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研究中国青年文化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青年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有助于在历史的轨迹中探求青年文化的意义。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在论及青年文化其它方面的特性时,偶尔提到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没有提供严格的论证,不能给人以信服的答案。归纳起来,青年研究学界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五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青年文化具有普遍性、开拓性、渗透性和幼稚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普遍性特点的一个表现就在于:任何民族,任何时代,凡有青年存在的地方都有青年文化。这也就是说,有了青年,就有了青年文化。“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选辑《诗经》中许多诗都是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有若干雕塑、装饰器、刺绣等也都是青年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其论据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撇开青年文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那就是青年文化“使得青年开始脱离校园的,或者  相似文献   

2.
尽管有许多青年人对什么是“自我实现”,如何才能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清楚,尽管理论家们、青年工作者们对青年的“自我实现”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论界说、认识和评价,但“自我实现”却是实实在在的在我国当代青年中火热了那么一阵子。就是时至今日,虽然已很少见那许多荒诞不经、迷蒙茫然的口号,很少闻那许多怅惘,徬徨、困惑中的呐喊,但是,“自我实现”的潜流几乎却在每一个青年心中不停的起伏、奔涌、沉淀。而且我们在分析追寻当代青年中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个案的源头踪迹时,我们就会发现,几乎不同程度的都与青年“自我实现”的人生观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因此,我  相似文献   

3.
冯云翔在《青年研究学刊》上撰文分析青年在传统与现代问题上的形而上学倾向时说: 80年代以来,青年群体中,特别是相当数量的刊物上,常常讨论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当代青年在多大程度上摇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且不说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本身的界定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单是这种把传统与现代视为两军对垒、势不两立的对立起来的思想方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因为事实上无论传统观念还是现代观念都是不断变化的,都是不断积累和更新的。传统对于现代观念并非仅仅表现为一种束缚,更表现为一种规定性、一种模  相似文献   

4.
在对我国青年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时候,首先需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青年研究与这以前的、关于青年的工作性和政策性研究区分开来。如果说这两者在研究任务、研究原则尚有一般意义上的相通之处的话,那么,若从研究的领域与范围、研究视点与方法乃至具体程序着眼,我们就无法将它们混为一谈。这种区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涉及到对青年研究的学科价值的评价问题、涉及到科学意义上的青年研究方法论的确立问题。具体说来,关于青年的工作性和政策性研究只是青年研究的一个部分。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改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曾经做过多年党的青年工作的人,我有责任把自己的看法告诉青年同志们。我同青年人接触得不那么多,话是否能说到你们的心坎上,我没有把握了。首先我想讲讲我们的改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国家怎么会走到这一步来的?为什么世界上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在谈论或者进行着改革?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历史证实了这一点。这个学说提出只一百年的时间,世界上就有除南极洲以外占全球大陆面积  相似文献   

6.
1 研究青年生活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青年问题,如青年为什么总是不断变换自己的活动范围,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取决于什么,青年的生活场所与成老年的有何区别,青年是在哪一个地平线上起步的,青年的本质力量体现在什么地方等等,都有待于对青年生活圈的分析。一、前青年生活圈 2 前青年生活圈是青年生活的起点,青年是在前青年生活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为了弄清青年生活圈,必须首先分析前青年生活圈的发展,乃至有必要追溯到人之初的  相似文献   

7.
青年研究走过了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取得了很多成果,也积累了许多十分有意义的经验。然而,在当前这个繁纷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里,我们有必要及时总结在过去研究工作中的得与失,寻找未来青年研究的出路与特色。我个人认为,当前的青年研究要理顺以下三种关系:首先,是大与小的关系。青年研究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所谓青年学的说法在学理的角度上讲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我赞成在某个专门的领域里,如社会学、经济学领域里来对青年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从这个角度讲,特殊的青年问题研究与母学科之间的关系就是小与大的关系,但情况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把自己封闭在单一学科来看青年问题,则会“只  相似文献   

8.
1985年9月13—26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室的邀请,罗马尼亚青年问题研究中心马林·曼诺列斯库和学术秘书乔治·巴齐利亚德对我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并就两国青年研究的现状及某些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举行了双边学术讨论会。在此,我们发表一篇会谈纪录:《世界青年研究的若干问题》;陪团翻译陆象淦的访问录:《罗马尼亚的青年研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从六十年代起,青年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題。在这30年间,青年研究从理论到方法都有了十分显著的进展。同时也还有许多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认识这些问題,对于青年研究在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关于青年学的建立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辯证运动。青年研究工作的进展,使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青年研究在理论上不探索自己的道路,缺乏自  相似文献   

10.
青年研究,作为政策性的工作研究,已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作为学术性的理论研究,才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它在七十年代末,跻身于我国社会科学之列,借重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在行为研究、政策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诸方面开始显露了自己的作用。任何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研究方法的。科学史证明:谁在理论思维、方法论上有创新、有突破,谁就为本学科的研究锻造了新的理论武器,谁就会在自己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超越经济状况的意识形态。不论是发达国家摩天大楼林立的大都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缺少现代文明的穷乡僻壤,都可见它的存在。自人类有历史以来,宗教便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演变,文化大革命后,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尤其是当今青年信教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仅就青年信教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当今青年信教的现状近几十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宗教沉寂了一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政  相似文献   

