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帮琼 《求索》2007,(10):121-124
批判现代性困境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基本原则尚未形成充分清醒的认识。“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探讨最终陷入悖论,未能真正超越理性形而上学。与此相应,“现代哲学话语”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戏剧性的解读,以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显得自我矛盾,难以理解。面对“现代性哲学话语”,必须澄清唯物史观视野内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明确唯物史观与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分。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更无法走出“现代性哲学话语”现代性探讨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孔新峰 《求索》2023,(6):45-5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重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新型复合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话语,要兼顾文明的“属性分析”与“话语分析”两大面向,特别是话语分析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创新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带有浓厚西方本位色彩的现代学术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话语相结合,有助于重新厘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性”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借鉴“多重现代性”思想运动经验,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效供给提供较为厚重的规范性内容。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中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升华。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打造现代性话语的中国版本,就是要通过激活现代性话语的本体论根基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解决,建构起“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本体逻辑;就是要以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原则来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实践解答,建构起“言之有理”的科学的话语认知系统;就是要以社会实践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系统,建构起“言之有道”的精炼的话语意义系统;就是要以社会现实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言之有效”的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风骨”论是“龙学”研究的一个迷团,学界对其的阐释说法不一,难有定论,折射出中国文论话语现代转换的历史问题,在西方文论、前苏文论及比较文学视野中“风骨”得到不同模式的阐释,表现了中国文论话语在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彰显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现代性话语的支配下,独龙族社会往往被贴上了“原始”的标签。在充满悖论的现代社会中所形塑的发展话语,其内核是已被意识形态化扭曲了的进化论。它一直产生着极为不幸的多重结果。独龙族三位一体的经济体系呈现出与其他民族社会在经济与文化上的极大差异,蕴含着“低度生产”“不过度攫取”“接受自然馈赠”等不同于现代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理念,也正是这种差异,为我们展现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不同生活模式和文化特征。全方位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生计方式的立足基点、行为准则,多样化的生存技能等等,对现代社会单向度生存选择的质疑,具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相似文献   

6.
李建群  何小勇 《求索》2007,(10):129-132
当代西方的风险话语是在现代性反思的理论图景中展开的。对现代性本质的不同阐释和对风险与现代性关系的不同理解是区分西方风险话语主要流派的标尺。风险社会理论重视现代性制度的形态转换和风险的政治应对,风险文化理论关注现代性的文化维度和现代风险的建构本性,风险的复杂自系统理论强调风险内生于现代性系统分化的复杂性,风险的“治理性”理论倚重于现代性知识/权力的管理效应和风险控制。梳理和借鉴西方风险研究的主流理论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风险观、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之重器,但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对意识形态认知的碎片化、对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淡漠化、对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方面的简单化等“意识形态悬浮”的问题。意识形态悬浮和“现代性”这一时代的精神状况有关,现代性之下的“庸常大众”并不倾向于对意识形态知识的整体认知,现代性之下的“异化思潮”阻却了对意识形态的绝对认信和践行,现代性的“技术”则助长了规训式的或放纵式的宣传教育方式。由于我们不能克服现代性这一时代境况,因此就必须在现代社会的基本框架之内,在受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展关于意识形态知识的“模块化叙事”与“具象化表达”,以点带面地促进对意识形态知识的认知;要对社会之中的各种思潮进行诊断,兼具“包容性态度”与“坚定性立场”,通过意识形态基于自信的包容和适当严格的治理方式促成自愿认信和集体行动;更要利用现代技术,兼顾“高效多元”的宣教渠道和“以人为本”的宣教立场,让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展,往往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话语所遮蔽,似乎被"外缘现代性"发展模式所主导,难以凸显出伦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考察传统伦理秩序的演变与"现代性"的生成机理,对我国早期启蒙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充分表明中国具有"内生现代性"的伦理文化潜质。尽管这种潜质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所压制,但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国建构出以"内生现代性"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当下全球化时代的中心话语,掌握着当今世界的主导话语权。传统现代性的弊病不断凸显,特别是导致“人”的问题日益严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日益增大,需要对传统现代性带来的“现代病”进行揭露、批判和反思,也需要从现代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下的服刑人员。时代呼唤人本理念和人的现代化,还给“人”以主体地位。现代化文明监狱也应该调整改造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把服刑人员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文明监狱改造工作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体如何凭借个人主义话语从传统家庭走向现代共同体,可以呈现中国现代化早期社会关系结构转化的内在脉络。“新青年”个案体现了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团体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转换模式,即“认同—创伤—修复”的叙事结构。其中个人主义话语的工具性作用在于将对传统家庭的怨恨式认同传递和转化为对现代团体的弥补式认同,新青年从“爱有差等”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转向在现代共同体中寻求“平等之爱”。这一叙事模式在五四前后具有一定普遍性,现代团体被“新青年”体验和阐释为一种传统家庭共同体的修正、补充与扩展。这提示在“家本位”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关系社会原理对于现代共同体的普遍主义原理,在抗衡和消解的作用之外,也具有激发其需要、促进其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厚敏 《求索》2023,(2):46-54
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其参照系之一是西方现代性文明。西方现代性文明是经由西方率先开启的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首个现代性文明,但“先发”并不意味着“唯一”,文明自身的历史运动规律与范式多样性赋予了现代性文明以多样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合理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的辩证法思考问题、制定方案、推动发展,从而规避西方现代性之觞,实现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存在,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后发性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全新的现代性文明,离不开西式现代性文明的参与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性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中国自身具体实际形成的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性文明,是现代性文明的中国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图景涵盖中国和世界两个维度,其中国维度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囊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综合,其世界维度表现为构建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  相似文献   

12.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13.
