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5,(3)
<正>春节,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相似文献   

2.
狗俗趣闻     
如今,在中国的民间,人们总是把农历的正月初一这天称为新年,习惯上又叫做春节。可是,如果追溯到中国远古的岁月里,人们并不是都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一年之首的。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农历头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称除夕)和次年的第一天(俗称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头一年农历腊月(12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次年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  相似文献   

4.
今年夏天,在联邦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等国发起的西柏林艺术节上,观众们将有机会欣赏到一组中国传统艺术节目。这组节目中,有被称作中国「戏曲之母」的昆剧,有地方色彩极浓的川剧,有古老乐器的演奏和富有民间风韵的木偶戏。参加演出的共有一百六十多位中国艺术家,历时将近两个月。如此集中地将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会聚于一堂,奉献给外国观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少有的。现将参加艺术节的中国传统艺术节目的历史和主要特色作一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  相似文献   

5.
春节的故事     
春节的由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农历的岁首,这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最热闹的民族节日。从汉武帝直到清朝末年,中国一直沿用夏历(即农历)纪法,长达2080年之久。所以人们至今称“阴历”为“夏历”,或称“农历”和“旧历”。正月的第一天旧时称“元旦”,也就是农...  相似文献   

6.
闹春祈福     
周朝 《浙江人大》2012,(Z1):88-89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中国人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常  相似文献   

7.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元霄节。它是春节的延续。每当这个节日到来时,民间社火活动接连不断,喜庆气氛充满千家万户。由于山西“十年九旱”,早年的各种民间活动多用于祭神祈雨,为的是取悦于“龙王”,润泽农田。“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月十五恰逢早春时节,又值新春佳节,年年盼了好兆头,自然就形成了传统,日渐成为今天壮观的民俗活动。因此,“正月十五闹红火”尤其在劳动人民;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象征着人类社会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散落在山西大地的多种…  相似文献   

8.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北京的现代文明。龙潭庙会的舞龙舞狮,厂甸庙会的高跷比赛,东岳庙会的民间绝艺,地坛庙会的花会表演……老北京人传统过年的民俗活动即将在各大庙会上一展新姿。  相似文献   

9.
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并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又叫“阴历年”。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每逢春节,全国各地都要进行贺年活动:节前十天左右,家家户户就纷纷开始忙于打扫卫生、拆洗衣被、缝制新衣、洗澡理发、杀猪宰羊、购置年货;  相似文献   

10.
吴俸学 《当代广西》2008,(13):55-55
年年坡节,今又坡节。自从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功地举办了“2000年首届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之后,农历正月初九就成了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跳坡节。过了除夕过大年,过了大年等跳坡。过去民间的坡节是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隆林民间的“了年”,因此,不过跳坡节,隆林的春节就没算过完。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跳坡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繁衍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11.
彩架云游     
张云真 《当代广西》2010,(24):57-57
130多年前,游彩架这种民间游艺活动在宾阳县城的三联街、外东街、南街应运而生。当时,为了增加春节的吉祥、喜庆和热闹气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些民间艺人创造了彩架并配以吹奏“八音”、舞龙、舞狮等形式上街巡游,故有了“游彩架”之说。  相似文献   

12.
龙腾四海,兴云利雨;醒狮送瑞,驱邪纳福。在两广地区,人们喜欢在新春佳节里舞龙舞狮来助兴祈祷,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带来好运气,多年流传的习俗已成为新春盛宴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蛇年正月初一,来自北流市多个乡镇(社区)29支龙狮参赛队轮番上演精彩绝活,跳跃爬杆、高桩采青、过山跃涧、金龙抢珠……一系列惊险刺激的高难度动作,  相似文献   

13.
泉州花灯     
陈斌 《福建乡土》2006,(4):39-39
正月十五“元宵节”,古城泉州家家张灯,户户结彩,欢天喜地闹花灯。当夜幕降临之时,一眼望去,宛如灿烂的星空,沸腾的灯海。元宵节亦称“灯节”、“灯夕”。泉州话“灯”与“丁”谐音。闹花灯,寓祈望人丁兴旺,迎接光明之意。传说,汉武帝称帝时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五,祭拜“太乙”神,刚好碰上民间放灯,于是下旨定正月十五为“灯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5,(4)
<正>灯谜两边话语加上面一句为谜面,打一与新闻有关的物件名。(谜底见下期杂志)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大节,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这一夜正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居住在福建侨乡东山岛上的侨属,随着收入的逐步增多,业余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戏曲之家」每当夜幕降临时,在东山县城关镇南门海滨一个普通的居民住宅里,经常可以看到一群民间戏曲爱好者聚集在这里,有的击鼓弄弦,有的练功学唱。民间老艺人黄匡国正在传艺教唱,那音韵婉转、悦耳动听的昆腔曲调不时回荡在宁静的海岛上,人们路过这里,总要停步围观、欣赏。这就是民间老艺人办的「戏曲之家」。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间的年节,既是祭祀神灵日,也是欢庆的日子。汉族的游乐多集中在过年期间,如秧歌、高跷、舞龙、旱船、狮子、花灯、肘阁、太平鼓等等,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但也有只在一定的节日,如腊八打傩(音诺)、三月三放风筝、五月端午划龙舟、九月九登高等。年节游乐是最...  相似文献   

17.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这是春节之后我国民间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二月八日。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上元即指农历正月十五,宵即夜,元宵即‘上元夜’之意。元宵节起源很早,汉代司马迁(约前一四五或前一三五——?)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造《太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就向往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那令人神往的山川风物、民间艺术与习俗.最近终于有机会去陕西省北部作一次民风采访.我们踏上神奇的陕北黄土地,立即感受到浓郁的民间风情,其中秧歌最有特色.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听说远近各乡的秧歌队要来大闹延安城,我们一早就跑上街头,只见街头巷尾,万头攒动,旗幡林立,呈现出一派热烈的节日景象.渐渐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秧歌队,汇成一股股五彩斑斓的洪流涌向市中心,顿时吸引了成千上  相似文献   

19.
余勇 《传承》2008,(19):18-19
他创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舞龙舞狮研究基地,组建了首支教工舞龙队;他悉心钻研舞龙舞狮技艺,用十多年的坚持,将舞龙舞狮做成一门学问,写成十多本相关著作;他倡导的"百校百龙大学生迎奥运舞龙舞狮表演"成为教育部惟一推荐给北京奥组委的奥运会开、闭幕式表演项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龙文化专家、国际级舞龙舞狮裁判以及中南大学体育部主任黄益苏教授。  相似文献   

20.
州官放火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译文〕(简体字)田登做郡守,自己避讳自己的名字,有触犯的他就一定生气,办事员和士兵为此挨打的很多。因此一州上下都把灯叫做火。正月十五放花灯,准许百姓进城游玩观赏。办事员就写了一块木牌在集市上公布说:「本州按惯例放火三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