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刑事政策视野下的社区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本文介绍了社区矫正的两极化刑事政策背景,并对社区矫正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在我国试点以来,始终被作为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活动。这一定位,造成实践中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不明,工作重心不确定和矫正效果的论证不足。探讨社区矫正的性质,明确社区矫正是基于"社区"建立的,包括刑罚执行、刑罚适用和保安处分的内容和成分的社会治理模式,对于我国社会治理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刑事政策的角度,研究我国社区矫正——“社区行刑”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结合我国社会转型及中西刑罚差异的基本现实,社区矫正的一般刑事政策应是“同步渐进、分而治之”的八字方针。其具体刑事政策包括刑事法律政策、刑事经济政策、刑事管理政策、刑事文化政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冯殿美  韩建祥 《犯罪研究》2004,(4):24-30,42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在专门的国家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下,依靠社会的力量,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本文对社区矫正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介绍了社区矫正的两极化刑事政策背景和其基础即二元化的刑事政策模式,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5.
行刑社会化是现代刑事政策的典型刑罚实践。它能有效弥合监狱行刑悖论的缺陷。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正是行刑社会化的具体践行。它注重刑罚个别化,切合现代刑法的谦抑、经济、人道的特性;立足于成熟市民社会的社区组织,以科学的矫正刑思想为指引,并吸收了新社会防卫论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6.
刑事政策对整个刑事法律活动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在刑事政策视野下进行社区矫正有其现实的理论基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应该结合未成年人特殊刑事政策予以深入研究。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该从宏观上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体系性建构,包括从理论上厘清未成年人具体刑事政策、设立单一的未成年人社区制度、扩大矫正范围;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切实解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具体问题,包括创设多样性的矫正项目、改变矫正主体现有的双层次模式、克服资源性欠缺等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区矫正要体现宽严相济的时代内涵,做到宽严并举。社区矫正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其必然性。为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借鉴国外一些做法,并同时需转变观念,提高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度;立法改革,增加适用类型,放宽适用条件;健全执行程序;健全服务帮助和惩罚措施;完善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8.
曹艳 《法制与社会》2012,(33):32-33
社区矫正是《刑法修正案(八)》第一次写入刑法条文的,在此之前,各地也对这一制度进行过探索,这项制度的观念已经逐渐为我国所接受,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更加适宜针对未成年犯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更好的对未成年人的一种保护。但是,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缺乏对未成年人足够的关注,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不足,急需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以便更好的发挥社区矫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川  郭珩 《法制与社会》2014,(16):251-252
我国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经验正式设立了社区矫正制度,但其具体制度设计有自己的特色,江苏省在试点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矫正具体制度。但社区矫正实践中仍存在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解决。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配备适当与否,对于社区矫正的运作关系重大,也直接关系到我国这一刑罚制度改革的质量。从我国社区矫正的试点情况来看,现有的人员配备机制,尚不能较好胜任社区矫正这一刑事执法工作的重任,有必要对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职责定位。  相似文献   

11.
一、正确理解社区矫正的含义社区矫正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制度,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尤其是刑罚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国普遍采用的是以监禁刑为主体的刑罚制度。这种以监禁为主的刑罚适用模式,有强有力的法律作支撑,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作后盾。而对社区矫正,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有把罪犯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的,把罪犯放在社会上容易造成失控或者重新犯罪。绝大多数人还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罚后不在监狱内服刑,就意味着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实践中的表现就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服刑人员抱怀疑…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博 《中国司法》2008,(4):86-87
社区矫正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欧美国家产生,80年代以来,社区矫正在世界各国被日益广泛的使用。我国的社区矫正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更好的推动社区矫正制度化,完善化,科学化,才能真正将矫正教育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  相似文献   

13.
关于对社区矫正立法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司法》2005,(7):71-7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将社区矫正的性质定位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既然是一项严肃的执法活动,必然要有法作为执法的依据。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种顺应刑罚发展历史潮流的刑罚执行方式,作为一项惩罚和改造罪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最终必须而且必定要走上立法的道路。目前开展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为立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体制和机制创新,是社区矫正在探索我国刑罚执行制度改革中的重要使命。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是指,社区矫正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式方法等的总称。近年来,各试点地区根据“两院两部”的《通知》要求,经过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是伴随着湖北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启动发展,从一般志愿者中凸显出的一支负有特殊使命的队伍。其工作对象是社区矫正对象,工作舞台在基层社区和村(居)委会,工作任务和目标是协助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教育帮助这些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唯有这支队伍的存在,社区矫正才能发挥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社区与社区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纾 《犯罪研究》2007,(2):33-38
从市民社会的角度分析刑事司法制度、社区矫正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可认识到二元结构的社会是社区矫正制度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我国尚处于从一元社会结构向二元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因而目前的社区矫正具有现阶段的一些过渡性特点,需要从理论研究、法规建设、机构建设以及探索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的方式等方面对这项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社区矫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刑事法治不断趋向轻缓化,社区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虽然社区矫正工作在国外得到广泛适用.但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立法不到位、刑罚观念保守以及社区机构单薄、人员不足、经费短缺、事务繁杂等因素制约,社区矫正工作并未有效推行.必须通过修正社会观念、加强立法、改进社区工作、改造社会文化等,使社区矫正工作渐次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一)关于社区矫正的对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五种人: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二)关于社区矫正的主体:根…  相似文献   

19.
论社区矫正的利与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顺安 《法学杂志》2005,(4):102-106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论述了社区矫正的优势与弊端,揭示了利与弊形成的原因,探讨了利与弊的哲理、法理,客观评析了利与弊的辩证关系,在充分肯定了社区矫正的利大于弊的前提下,提出了要正确对待“利”与克服“弊”的态度、观点及立场。  相似文献   

20.
2003年7月,北京市作为首批试点的六省市之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同年6月,经北京市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第一批31名监狱干警被抽调到密云、东城、房山3个区县协助开展工作。截至2007年9月,北京市共抽调了4批410名监狱劳教干警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了全市18个区县313个司法所每所一警,个别服刑罪犯多的司法所达到了一所多警。目前,已经轮岗回原单位工作的干警54名,现有干警356名,其中干警领队18各,每区县1名,为副处级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