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历史文明时期,对应着不同的文明观。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基本上是以顺应自然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们视天为畏物、为神,畏天、敬天。在中国古代老子哲学中,称为“天道自然”。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则称之为“逻各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这个时期是人类顺应自然生活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加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不断强化。这时,开始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改造和利用自…  相似文献   

2.
刘恕 《北京观察》1999,(5):27-28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能力不断加强。但人类毕竟是大自然庞大系统的组成之一,在其对自然施以影响过程中,始终受自然规律的作用与制约。因此,人类如何更好地了解、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何善待自然,能惟其难,更待其慎,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攸关之本领。“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只有勤于学习、善用人类创造之知识丰富自己、学会以“他山之石”为己用,才有利于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迈上聪智之路。众所周知,本世纪20年代之后,苏联以其雄厚的国力进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要依赖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的人,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它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并在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不断改变,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的需要服务。所以说,人口──态──经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循环圈。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光、热、大气、水、土、岩石等无机物质和动…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道德     
钟平艳  阳立兵 《前沿》2014,(11):67-68
人和自然关系发展过程,经历了自然界对人的优越地位,人与自然的对立,对自然的保护三阶段,提出生态道德的理论,生态道德提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以及对生态道德研究及运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联结双方的纽带。人们不能过分地陶醉于人对自然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既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及其客观制约性,又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了解,通过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对自然界实行统治。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要求人在处理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中要采取辩证的方法,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也要像其他生物一样与其自然环境既斗争又合作。只有这样,人类的生存资源才能不断扩充,生存条件才能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6.
郭芙蕊 《前沿》2009,(10):121-123
在生产方式推动的从天然自然界向人化自然界与人工自然 界转变的过程中,自然界的人工化程度虽然逐渐增大,但是有序程度却在降低,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尽管自然界的人工化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整个自然界而言,并非人工化程度越高越好。因此,为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必要对自然界人工化程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黄湘燕 《湖湘论坛》2001,14(5):63-65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战略和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一全新理念,与传统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区别或不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或发展模式,表明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一是人类自然观。传统的发展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凌驾于万物之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支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对自然进行“改造”,实行“征服”。在这种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发展观指导下,以一种征服者的快意和掠夺者的态度对待自然,野蛮贪婪地开发自然,…  相似文献   

8.
胡新 《求索》2007,(12):145-14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人们在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为此,提倡生态文明,赋予“自然”以人文关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抓住两条主线、明确三大判据、消除五个瓶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简单地讲可以用二三五这几个数字来概括。“二“是指可持续发展贯彻两条核心的主线。第一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统治自然,还是自然统治人?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母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解析《老人与海》关于自然的主题时,阐述了海明威笔下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统一中包含着对立,对立中蕴含着统一.作者通过对桑迪亚哥在海上捕鱼行为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呼吁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揭示了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张昕 《创造》1999,(11)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经济领域,而其最初的着眼点却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最终的关怀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曾走过了主客不分、浑然一体的时代。不论是西方的“自然神论”,还是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观念与其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合谐共融的自觉反映,倒不如说成是主体意识的缺乏更为恰当。十五世纪下半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使人类真正得以以“主体”的自觉意识,全方位地———从局部的、细节的、整体的———对自然界进行革命性的征服与改造,由此推动社会发展。二战后…  相似文献   

12.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杨卫军 《前沿》2008,(12):156-157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变革现存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标志性特征是实践转向,并把这种实践转向全面贯彻到科技观之中,表现为人化自然观、科技价值观。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出发考察自然存在方式的演变,通过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认为自然世界逐渐从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实践性存在;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性建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技术应用。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其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从实践维度阐释和评价科学技术的价值,更加突显出其革命性、先进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人大月刊》2006,(11):31-31
第一是文化障碍。20世纪以前,人类发展始终处在自然生态的底线之内,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尖锐。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以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意识,以否定自然界的形成达到自己的目的。“天人合一”等自然和谐思想没有形成文化主流。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人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统一与分裂、斗争与联合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最终转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自然”到“人民—自然—人民”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思想,倡导重塑生态劳动、生态生产力和构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生态正义的现实伟力。  相似文献   

17.
顾晓兰  欧阳 《传承》2012,(16):28-29
人作为自然物,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内容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的征服者,这构成西方文明发展的底蕴;中国的自然观则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前提,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发展实际上也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同价值取向:理想与欲望的难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和欧洲为历史各自画出了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轨迹。中国始终是以“天人合一”的理想为前提,欧洲则是征服自然的欲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科学革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失调、环境…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云南各民族处在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一方面他们被自然界各种现象所威慑;另一方面,他们又以特有的方式,力图通过与自然的对话,达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他们的图腾崇拜、多神信仰、农业文化及习惯作法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楚雄红墙人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云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客观地对待民族文化,这是一笔无价的财富。——编者 人类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渐认识到,为了人类自身能够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有生命的资源——自然界多种多样物种的保护。只有…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与形式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第一个对象性关系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论断,无论是作为逻辑规定还是作为历史判断,都是无可置疑的。道理很简单:自然欲望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第一欲望,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有可能考虑或从事其它。“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就美学史而言,人类所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当然也就是人与自然的美学关系。这是美学历史发展的起点。从古文字学的角度看,在我国卜辞的甲骨文里已有“美”字。许慎的《说文》解释说:“(?)(美),甘也。从芊(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五代时期的徐铉注曰:“羊大则美,故从大”。这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