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标题里带有"疑"、"或"、"传"的悬疑新闻,有人一针见血地指明推波助澜者的微妙心态:"懒,又不肯负责,还什么都想占便宜。"毋庸讳言,"悬疑新闻"与新闻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容易误伤报道对象,对新闻当事方造成困扰或名誉损害,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昌明 《政法论丛》2013,(3):122-128,F0003
基于典型语境作"非预设性"实证考察,应是我国"推定"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分析可见,现行法语境下,"推定"必属"推论",依形式结构可分为"分明推定"与"悬疑推定"。当前关于"悬疑推定"的主流解释,使法律理性陷入了严重困境。随着其表层、中层、深层结构的逐层揭示,"悬疑推定"在法律思维、实体、程序三方面的意涵终得显露。过错推定、无罪推定等所谓"直接推定",实属"悬疑推定"。  相似文献   

3.
公司解散后悬疑债权处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一 《法商研究》2006,23(6):98-104
公司解散后悬疑债权是指在公司解散之后因数额存有争议,或本身是否存在尚不确定,或没有通知申报等在实体和程序上具有不确定因素而难以清算处理的公司债权人对公司的债权。这些债权在实践中往往因有疑问或瑕疵而被忽略或悬置,导致债权人的相关利益得不到保障。对公司解散后悬疑债权的处置应分公司清算中和公司注销后两个时段进行,并应兼顾交易安全与效率。我国公司法对公司解散后悬疑债权的处置未作规定,因此,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环保""病毒""极端气候""生物武器"是当下最火的流行词,也是人类必须直面解决的难题.电影《X特遣队:全员集结》取材于生物武器研发.看似一部质感精妙的科幻片,从悬疑剧情、角色定位到密集笑点、各种玩梗,再到暴力美学、现实反讽,堪称传统英雄片的颠覆之作.  相似文献   

5.
侵权责任法是否规定"新闻侵权"或"媒体侵权",是侵权责任法立法工作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肯定说将"新闻侵权"与"媒体侵权"当作一个侵权责任法立法中的特别问题看待,认为其在责任构成甚至归责原则方面具有特殊性,至少是在抗辩事由方面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妙喻,称疑案像一部侦探小说,而最后的五页缺失。疑案,通常是指那些尚未侦破的悬疑案件;不过,也有些案件,虽然警方隆重宣称破了案件,甚至司法机关还兴师动众地该将案起诉和审判,乃至庄严定罪,但在明眼人看来,却仍旧是悬疑案件。  相似文献   

7.
新闻侵权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各地的媒体上,有关新闻官司的报道时有出现。什么是新闻侵权呢?比较权威的定义就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它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著名导演赵安涉嫌受贿被检察机关审查成了今秋最具"爆炸性"的新闻.但真正感到吃惊或意外的人并不多,这从互联网上网友的留言中就可看出.其实,赵安被捕确实是很有"新闻价值"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名头"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是文艺圈里的人而不是行政官员,这在中国近年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腐败过程中即使不是第一次,至少也是极其少见的.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信息被盗用或被冒用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因公司登记条件相对宽松,自然人“被法人”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如果民众确因被冒名进行了公司登记进而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正常生活,除通过报警、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映情况外,还可通过行政诉讼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体)侵权”否认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侵权责任法不应规定"新闻侵权"或"媒体侵权"。依文义分析看,支持"新闻(媒体)侵权"者,既未能明确协调好"新闻(媒体)侵权"与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等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又未能解决好"新闻(媒体)侵权"的特殊性问题;从比较法上看,无论是大陆法系的老法典、新法典,还是比较注重实用和实践经验的美国法,都没有承认"新闻(媒体)侵权";我国的立法与司法解释也从未规定过"新闻(媒体)侵权"。"新闻(媒体)侵权"之所以不被世界各国所采纳,根本原因在于,它与近现代民法的基本技术方法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1.
张一 《法治与社会》2017,(12):54-56
目前,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选择离开公立学校,尝试"在家上学"或读"私塾学校". 9月5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近年来部分家长不送孩子上学或退学上"私塾"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这种行为和义务教育法相抵触.  相似文献   

12.
张大鹏 《法制与社会》2012,(23):274-275,279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隐性采访最大程度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造成对他人权利或自由的侵犯、干涉和限制,它带来了一系列法律上的权利冲突,采访不得当就会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触犯刑律.如何用道德的约束控制侵权行为和如何维护采访对象的权益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相似文献   

13.
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语言的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业辉  杨娟 《金陵法律评论》2006,(5):142-145,160
新闻语言在语境上与日常会话有明显区别:在言语链上表现为单向与循环的差异,在交际场景上表现为虚拟与具体的对立,在交际范围上则表现为开放与封闭的不同.新闻受众也因新闻传播媒介的不同而在信息的"真"、"新"、"快"、"易"、"近"等需求上表现出不同的侧重.  相似文献   

14.
一、新闻行政案件中证人、第三人问题笔者认为,新闻行政案件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新闻治安行政案件.它是指因新闻媒介的传播行为被控告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特别是名誉权而构成的案件,受案主体是公安机关;第二类是新闻治安案件转化为一般行政诉讼案件.受案的主体由行政执法机关即公安机关转入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第三类是新闻行政复议案件或新闻行政诉讼案件.它是新闻主管机关或管理机关的具体的行政行为被控侵犯了法定新闻工作者权利而构成的案件,受案主体分别是行政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类案件中的责任者都要承担广义上的行政法律责任,只有第三类案件的责任者才承担狭义上的行政法律后果,即新闻行政法律责任,也应该包括证人和第三人负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扬子晚报>上的一则新闻让有些"孤陋寡闻"的人瞠目结舌:记者全程暗访南京某街道处理商贩被扣物品的执法过程,结果发现城管协管员自定罚款金额,不仅可以"议价",可高可低,还不提供行政执法定额罚款专用收据.  相似文献   

16.
新闻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 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为了时效性,记者必须尽快地从众多的社会信息中捕捉新闻,选择新闻.而时效性从另一角度讲也是新闻的限制性,它不允许记者象研究人员那样从容不适、细致八微地进行研究分析,再加上采访环境、采访手段等等原因,所谓的新闻真实肯定只能是基本符合事实或接近事实,如果一定要拿客观真实的足度去要求、去衡量新闻真实,那无异于求全责备或吹毛求疵.若依了这样的标准,许多新闻报道都是有懈可击的.  相似文献   

17.
方舟 《法律与生活》2016,(24):46-48
知名人士的出轨事件总是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人们心中的羽坛男神林丹出轨的新闻刷爆网络时,我们除了表达自己的好奇、愤慨或疑惑之外,还应客观地检视出轨的心理原因以及出轨后的婚姻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8.
马丽丽 《法人》2020,(4):91-93
最近10年,韩国共创作了20多部律政题材的电视剧作品,粗略地总结这些作品中的主要要素,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这些类型剧的背后,呈现出韩国文娱产业中对于律政剧的探索和发展现状。类型多样化角色内涵丰富第一种是案件中心型,或叫悬疑犯罪型或故事型,即全剧从开始至结束以一个故事串联始终.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闻侵权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新闻媒介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实际上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侵权行为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即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类型,广义的新闻侵权行为除民事违法行为外,还  相似文献   

20.
时评     
《中国监察》2011,(18):30-31
时事接地气才有生命力今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联合发起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引起热烈反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有人说,从前靠脚底板跑新闻是没办法,如今,网络四通八达,资讯铺天盖地,还需要亲临现场吗?可是,新闻报道远不是罗列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