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循米歇尔·福柯有关“自我技术”的阐释,以青年女性的健身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修炼”的实践过程,并对她们身体审美的转向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在对“身体美”的认识上,积极突破传统思维中对女性形象的固化认知,接受更为广义、多元的女性美;在对“身体美”的获取方式上,选择通过严格训练、量化饮食、身体恢复等途径科学合理改善体形、提升身体素质。青年女性“身体美”的审美转向体现出女性身体观念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则主要源于国家制度层面推动、健康意识觉醒、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以及自我意识成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沐永华 《求索》2014,(11):146-150
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在其作品中精心描绘了一系列"疯癫"的女性形象。她们心智错乱、沧桑疤结的身体作为重要的符号隐喻,记录了门罗对"新型"疯女人的构想和书写。她们"失调"的身体解构了女性身体作为性客体和生物母性载体的刻板化建构,对父权制话语中女性的性别角色进行了祛魅;她们对男性进行"反抗"的身体颠覆了女性作为驯服客体的传统形象;而她们被"解放"了的身体则打破了被动的身体铭刻,为自己言说,书写了多样化的主体性,建构了正常的人性。通过阅读投射在这些"疯"女人们身上反叛的冲动,可以更好地理解门罗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意在抵制和拒绝父权制社会结构的良苦用心,了解其构建由"疯癫"走向"理性"、富于人性的独特女性观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3.
性别特质、身体实践与健康风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风险行为是建构性别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其中包含着不同性别特质的身体实践。在女性特质的实践中,女性的身体是被视为有缺陷并需要经过现代医疗技术的改造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在男性特质的实践中,男性的身体是被视为优越于女性并需要不断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展演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文章认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不仅女性的身体面临极大的风险,男性的身体同样也是这种性别秩序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试论台湾女性主义文学对身体自主的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女性主义文学大量涉笔情欲题材,并视此为建立一种真正女性中心的文学艺术和理论批评之所在.女作家们对女性的身体和性心理、性快感、情欲发动方式等等,都有比较严肃的讨论.她们用文学形象展示女性隐秘的性经验、性心理,凸现出女性被压抑的情欲状态,并以无所畏惧的叛逆姿态,向历来是男性霸权的情色禁区发起大胆冲击.李元贞、袁琼琼、苏伟贞、朱天文等人,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对身体自主的理念作出文学阐释,涉及到女性在欲情的海洋里成长的命题.新锐女作家则更有勇气,她们笔下的人物活跃在台湾社会中,热烈地伸展着女性作为原始身体存在的力度.同性恋题材在女作家笔下大量出现并频频获奖,已大有跻身主流文化的势头.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50-7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个人数众多的"落后妇女"群体,她们思想品德不佳,好吃懒做,出身不好,同时还伴有身体的病痛。狂热的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在当时造成的劳动力的巨大缺口,是这类人物大量出现的时代原因和逻辑起点。她们的大量出现及其躯体的反应是女性婚姻、女性生育、女性健康、女性身份与激进运动紧张关系的表征,同时也成为农业合作化叙事无法消弭的"症候"。  相似文献   

6.
梁小娟 《求索》2012,(5):123-124,101
身体作为生命存在的根本性物质形式,与个体成长密不可分。本文以1980年代以来的女性成长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文本中的身体镜像、身体创伤和身体境遇,细究身体与权力、革命、性、心灵间的复杂纠葛,挖掘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诗学与主体建构,探究女性成长过程中个体认同与身体间的隐秘关系,把握身体的本质和女性成长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普通女性如何接受并应对辅助生殖技术对身体、日常生活乃至生命体验的介入与塑造,使原本陌生的前沿科学技术进入自己的身体而最终形成生活的日常?本文对异地求医“做试管”女性的生活常规进行人类学深描,从时间性身体、多重身体和集体性身体三个方面探究技术如何深刻介入身体生命。这些女性日常往返于生殖医学中心各科室和家庭旅馆之间,她们的身体成为各种实践、话语、体制、影像以及特殊地点与事件之汇聚,呈现出内生的多元、变动不居的特性。同时这些女性的积极身体实践也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从联盟而不是批判的角度丰富了性别实践。  相似文献   

