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其中,国家安全战略,主要着眼于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不是偶然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系列发展已经预示着中国外交布局已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王蛟 《法制与社会》2012,(23):242+250
当今世界,中国的外交面临不少挑战.首先,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等全球性气候问题突发的状况下,应如何应对来自西方各国的压力,推行自己的环保措施;其次,南北极、海洋问题仍是中国外交中的头等问题;再次,网络空间的国际立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最后,中国应如何推进国际刑事合作,也是应当需要被认真对待的议题.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研究探讨中国所面临的这些来自各方的外交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庞卫华 《法制与社会》2012,(16):224-225
文化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方式存在很长时间了.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文化外交在增进国家间了解、保障国际政治行为体开展外交活动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外交理念及实践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将简单梳理文化外交的相关问题并简述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以期达到系统分析文化外交从而对我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借鉴价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外交的近现代化进程开始较晚,从清末至抗战期间,其形式和规范并不十分成熟,而且因为国际地位较低造成了许多外交上的无力与尴尬局面,但同时中国外交在这一时期亦显示出少有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特使外交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途径,正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所使用的一种重要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5.
单成现 《法制与社会》2010,(16):180-180
当前无论是“中国威胁秽的外在舆论影响,还是“西藏问题的国家内部问题,都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的良性发展,影响到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国成胁论”和“西藏问题”的产生具有共通的深层次原因,这就是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问题。而公共外交理论作为一种以文化交流、信息传播为手段增进内外交流的外交方式,对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逸铭 《政府法制》2013,(14):8-8
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都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利益,新中国的领导人抓住一切机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发展对外关系。除了大家熟知的“兰花外交”、“乒乓外交”外,还有不少其他的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7.
黄德明 《法学评论》2006,24(2):107-115
外交职能的实现与国际法的演变存在内在的联系,中国和平发展中外交职能的变化与国际法规范的实施息息相关。中国在和平发展中应该注意外交职能所调整的相关法律问题,尤其是驻外使团及其人员的安全、外交保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国家安全和国际合作问题,在工作重心转移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现行的国际法规范并促使新的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法规范的产生,以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连日来,一段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网络视频迅速引起了中外网民的集体围观。屏幕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微笑的面孔被贴在一个卡通身体上。以类似形象亮相的,还有4位中国前国家领导人以及目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其他6位常委。与这种流行文化相呼应的是,近来在多个外交场合,中国领导人提及的不仅有当地的著名文豪.更有正备受欢迎的流行歌手、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9.
丑则静 《法制与社会》2010,(14):135-136
2009年9月以来,在日本新首相鸠山的积极倡导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响应下,"东亚共同体"理念和亚洲一体化又一次成为全亚洲热议的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国面对这一进程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政策调整,来试图找出中国在亚洲整合大背景下同美国的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10.
"巧实力"如今成了美国的热门词汇。本文认为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只有了解"巧实力"战略的实质内涵,才能准确预测和研判美国新战略的发展动向,才能敏锐地捕捉到中美关系变化的新趋势,才能及时地制定正确的应对方略。  相似文献   

11.
亦明 《政府法制》2014,(11):12-13
外交似乎是一项普通民众参与代入感最强,而实际距离感最远的政府事务,于是“误会”在所难免。最典型的“误会”发生在2011年,一名中网军人不满外交部的对日政策,给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寄去了钙片,暗示外交部“太软”。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与新世纪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思想虽然是十多年前提出来的,但是它仍然是我国新世纪外交工作的指导方针。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周边形势、亟待提高的综合国等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韬光养晦不动摇。与此同时,放眼世界,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参与调整与改造也是新世纪我国外交的必然选择,如何从战略的高度处理好二间的辩证关系,是当前我国外交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苏浩 《政府法制》2013,(21):14-15
新中国至今的:五代领导集体,每一代的核心代表所进行的首次对外访问.往往决定了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内涵。世界把这种访问视为显示新领导班子外交方针的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14.
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学中颇具争议性的理论。本文把均势理论界定为均势状态和均势战略两方面,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冷战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艳明  丁娟 《法制与社会》2011,(15):240-24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中国逐步崛起和各国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以"和合"文化为支撑开展我们的外交工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以"和合"文化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当代文化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6.
宁涛 《法制与社会》2013,(23):148-149
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也绝不称霸。这种外交政策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在古代外交中就坚持和平外交,主要体现在"和亲政策"和"朝贡体制"上;这种理念在当代外交中依然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5年9月,胡锦涛向全世界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与新中国建立以来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战略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新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思想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理念和新的战略目标.这一思想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外交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善和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等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普遍定期审议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首个任满6年的人权理事会成员。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对各国人权状况的审议,发挥建设性作用,恰当运用赞扬、关切、声援与呼吁、询问、澄清、关切和建议等手段,积极开展人权交流、合作、对话与斗争;另一方面,中国也以认真、开放和坦诚地态度接受人权理事会对中国人权状况的审议。在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这一人权外交的重要舞台上,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应在坚持人权外交的基本立场,总结自身实践经验,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不断增强我国参加国际人权合作、对话的斗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姚辉  杨欣 《法制与社会》2012,(21):130-131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媒体的国际传播等形式,以影响他国民众的态度和意见,旨在树立、提升国家形象,形成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形象是国际公众对一国的综合印象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日益受到中国政府和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0.
公共外交是指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或者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