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乔 《党史文汇》2004,(8):29-31
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1896年诞生于山西省娄烦县峰岭底村(原属静乐县)。在他如“闪电”般耀亮的一生中,有几个“之最”:我国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山西党团组织的最早发起人和创建人;党中央刊物《向导》的最早创办人之一……同时,他又是中国共产党统战理论与实践的先驱,在创建革命统一战线理论,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马列主义统战理论的宣传者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但此时宛如孩提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仅注重独立领导民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对革命中无产阶…  相似文献   

2.
张闻天对亲属、子女的要求很严格。他常说:“革命者的后代应该象人民一样的生活。”他平时就对裙带风深恶痛绝,经常告诫子女亲戚:“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前人的亡灵也会在后人身上发生作用。”要求他们千万不要卷到这种歪风中去。1959年,他儿子张虹生报考大学时,曾要求父亲打招呼,张闻天不仅不同意,反而批评说:“不要说我没有后门,就是有后门我也不开!”1962年张虹生大学毕业时,张闻天即鼓励儿子去新疆建设兵团。张虹生一去就是15年,在那里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2年,党中央恢复了张闻天的工资级别,并补发他以前被扣的工资。当他儿子从新疆到广东肇庆来看望他和刘英  相似文献   

3.
读了肖三同志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续编》,心潮汹涌,久久不能自已。革命烈士的诗,不是一般的人用笔和墨写就的诗,而是革命者、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诗。在《革命烈士诗抄》里有两句革命者题在龙华监狱墙壁上的诗:“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是的,革命者用鲜血写就的诗,是和革命者用鲜血浇灌盛开起来的遍地的桃花一般鲜艳、一般赤红的。  相似文献   

4.
山城重庆。绵绵夜雨,清晨仍未歇息。我冒雨行往歌乐山——当年国民党特务机关关押、迫害、屠杀革命者的白公馆和渣滓洞所在地。出租车沿山路上行,碉堡、铁丝网和一处灰蒙蒙的院落在视野中出现。这就是被称为“活棺材”的渣滓洞监狱。在狱中我看到,与女牢相连的上下两层16间牢房,复原陈列着被捕的百余革命者当年的生活情景。牢里虽没了革命者的身影,但他们“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的凛然浩气仍在回荡。“你又镣铐着回来了,毒刑没有屈服你的忠贞;……叛徒见你而颤栗,敌人见你而震惊。”这就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  相似文献   

5.
侯学华 《理论学刊》2012,(6):100-103
洛克是近代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先驱,他从“自然状态”入手,论证了公民“自然权利”的正当性.自然法在执行过程中有诸多不便,“以法律保护自由”就成为政治自由实现的前提.从这一逻辑出发,洛克认为,法律与自由实则是权力与权利的辩证关东,法律是自由实现的制度性保障,公民权利边界内的自由才是政治社会中得到法律保扩的自由.这一思想受到美欧革命者的推崇,也是美国宪政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陈述元 (1915— 1993),亦名陈 (yǔ )章,湖南益阳人。他是一个革命者,又是一位学者、诗人。自幼受家庭文风的薰陶,热爱古典文学与诗词,尤以后者为甚,他十二三岁时,其诗已卓然自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然而,他并不是那种只啃故纸堆的“儒生”,而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热血青年。他的诗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与责任感,有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人生经历的记载,伴随他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当局实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和热河相继沦陷,华北危在旦夕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1935年 …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中,特别是青少年中,不知道陈然烈士的人不多,因为他的遗作——《我的“自白”书》早已收入全国统编的初中语文教材。他在狱中写下的“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的诗句,表现了一位革命者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令人感动,但很少有人知道陈然被捕后在狱中积极进行策反工作,最终使19位革命者从白公馆魔窟破狱脱险的事迹。  相似文献   

8.
1907年2月6日凌晨,湖南靖州西门外刑场,一名年轻的革命者面对绞刑架昂首而立,他怒斥身边的刽子手:“我要流血,为何绞之?”他决意用自己行刑法场的悲惨情景来励革命者之志,警醒全体国民,他就是湖南著名烈士禹之谟。  相似文献   

9.
邓中夏 ——革命者要吃尽苦中苦 邓中夏曾说过: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解放全人类,道路崎岖,困难极多,革命者必须有吃尽苦中苦的决心,才有胜利希望,才会为革命做出贡献。他这样说就这样做。在他短暂而壮丽的一生中,为革命吃尽苦头,并光荣牺牲。1931年,邓中夏遭到王明路线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他身无分文,只得忍受着巨大的感情痛苦,割弃骨肉之爱,将子送人。他虽然身处逆境,但革命意志坚强。这位在省港罢工中威震敌胆、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即使终日刻腊板也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他在跟妻子谈话时说:“妹妹(妻子),一个革命者就是要吃尽这世上的苦中苦啊,我们能被这痛苦吓倒吗?”1933年5月,邓中夏在上海被捕。在被关南京宪兵司令部期  相似文献   