8.
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批评语言和接受视野中逐渐被简化、定型化为女性写作、女性性经验和欲望写作,其后果是固化了20世纪90年代处在生成阶段的身体、身体写作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身体写作的整体性景观;割断了个体化身体写作与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批评话语之间的精神联系。我们要对市场选择机制保持警惕,同时也要对女性被等同于身体、女性的性经验被等同于性经验话语的生产机制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9.
后女性主义者从根本上挑战西方的二元论,身/心二元论成为后女性主义批判的重要对象。唐娜.哈拉维与朱迪斯.巴特勒把身体放到后现代语境中进行了解读,力图改变父权制文化中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改变女性的边缘和弱势地位,建构一个多元的、差异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女性更年期长期以来被视为是女性走向衰老的开端,无论从医界、大众文化到女性自身,尽管关于更年期有各种不同侧重和细节的叙述,但在这点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文章尝试从社会性别视角对这三个方面建构更年期话语的过程和方式进行梳理和分析,考察其背后蕴含的性别理念如何影响了有关更年期的判断和叙述,从而导致女性更年期在大众文化中的问题化与妖魔化;与此同时,这种话语反过来又如何影响女性自身在更年期阶段的遭遇、体验以及自我认同.文章认为,更年期与其说是一种纯粹的女性生理现象,不如说它是社会文化的性别化建构的产物,体现了女性身体化趋势在大众文化中的加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身体—文化象征身份—民族国家"的框架下论述了微观权力机制下礼仪小姐的公共性别身份的建构。一方面,礼仪小姐在与民族国家的互动中实现了身体资本的理性运作,这体现在对身体的自我评估和对男性他者评定的认同上,但在公共父权制下,身体的主体性淹没在力图使之客体化的微观权力的技术策略中;另一方面,公共父权的凝视和民族国家的责任话语借助礼仪小姐的自我规训而建构起她们作为民族国家文化象征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2.
吴加才 《前沿》2011,(6):45-48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既定结构和审美观念,今天,女性身体已由传统的被抑制状态一跃成为审美的主体,承载着文化建构的信息。但身体消费存在着一个现代性悖论:一是身体的解放伴随着身体的被异化,一是身份的认同与迷失,从而某种意义上成为身体的奴隶。这种矛盾性的悖论使得关于身体消费的认识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3.
随着健身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健身选择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女性进入以往由男性主导的拳击健身领域。借助案例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西安市两所健身馆中参与拳击健身运动的12位青年女性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拳击健身对于青年女性群体而言具有身体塑造的功能:强化身心、提升自我认同,进而塑造理想身体。青年女性通过参与拳击健身的过程建构了新的性别秩序,其中包含了对男性审美的抵制、对性别隔离的突破,以及社会性别角色重塑的现象。通过青年女性参与拳击健身的行为,拓宽女性在非传统健身领域获得平等参与的研究视角,使女性从男权主义健身歧视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4.
身体、缘身性及其相关体验问题的研究对于人的主体建构、性别认同和性别关系塑造,以及身心关系、精神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如何联系当代主流哲学、当代神经科学新发展的相关成果来研究这一问题是当代女性主义哲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文章将从"身心二元论"到"身体现象学"、缘身性与缘身认知:当代神经科学的新观点、女性的"缘身性"体验等方面入手探索这一理论争论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色,戒》中建构了一个"家国场域"。在此场域中,女性的身体被视为"性的身体",不仅被"敌人"所控制,同时被"同志"所践踏。另外,女性对物质的深刻迷恋也是她们悲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在山东省淄博市进行的缠足女性田野调查资料写成。通过对她们的口述材料的分析,并结合其他文本,作者试图阐释由缠足女性"自我言说"构成的妇女身体解放的历史,力求更准确、细致地把握缠足女性思想观念与习俗的转变以及为解放战争所做出的实际贡献。  相似文献   

18.
瘦理想指女性对以“瘦”为评价核心的理想身材的美好想象与希望,个体将其内化后会表现出持久而强烈的瘦身追求。在质性研究范式下,通过对19名受访青年女性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青年女性在瘦身方面整体表现出美好与偏离两种心理样态,具体包括瘦身憧憬、自我客体化、身体不满与饮食失调,并呈现动态化交叉与叠加。原因主要涵括追求健康的需要、提升魅力的欲求、审美文化的引领、身体规训的约束与媒体宣传的助力。研究结果认为身材审美文化是瘦理想盛行的核心因素,这一结论印证了文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本土情境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的身体表征,服饰制作及其穿着具有多重话语。花瑶女性挑花服饰与身体的互构,通过身体意象、服饰制作和交换及其身体装饰和认同赋予了族群身份与社会记忆的实践意涵,展现了挑花服饰对于花瑶人意义生产的载体价值,为名录体系下习俗化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事实与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博 《青年探索》2014,(4):59-65
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制度性设置与劳动过程的规则化安排,S市OR会所内的服务员们展现出一个具有主体认同意义与复杂社会联系的日常工作世界,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所处社会现实环境的判断受到源自于身体经验的深刻影响,身体的技术化与规则化训练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爆发力、游离感与错位性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自我意义上的个体劳动实践,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方式与身份意识的形成是一种身体化选择的结果,并通过身体技术的运作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