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点摘编     
《公安研究》2008,(1):92-9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分析姜喜咏在《探索》2007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根据和首要的基本理论前提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时代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质和方向问题。必须追问:我们需要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言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首先要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理论向历史转化的复杂内在递进逻辑,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中间逻辑环节。当代马克思主义中…  相似文献   

2.
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指导作用和信仰者的最大化.为此,要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的科学化、价值取向的人本化、表达形式的通俗化、理论视野的全球化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把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积极探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六进入"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根本要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和结果,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诉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此外,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着力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通俗化、现实化、民族化和科学化.这四重维度是相互关联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在传承方式、深厚根基、价值诉求和整体原则上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进程中,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普及理论知识和民族化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陈德祥 《求索》2014,(4):10-16
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在场、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重新“出场”的历史过程。语境和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条件,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标志。“地”、“时”、“人”构成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历史语境,语境要素变化所形成的空问问距、时问问距、受众问距是马克思主义不断重新出场的根本啄图。马克思主义出场语境的空问转换、历史转换、主体改变,及其方向内在规定着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路径。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历史语境与马克思主义自身品性相结合共同铸造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大众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出场的语境决定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三者统一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实践活动。从出场学视域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图空问、时问、受众等语境差异在我国不断重新“出场”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的现实表现。马克思主义出场的语境、路径和形态三者之问的关联性和统一性,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机统一的逻辑机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和当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王小六自有马克思主义以来,整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都已经清楚证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共产党人,都不能不站在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应用马克...  相似文献   

8.
康宇 《长白学刊》2013,(6):11-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中的“对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虽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问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差异,但二者在理论层面上具有天然的互通性,社会历史经验也证明二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尤其在当代现实层面上,中国社会对二者的有机联结表达出强烈的需求。若能厘清二者联系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具体结合点所在,联结途径问题,并能摒弃“马克思主义儒学化”“儒学马克思主义”等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定能彼此促进、科学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徐建 《桂海论丛》2007,23(3):5-7
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相结合。进行国别化、民族化、具体化,才能发挥真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才能指引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思想和民族特性相互交融。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薛建明 《人民论坛》2012,(36):254-25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及形成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体化、民族化、方法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深层体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增强时代性,提高逻辑性,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