10.
1961年9月9日,毛泽东为江青在庐山拍的一幅照片题写了一首七绝,即著名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题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的诗一问世,即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对“乱云飞渡仍从容”一句的解释,几乎所有注家都联系上下句的意思,把“仍从容”的主语解作了“劲松”。这自然并非没有道理。是啊,在暮色苍茫中看那挺拔的青松,任凭天上乱云飞渡,依然我行我素,岿然不动,这不正是恶劣环境中革命者坚强不屈的形象吗?有注家更联系1961年9月作者写此诗的时代背景,说“飞渡的…  相似文献   

11.
吕芳文 《湘潮》2006,(11):1-1
“革命者自称革命是不够的。”这是中共早期党员、学运工运领袖、北伐军著名战将蒋先云的座右铭。1927年5月7日,他在《敬告本团官佐》的公开信中表明:“自称革命是不够的,革命者是必要从工作上去表示他的努力。尤其是在困苦艰难之中,枪林弹雨之下,能表示他能坚忍能牺牲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劳工血泪     
1945年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也是我们在异国土地上的“劳工”获得解放、自由的时刻。往事回首,历历在目,今天,正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我愿把在异国土地上当“劳工”的苦难史告诉给大家,尤其要告诉给年轻一代,使大家从中受到有益的教育和启示。 (一) 我叫杨万贵,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村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们雁北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我于1938年10月参加了120师独立6支队,那时才14岁。1942年10月,独立6支队更名为塞北军分区雁北支队。1944年2月10日,我们雁北支队特务连在平鲁  相似文献   

13.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中,我的记忆库中,不断闪现出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的身影。这位耋耋老人,从参加革命那天起,无论是在抗日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以及离休之后,始终是积极的、忘我地奉献,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就是山西省地方煤管局原局长、党组书记,现年88岁的苗增泉同志。抗日烽火忘我奉献苗增泉,1918年出生,山西省襄垣县虎亭镇返头村人。1932年,在太原新民完全中学读书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于1938年参加了襄垣县牺盟会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至1941年,苗增泉在任襄垣县七区区长期间,面对日寇烧杀…  相似文献   

14.
在我十二三岁时,也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一二年,我开始知道“张闻天”这个名字。那时,我哥哥和他的少数进步同学们似乎有一个非正式的读书会,出钱买书的是他的一个家中很有钱但思想很进步的同学。书刊全是革命进步的,文学作品也有,全都放在我们家中。这些书中也有一些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出版的,后者中有张闻天择的书,我似乎翻看过,但我的文学气质太弱,连书名也忘记了。但从此我知道张闻天是个文学家。大概是在1936年冬,我从同一个途径读到了范长江同志的通讯报告集──《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不知是其中的哪一本…  相似文献   

15.
1937年,徐特立60岁生日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祝贺信,信中说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徐特立能得到中国共产党领袖如此敬重和高度评价,说明他的思想品德是非常高尚的。  相似文献   

16.
著名爱国将军冯玉祥,是戎马倥偬五十年的沙场宿将,他12岁就入伍从军,只上过一年零三个月的私塾,但他却是一个颇有学问的人,一生写了1400多首白话诗,自称为“丘八诗”,即大兵的诗(“丘八”二字合起来是“兵”字)。冯将军的诗作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受到许多人的赞扬。周总理曾说过:“丘八诗体为先生  相似文献   

17.
孙健萍1919年1月1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教书先生家里。他从小勤奋好学,16岁考入济南一中。孙健萍在这里受到我党的直接教育。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中,他秘密地参加了我党领导的“学联”、“民先”等革命组织。他团结和带领进步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抵制日货,号召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严重的民族压迫,激烈的阶级斗争,锻炼了孙健萍,使他迅速成长。在1937年“七七”事变这个中华民族难忘的日子,在国家  相似文献   

18.
<正>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精神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政治品格。“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本是晚清秀才,受到党的进步思想影响后,积极投身革命。入党后,谢觉哉曾在家书中这样写道:“革命前途未可知,我已以身许党。”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担任要职,但他自己从不搞特殊化,还教育子女艰苦奋斗,自觉清除旧社会遗留的“官念”,以“人民公仆”观念立  相似文献   

19.
张大为 《党建文汇》2013,(11):50-50
从士兵到将军的冯玉祥一生写有1400首诗,他的诗有感而发,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是爱憎分瞬、雅俗兼备的口语体诗。他曾自谦地说:“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们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因此,我只好叫做丘八诗。”  相似文献   

20.
诗人周恩来     
在周恩来的一生中 ,他不仅爱诗 ,还写诗、改诗、录诗、评诗 ,他的诗人气质、诗人风范 ,使人折服。写 诗1 91 4年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时 ,写成两首五言绝句《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 ,搏浪踵相踪。”“樱花红陌上 ,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 ,相思又一年。”前者以忧愤的心情 ,深刻揭露统治者镇压革命的罪行 ;后者通过对祖国大自然的描写 ,抒发了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光明和进步的强烈情感。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 ,刊登在天津南开中学《敬业》杂志创刊号上。 1 91 6年写就《送蓬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