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声誉往往表现为一种主观评价,却现实地反映出大学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的未来发展.大学声誉评价在近年来已得到了重视并在评价方法上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为研究大学声誉对大学的作用形式和培育方式,本文选取了最能体现大学声誉的高考得分、就业指数和杰出校友等指标以及最能体现大学质量的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学科排名、论文得分以及最能体现大学资源吸引程度的教育经费总收入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找到影响大学声誉的最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出大学声誉与大学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影响,大学声誉培育对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政府和社会大众对大学声誉的培育和健康形成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大学学术水平的演变与未来大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不同时期英国和美国大学学术水平演变的历史轨迹 ,进而探讨了大学学术在大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社会角色。通过历史的比较研究 ,认为社会需求制约着大学学术发展的方向 ,影响着大学学术的发展水平 ,并进而预示未来大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本质特征、存在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也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本文探讨大学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不同的大学理念,从这些大学理念,可以看出大学的不同风貌与风格。  相似文献   

4.
社会服务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不断拓展的重要职能。大学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关系。大学的社会服务要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基础,同时要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此外,大学不能只是被动适应社会、简单服务于社会现实需求,引领社会发展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创新引领、文化引领方面,大学要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的需要表现在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质与量的选择上,及对大学发展的追求上。大学发展基于自身合理需要的满足状况,一所大学能够获得哪些和多少需要满足物,取决于它输出给社会的人才、知识、服务等产品的质与量。政府对大学进行资源配置应以社会使用大学产品的评价信息为主要依据。大学内部协同机制的构建以信息系统的完善为重要基础,并直接影响大学要素效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大学本身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在当代,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形态,不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理所当然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研究和审视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发展趋势,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给大学文化提出的新要求;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建设高品位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本身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在当代,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形态,不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理所当然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研究和审视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发展趋势,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给大学文化提出的新要求;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建设高品位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8.
关于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社会发展逐步依赖知识生产的历史进程中,以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规则体系。它以促进大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有效发挥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背景,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一是如何促进大学组织的高度社会化,使大学与社会间形成有机的互动机制;二是如何解决好大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与直接服务社会的冲突,确保大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如何服务于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可以以多种方式服务社会,但主要的有三种:一是基础研究。大学的基础研究促进了科学知识、技术和医学的发展,而这正是经济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类健康状况改善的基础。大学也主要是以它的这种基础研究来服务于社会的。二是人才培养。通过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创造知识绝不是大学为社会做出的唯一重要的贡献,通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与学术研究同样重要的社会贡献。大学、特别是好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创新和领导的能力。实际上,大学正是通过这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积极地服务于社会的。三是履行好机构性公民的义务。大学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方式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邻里关系的改善等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也可以通过以身作则,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间接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理念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应有的完美境界的看法或观念,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究竟是什么”,指对理想形态上的大学所应具备的本质、大学的价值和大学所应追求的目标等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大学实际上能够干什么”,它涵盖大学应有的精神、理想的实践构架和对大学自身样式设计等问题。这两个层次的问题相互联系,构成了人们对大学理念完整而清晰的定格。 大学的理念发轫于现代大学诞生之初,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善,在不同历史和不同社会情境中流动、变化、充实和发展。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大学校长纽曼所著《大学的理念》,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关于大学教育的典型认识。纽曼认为:大学是以传授文理科知识为主的“博雅教育”,是“训练和培养人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新型大学自身的特殊性,新型大学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与普通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状况相比,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和差距。新型大学应结合自身特点,改进教育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所喜爱的文化形态之一,如何将青年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并提高思政工作效果,已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在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管理工作中,沪上各高校通过"称谓符号化"、"交流新颖化"、"激励创新化"等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方式,以及由此在世博会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组织、协调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安院校在促进公安工作发展中作用的增大,公安院校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正逐步从边缘化走向中心化。在此过程中,公安院校必须充分担负起三大职能,处理好教学、科研与为公安工作服务的关系,处理好院校建设发展中的几种关系,始终把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4.
司法实践的发展,要求复合型法学人才在具备良好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基本的物证技术学知识,而物证技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的根本。在物证技术学的学科构建上,综合性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群建设情况和物证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就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等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并针对目前综合性高校中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司法实践的需要,结合物证技术学的学科特性对物证技术学建设进行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2004年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已经增到11万人,而且这一趋势在随后的几年内还会进一步增强.这就使得中国的大学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即如何在本地学生与外国学生平等互惠的条件下,使日益增长的外国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主流大学的文化.面对这一问题,中国的大学需要在首次联系、校园、工作人员、教室、学生五个方面加强工作和投入,而对这些目标的实施,实际上就反映了21世纪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经验,即让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到国外留学的机会,热情、友好地欢迎国外留学生,有严格的学术要求和原则,使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之间在校园内外能密切的互动和交流,创造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6.
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高校面临诸多新环境的挑战,高校内部审计在转型中可以助其“免疫系统”功能增强。与此同时,作为“软实力”的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塑造审计形象并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高校新教师一般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教学工作不满三年,具有教师资格或初级职称者。重视高校新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新教师要树立专业发展观,强化教师职业意识;新教师要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培育爱岗敬业精神;高校要建立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更新机制,促进新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高校档案是广大教职工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材料.高校档案直接记录了高等院校的发展历程,加强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水平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是高等教育结构特别是高校专业结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社会制度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政府首先要高度重视,在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方面下功夫,从而优化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政策和环境.同时,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努力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等各种变革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服务国际化的办学趋势。其深层动因在于柔性管理理念隐匿而产生的存在性危机。因此,柔性管理理念的澄明及复归是走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困境的关键。管理制度柔性化的培育为柔性管理理念复归开辟了路径,而柔性管理理念复归与重塑的要义在于对“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大学人文精神的捍卫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