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9月16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记者贺勇):15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完成腾退修缮,下一步将向社会公众开放。消息还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出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居住在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  相似文献   

2.
钱玄同先于陈独秀执教于北大。当陈独秀应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因之落户北大。这就使他们因《新青年》而相识相交,因新文化运动而志同道合。钱玄同自称是《新青年》的"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而称陈独秀是"这几年来的真正优秀分子之中,思想最明白的人"。  相似文献   

3.
因为陈独秀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评价问题,一些学者对陈独秀的文化身份和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作出的巨大文化贡献有意回避或压低。实际上,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青少年时期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后,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力批判。他攻击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教,批判儒学不适合现代生活和压抑人性的一面,否定儒学一尊;他还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弘扬个性解放,提倡新道德,发起文学革命,进行现代新文化的建构工作。陈独秀并未全盘反传统,他对旧文化的批判是中国文化吐故纳新、向前发展的必经阶段的表现,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政治思想与正确的文化主张的指导与促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的改良派转向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革命派,他的文学主张也借助外来文化资源,扫荡文坛陈规陋习,为新文学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新潮之来不可止1915年9月,汪益邹向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陈独秀推荐撰述时提到老乡胡适。陈独秀对汪益邹说:“代我向他约稿,言语写恳切些。”此时,胡适已到纽约八哥伦比亚大学向杜威学习哲学。汪盂邹来信,提到陌生的安庆人陈独秀和同样陌生的情年杂志》时,正处于胡适哲学观点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时,所以顾不上回信。但他是赞成文学革命的,在《送梅觐在往哈佛大学》诗中,胡适写道:“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1916年2月3日,胡适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此文学,直认…  相似文献   

6.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偏激的。新文化运动深受外来文化即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强烈的外力冲撞在扩展国人视界的同时也导致了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全盘否定。我们一方面要继承新文化运动的战斗批判精神,吸取教训,少走极端,对中国文化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加以总结和批判,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形成初期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陈独秀没有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犯了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这是二次革命论产生的真正根源。陈独秀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认为中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吴枫 《世纪桥》2003,(3):57-58
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的出版为标志,逐渐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向封建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它把中国的近代思想文化运动推向高潮。同时,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也实现了自己思想的三个进步,为其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 ;是一次重新寻找民族自强道路的爱国运动 ;是一次呼唤“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 ;是一次高举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一次力图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与世界潮流接轨 ,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运动。  相似文献   

10.
散论陈独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陈独秀的研究,或一生,或一阶段,或一专题,已经相当不少了,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整体论陈独秀是很难的.本文就"道与世更"、二次革命、右倾退让、不解之缘、"桥的生命"五个自感兴趣的问题,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对爱国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的,经历了由浅及深、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他对爱国的探讨和思考始终是围绕救国的主题出发的,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直局限在改良的思维模式之中。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才真正地认识到爱国并不能解救中国,唯有革命,才能一新中国,挽救中国危机。  相似文献   

12.
建党前后,毛泽东与陈独秀从相识、相知、共事到决裂,共有10多年的时间。两人的交往自始至终都是与中国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在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交情,因革命发展道路的争执而发生分歧,最后分道扬镳。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漫长过程中,曾多次从总结革命历史经验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实事求是地对陈独秀做过评价。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一方面保持着青年时代对陈独  相似文献   

13.
论陈独秀晚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一位有重大影响而又历经坎坷的人物.1932年10月,陈独秀因撰文猛烈抨击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被国民党逮捕,判刑13年,投入南京模范监狱.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全国人民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压力下,加之日机夜袭南京,监狱中弹,陈独秀等始能获释.陈出狱后,暂住友人家,后移居武汉.1938年7月,他由武汉去重庆,不久又迁居四川江津,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岁月.自南京出狱到江津逝世的近5个春秋,陈独秀的思想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斗争.本文仅就陈独秀这几年的思想倾向,做一些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提出较为系统的人权思想,要求维护民族自决权,民众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公民的言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公民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男女婚姻自主.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在陈独秀死后的第三年 ,曾称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毛泽东文集》 ,第 3集第 2 94页 )。早在六十一年前 ,陈独秀就指出对斯大林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出缺点 ,得到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研讨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颇有启示。1940年 9月 ,在《给西流的信》中 ,陈独秀曾写道 :“苏联二十年的经验 ,尤其是后十年的苦经验 ,应该使我们反省。我们若不从制度上寻出缺点 ,得到教训 ,只是闭起眼睛反对史大林 ,将永远没有觉悟 ,一个史大林倒了 ,会有无数史大林从俄国及别国产生出来。在十月后的苏联 ,明明是独…  相似文献   

16.
论陈独秀与托洛茨基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即被迫离开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领导岗位,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用陈独秀自己的话说是“自1927年中国革命遭受了悲惨的可耻的失败后,我因亲自负过重要责任,一时实感觉无以自处,故经过一年之久,我差不多完全在个人的反省期间”①。对于陈独秀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如何评价陈独秀的建党思想,不仅是对陈独秀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涉及党的历史的若干重要原则问题。笔者不揣简陋,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一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沉重一击,许多革命者由此趋向消沉。然而,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民族危机的驱迫下,仍在紧张地思索着革命失败的原因和中国革命的新方略。在陈独秀看来,辛亥革命的失败,同盟会缺乏领袖人才和专做上层工作是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对北伐战争的态度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他从支持北伐到不主张立即北伐,是受了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但与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估计也有直接关系。陈独秀《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敲响了警惕蒋介石新右派势力扩张的警钟,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王凛然 《世纪桥》2009,(17):21-22
本文探讨了陈独秀平等思想的来源、内容,并对其作出了初步的评价。陈独秀的平等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和个人成长经历;内容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人格平等等几个方面;研究陈独秀的平等思想在学术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惊涛 《世纪桥》2000,(6):60-62
作为一名对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又有着种种是非的历史人物,陈独秀在中国现代史的舞台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与研究也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在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对陈独秀的研究基本上沿袭共产国际对他的批判,一直没能有所突破;进入八十年代后,特别是在九十年代,由于各种人为禁锢的解除,史学界对陈独秀研究的思维更加多样、视角更为广阔、途径更加宽泛,从而取得的成果也更加丰硕,对陈独秀的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本人才疏力浅,无法在宏观上对陈独秀进行整体的评判,只能挂一漏万,就我所知对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