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中篇小说《芝麻》书写女主人公芝麻进城打工并追寻城市现代性的个体经历.小说揭示了农村打工女性遭受的阶级和社会性别的歧视和不平等,但是并没有彻底地揭示和拷问城乡社会中深层的制度化和结构化的阶级、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层叠交织的权力关系.文本对城乡等级化差异的质疑最终让位于认可和强化了这种差异的“人口控制”和“素质论”的社会话语;作者所声称的“女性意识”和性别视角被更深层的现代性意识形态、发展主义的话语和相应的文本策略深深地遮蔽了.文本最终被证明不是质疑而是强化了后毛泽东时代以城市化和市场经济为标志的现代性话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立论之基包含着三方面意蕴,即对现代化发展进步意义的现实观照、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悖论的理论批判以及对“真正共同体”唯物史观证成的科学构想。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逻辑框架由考察现代社会的生成、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跃迁、促进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共同构成。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科学认识现代化“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要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身处变迁的历史情境,经历了一个新旧观念转换的进程。在这个历史阶段,现代性话语对传统观念带来了冲击。郁达夫一方面秉承了为家国天下“志于道”的传统思维,一方面接受了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在二者的矛盾中迷失了自我。当“自我”无所归依时,自卑情结就是不可逃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旱期现代性批判的经典文本。它的三个主要方面形成马克思现代性话语的内在逻辑: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构成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基础:异化劳动是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内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即共产主义是现代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代玉启 《求索》2023,(1):40-47
话语是思想的结晶和时代的缩影,以话语的变迁脉络、建构维度、系统整合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规律的重要抓手。从政治维度、学术维度、生活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未来,需要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构建“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一个自20世纪后期以来至今仍被西方哲学广泛关注的概念,这种关注在于现代性始终处在批判与重建的论争中.在批判与辩护中,哈贝马斯不失为一个核心人物,他通过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双重批判,力图实现以语言为媒介、以交往为途径的哲学范式转向,提出了他的重构现代性理论.重建现代性的提出尽管有其“乌托邦式”的幻想,但理论彰显的反思批判传统、紧扣现实改革的精神对当今社会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练军 《求索》2022,(5):151-159
在法学研究中,个人信息和个人数据两个概念常常被相互混用。实际上,两者在具体内涵、权利话语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不应等同视之。个人信息是一种知识,而个人数据则是一种载体。个人信息是“神”而个人数据则为其“形”。个人信息的权利话语主要有个人信息的自主决定权和控制权,以及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查阅复制权、更正补充权、删除权、要求解释说明权等。而个人数据的权利话语主要包括访问权、更正权、擦除权(被遗忘权)、限制处理权、数据携带权等。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 ,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全球化”成为西方学术界和传媒的主流话语 ,各种理论流派迭出新说 ,令人目不暇接 ,但其归旨皆在强化“全球化”的话语霸权。“全球化”作为一种表述世界历史进程的学术话语 ,“定位于空间扩展。在某种意义上说 ,全球化可以被看做是现代性进入空间” ,“全球化”是“用全球取代普世 ,用空间取代时间”。〔1〕本文选择 2 0世纪 90年代西方全球化理论主要内容 ,择其要旨 ,缕述如下。  一、“全球化”概念界说1.作为变化进程的“全球化”。舒尔特认为 ,全球化概念与以往的国际化和互相依存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