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马法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着重阐明“作为一种强大的法律制度”的罗马法一直以其精神影响着近现代法律制度。它的精神与原则与市场经济协调。罗马法精神就是罗马法意识,它可囊括为法治观、私法观、权利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吸收其精神,充分保证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民法中的物权法和债法,吸收其法治观,真正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本文指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助于形成对社会主义法的精神价值的明确而理性的确信。只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悟和承认才能使法律生活具有它真正的尊严和完备性。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经过长期而痛苦的过程才取得的珍责成果。  相似文献   

3.
法的原则问题,是法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法的原则,把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且规定个别规范和制度的地位和意义,进而决定着法律调整人们行为和关系的实际效果。探讨、认识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原则,有助于改进法的创制,促进法的有效实施,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调整机制。本文仅就法的原则的一般规定性及其分类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强制法》的法律地位、价值取向和制度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强制法》是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架性法律,其出台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本文从法律地位、价值取向和制度逻辑三方面结合的视角,依次探讨了《行政强制法》的地位、所涉重要关系、行政强制的界定、原则、设定、种类、程序、执行体制和法律责任等九个基本问题,以期对准确把握该法的立法精神,正确理解和实施该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科学建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针对我国法律体系即是部门法体系的观点进行了评析 ,认为无论是在划分的标准、目的、原则上 ,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着根本性缺陷 ;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原则 ,即权利的神圣性与权力制衡的对抗性辩证统一原则、公平与效益辩证统一原则和自由与秩序辩证统一原则 ,进而提出了以利益为标准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在宪法统领之下的国家法、社会法、家庭法和自治法四大部类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魏永洪 《法制与社会》2010,(18):233-234
法律原则在《法律基础》的知识结构中具有其独特地位,它对优化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促进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互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并充分运用法律原则,是破解法律基础教学难题,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称《行政处罚法》),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原则和精神被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纲领性目标也同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  相似文献   

8.
论回扣的允许和限制──兼谈回扣的法律规范方式王余标市场经济是以“自由、平等、效益、公平”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自由、平等、效益、公平”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基本精神,并贯穿于整个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法...  相似文献   

9.
证券法的"三公"原则,即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是证券法立法精神的体现。作为指导证券交易和发行活动的基本原则,"三公"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精神和灵魂。本文就政券法的"三公"原则做了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司法》2013,(10):20-2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新任务新要求,2013年初,山东省烟台市组织开展"法德共进"活动,将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德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法律与道德在管理社会、规范行为、维护秩序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和道德修养,推动全社会形成"重法厚德、  相似文献   

11.
根据市场经济法权关系的要求,市场经济法律调整应当坚持契约自由原则、平等原则、权利本位原则和法治原则。市场经济法律调整,是由市场主体法、市场法和国家行为法所构成的有机的整体。为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体系,当前我国法律调整的重点是:在市场主体法方面,主要抓好“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贯彻实施,同时抓紧“公司法”等的制订;在市场法方面,实行制订新法与实施现有法律、法规并举,以便形成国内统一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在国家行为法方面,转变政府职能,通过立法规范政府的职权范围,坚决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等。  相似文献   

12.
《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用他的全部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近年来,周玉华院长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发挥司法的功能作用,大力弘扬以规则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司法终局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法治精神。作为司法者,要充分认识肩负的责任,通过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司法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着力增强社会公众的法制观念,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要坚持"法律至上"原则。"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必不可少的原则,是法治精神的统领。在所有社会规则中,法律应当是最基本、最有力也是最高的规则。如果不承认法律至上,就是认为还有高于法律的规范,法律工具主义和虚无主义就难以避免,法律随时有被变通和虚化的危险,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民法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民法的性质和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不谋而合。崇尚民法人法、私法和权利法的性质,坚持民法平等、自愿和诚信等基本原则,是和谐社会下民法精神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民法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民法的性质和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不谋而合。崇尚民法人法、私法和权利法的性质,坚持民法平等、自愿和诚信等基本原则,是和谐社会下民法精神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论法与法律的区别——对法的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法与法律的概念与本质,古今中外,论者如云,定义丛生,莫衷一是。我国学者前些年也有过热烈的争论、至今余波未息。市场经济的建立,更引起对法的本质的再认识。总的说来,过去的讨论,大都限于法或法律的阶级性与社会共同性、法以什么为本位、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别是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等等。1994年8月,在大连经济开发区举行的“市场经济与现代法的精神”理论讨论会,进一步研讨了法的精神。会上,笔者提出一  相似文献   

16.
论法治下的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恶法与良法是一对古老的法律概念。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在根本上属于良法。但是,恶法仍然有可能在社会主义法中存在,而这种恶法与法治精神是相悖的。因此,通过合理的途径使法律回到良好轨道上来,对于法治的实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17.
刘文忠 《河北法学》2011,29(4):61-68
从国家统一与"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完善的法律体系关键在于如何将规则、价值与原则、法的适用及其运行的地方性紧密结合起来,且真实地探讨我国法律体系的个性因素。我国法律体系存在着两岸四区三法域的独特构成。从构建大陆和台湾法律合作框架的视角出发,具体论证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弘扬契约精神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法制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所蕴含的契约精神有着内在联系。契约精神是现代法制的灵魂;契约精神来自商品经济所派生的契约关系及其内在原则,是基于商品交换关系的一般要求而焕发出的一种平等、自由和人权的民主精神。社会主义法制是作为商品交换基本形式的契约关系所蕴含的平等、自由和人权原则的制度化、法律化,其宪法也显示了在契约(含社会契约)原则和契约精神基础上形成的以“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相结合为原则的法律资源配备模式和相应的权利与权力结构,因此必须弘扬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任青 《中国公证》2007,(3):16-1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包括依法治国、为民执法、公平正义、服从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不是抽象的原则,更非空洞的教条,也不是一般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知识的问题,这五个方面的融合统一是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的原则问题,它要求我们透过法的形式、法的概念领悟其中的政治真谛,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把党的法治理念通过我们的工作发扬光大,这就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武装头脑,来凝聚思想,凝聚人心,在方方面面的工作中体现其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文化法基本原则的确立需要以其基本宗旨为基础、合乎文化现象之规律、公共管理之原则,并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则。文化法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文化自由原则、切实公平享用原则、产业促进原则、文化多样性原则以及精神价值优先原则。同时,这些原则还衍生了非歧视性原则、文化主权原则等。其中,文化自由原则是文化法律实践的逻辑原点,切实公平的文化享用是文化法制与政策追求的最终目标,精神价值优先、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本质属性与功能的体现,文化产业促进则是为实现其他原则所必要的工具性原则。多项原则作为一个体系,服务于文化法律实践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