作了较系统而客观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可取的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当今美国政府理性制定对华政策并推动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对中国学者深入研究本国“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由苏联一国扩展到十六国。到上个世纪末先后垮掉十一国,剩下的五国在经济体制和对外关系体制方面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越南等国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但是在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方面仍然面临艰巨的改革任务。在这里我只想就这五国政党制度存在的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和平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内在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透析世界发展历史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作出的明智选择。中国和平发展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堪称中国奇迹。然而,在对实现中国奇迹的道路进行阐释或者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走道路的性质进行评价方面,却存在诸多偏颇之论。与此类偏颇之论不同,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从未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当今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正是因为改革开放进程对社会主义的坚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的。事实上,中国创造了中国方案,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道路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此,本刊特约请三位专家从中国国际地位、经济发展和外交理念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中国阔步走向世界30年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韩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东亚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中韩两国的人文交流,尤其是年轻人的交流和互动。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本刊特意邀请了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及在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请他们结合亲身经历谈谈对促进中韩文化交流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赫鲁晓夫上台后,根据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世界格局变化的新特点,对传统的世界革命理论重新进行审视,在时代问题、战争与和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问题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并把它作为苏联乃至国际共运制定新的战略与策略的原则和基础。今天看来,这些新的看法和理论观点是对马列主义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这些理论观点在当时并没有成熟起来,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冲突,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世界霸权和在亚太的地区霸权是中国的和平发展所必须正视的现实,妥善应对其霸权对于中国的安全和发展意义重大。和谐亚太有利于弱化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和约束美国对中国的不利行为,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应当努力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追求自身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我曾两度通过党际渠道访华,中国共产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努力以及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好、勤劳奉献始终鼓舞着我。目睹这一切,没有人会对中国21世纪发展目标的实现进度和取得的成就无动于衷。治理有效、成果突出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关注,使伟大的中国成为人类进步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西方媒体与机构进行的一系列有关国家形象的民意调查显示,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得到迅速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这些现象表明,中国正在以和平发展的新姿态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并被世界各国人民重新认识和接纳,也反映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而惊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至今大多依靠广义的软权力并且取得伟大成就的和平发展有越来越明显的根本大战略裨益,并且在世界政治很大部分变化着的基本性质中有其坚实基础。然而,中国大体上依然缺少狭义的软权力,特别是其中关于基本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软权力(或曰最大的狭义软权力)。与和平发展密切相连的和谐世界理念基于四大要素:世界政治基本性质正在经历的变迁;中国和平发展的伟大实践经验;中国的世界秩序理想;中国的大战略需要。"国际责任"正在成为中国大战略问题的首要关键词,而当前一种新的对外政策形势——重要的新麻烦迅速多样化增生和分散化表现——蕴含着中国正在面临的意味深远的新挑战。目前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里最重要的,就是要鉴于中国目前内外瓶颈问题的一大共同来源,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转换改革开放以来不平衡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的和平发展具有独立自主、包容开放、合作共赢的特质,历经和平发展征程的新开启、和平发展事业的新推进、新时代和平发展新方略新实践等不同阶段,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文明历史、崇尚和平的文化底蕴、为人民谋幸福的制度安排。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也是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的战略抉择,它的重大意义在于革新了现代化发展模式,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与中国和平崛起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崛起是当前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尽管这是中国高层首次用“和平崛起”描述中国的国家战略,但是这一思想并不是当今中国为了让世人接受自己的权益之计,而是中华文明与社会制度赋予中国的特殊禀赋,在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中已经清晰地提出了对中国崛起和平属性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能否走出"国强必霸"的怪圈,实现和平崛起,日益成为一个大问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提出和实践给出了答案,和平发展观、安全观、义利观以新的观点表明了中国外交的和平理念,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大国外交新路。  相似文献   

17.
余克礼 《台湾研究》2011,(5):1-4,12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是中共十七大确立的新时期对台工作中心任务。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岛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祖国大陆方面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契机,积极落实中央对台工作战略部署,与中国国民党和马英九当局携手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俄罗斯学者对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及其实现手段和未来前景的解读,这些解读主要依据中共中央相关文献资料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很多观点比较合理,对于我们切实、有效地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不无启示和裨益,而有些看法则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需要加以分析和辨正。  相似文献   

19.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办不断增强,和平发展之势渐趋明显。这既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吸引力、亲和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就是软实力不断成长和积累的过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得到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认同,而且引起了东西方媒体广泛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开始积极探索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突出了台湾问题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中国20多年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紧密关联,它既不能影响、干扰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又要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的统一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