12.
青年研究的限域扩张:青年的成熟性与社会的成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青年研究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禁发现;青年研究仍存在着还未超越的思维误区,即:青年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没有隐去“八股体系”的月晕,本质上依然是青年“现象”学研究。本文将依循这一思路,将青年研究所面临的限域扩张——重新认定青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以揭示青年的成熟性与社会成熟性的本质联系等理论问题,予以全新的透析。  相似文献   

13.
4.瑞典的青年研究瑞典是一个社会福利高度发展的国家,苏联有些学者正在研究“瑞典模式”问题。瑞典的社会学研究生机勃勃,国际社会学协会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和家庭研究委员会的主席都选上了瑞典社会学家。现任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主席。J·哈特曼博士最近刚来华访问过。瑞典的青年研究非常活跃,青年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等问题,都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瑞典人的两性关系相当自由浪漫,就连美国社会出现的一些“新潮”有好些都是从瑞典人那儿学来的。因此,瑞典学者热衷于研究青年人的婚恋观也就  相似文献   

14.
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五四”以来,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青年都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更以其崭新的面貌,鲜明的个性,时代的风采,活跃在中国大地上。中国社会一切领域中的佼佼者,都有青年。青年的身上,永远寄寓着上一代人的希望。如今,对青年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人们将他们分门别类:农村青年、企业青年、部队青年、财贸青年、文坛青年、特区青年,甚至港台青年,从不同的层次和构成去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然而,在这繁多的类别中,我们看到,缺少一个构成当代中国青年的重要群体——机关青年。  相似文献   

15.
青年踏入社会,标志着青年的社会地位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即由社会的客体转为社会的主体。随着社会地位的转化,青年面临着怎样适应社会的课题,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青年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对社会进行批判。探索青年批判社会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点。第一、青年的思维特点。从思维发展来看,到了青年阶段,人的思维有了高度的抽象性,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使青年能够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思考社会现象。我们在青年中听到过这样的议论:日本国土面积狭窄,资源缺乏,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经过短短的30年,日本就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我国地大物博,但与日本的经济相比,差距太大了。还有:美国一般工人家庭,都有汽车、彩电、冰箱,还有假期外出旅游,而我们工作量重,工资低,生活远不如美国工人富裕。可见,青年在思考这类问题时,已经能够对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中,有许多关于青年的精辟论述,字字句句洋溢着邓小平对青年深厚的感情和热切的期望,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青年观,从而成为邓小平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和研究邓小平的青年观,无论对青年工作者正确地认识青年、研究青年、引导青年,还是对广大青年理性地认识自己,牢记党的重托,肩负起历史使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青年是我们事业的希望。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一位哲人指出,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邓小平对青年一直寄于厚望。早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  相似文献   

17.
关于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是应该认真地讨论一下了,而且必须从最基本的问题上来进行,不然很可能搞出“比萨斜塔”式的东西来,但它又肯定支撑不了那么久,很可能还没成型就倒掉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是、现在都讲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但每个人赋于它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所要建立的似乎不是同一个学科。有些不大相干,而我们却又争得不亦乐乎。有的同志一再提到“学科建设”、“编写教材”云云,这好像有点搞团校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学科建设并不是一码事。从社会科学学科意义上讲,青年研究是社会学的一个亚系统,这种归属即是国际学术界的惯例,也是我国十年来“官方”给予青年研究的“合法地位”,青年研究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开始了它的学科建设,这都是不容争  相似文献   

18.
青年研究纳入科学研究轨道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为了总结和推动青少年研究的深入开展,全国青年研究学者协会和《青年研究》编辑部定于今年上半年联合举行青年研究笔谈会,就以下选题进行交流: 一、青年研究领域中建立青年学的必要性和理论条件;青年学学科的范畴、体系和方法。二、青年研究近十年发展中的成就与进展,问题与困惑。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是否已经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对青年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已经谈了很多。但是其中的一些基本认识,只有在研究的实践中,在研究成果的社会作用中逐步加深。我们过去多次讨论过青年研究的方法论,今后还应该继续讨论。这里就青年研究的一些基本认识提出求与同志们探讨。产业革命促使青年问题成为社会问题青年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传统的封建社会有没有青年问题?有的。但大多表现为个人的反抗行为,如追求婚姻自由、追求爱情、反对家长制,然而毕竟没有成为社会问题。只有当青年构成群体,而且与社会的矛盾不断发生,引起社会的关注才成为社会问题。这种情形,是在产业革命以后,才开始出现的。日本学者高田昭彦的观点反映了国际  相似文献   

20.
1986年6月,我们围绕农村青年婚前性关系问题,对湖北省应城县郎君区进行了调查。考虑到这种问题的隐秘性、敏感性和现时农村青年的心理状态,我们采用了旁问法。按1:1:0.5的比例,分未婚青年、已婚中、青年和老年(50岁以上)三组,对250人进行了随机抽样直接询问调查。第一,目前农村青年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现状问题1:“近几年来、青年结婚前就已发生男女关系的,人数多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