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我国地区、行业、部门之间,单位、企业、公司之间的经济往来日趋频繁。而进行各种经济往来的最佳方式则是订立经济合同,履行经济合同,以最终实现主体各自的经济目的。因此,经济合同已为我国各地区、部门、行业,各单位、企业、公司所认识,并广为利用。然而,随着经济合同的普遍运用,各种各样的经济合同纠纷也就纷至踏来。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经济合同纠纷案件占我国整个纠纷案件的5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订立经济合同的当事人资格不合法。目…  相似文献   

2.
在企业的日常经济往来中,合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同评审是防范经济合同风险的重要途径.经济合同风险是企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减少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实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属于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和项目的经济往来,必须按国家下达的指标签订经济合同;如果在签订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双方上级计划主管机关处理。属于国家指导性计划产品和项目的经济往来,参照国家下达的指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签订经济合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贯彻经济合同法,我院从一九八二年八月在本市造纸厂、电机厂、纺织染厂、联合收割机厂、锻压机床厂、友谊糖厂和拖拉机配件厂等十大工厂组织学习和宣传经济合同法,协助检查经济合同签订和履行的情况,帮助建立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使这些企业在经济往来中按照经济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发生。某水泥厂因受水灾影响而无法履行与某建筑公司签订的每月一百吨水泥供应合同;某汽车制造厂因缺少钢材而不能履行供货合同;某针织厂因圆领内衣成本高利润少而转产其他针织品,以至于单方中止原来的经济合同……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于是就产生了经济合同的违约责任。因为经济合同是合同当事人为完成一定的经济目的而签订的协议,也是合同当事人经济往来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责任制度。所以合同签订后,如果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就必须承担违约  相似文献   

6.
企业资金不是水,为何滔滔向东流?笔者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时,发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些企业的大量资金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付诸东流,给国家、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试从企业资金流失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一、企业资金流失的主要表现1、经济往来无手续,导致诉讼无据。在当前的经济活动中,经济合同已成为企业经济往来的纽带,把握住这根纽带,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很有必要。但有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热衷于“君子协定”、“烟酒合同”、“感情往来”,甚至有的在经济往来中不办任何书面手续,一旦对方翻脸赖帐,若想…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合同法中有关经济合同无效的规定过于宽泛,加之司法实践中职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无效经济合同泛滥。对这一现象,法律界的有识之士提出过很多补充和完善的建议,集中表现在提议以“契约自由”、“合同自治”等理论对经济合同法中的规定进行定位原则的修正。那么,在经济合同法修改之前,如何有效地遏制无效经济合同泛滥这一现象呢?在此,笔者尝试从民事诉讼法所确认的处分原则出发,论述在诉讼过程中,让当事人获得经济合同效力问题的相对处分权的必要性。希望这一探讨能对无效经济合同的确认的司法实践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前利用经济合同进行犯罪的主要手段王鸿雁,木剑随着经济合同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生产和经营,利用经济合同进行经济犯罪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成为当今经济犯罪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类犯罪不仅涉及数额大,而且一旦犯罪得逞,都迅速转移赃款、赃物,将财物挥霍,造成难以...  相似文献   

9.
公证处在办理合同公证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当事人申请补办经济合同公证的情形。所谓补办经济合同公证,即指当事人是在合同已经签订生效并实际履行之后,才到公证处申办经济合同公证的。不难看出,这类经济合同由于时过境迁,不仅原始证据和材料难以索取与考查;而且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甚至是发生了一些纠纷现象。实践证明,在办理这类经济合同公证时,使用要素式公证书,就更能发挥公证的证据效力和预防纠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无效经济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法律规定而签订的国家不予承认,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在无效经济合同中,民事欺诈行为同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易于混淆罪与非罪界限。本文特就此进行如下分析,以图划清罪与非罪界限。一、无效经济合同中的民事欺诈行为和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1.
经济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植慧敏覃静芝近年来,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现象日益突出,已经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修订后的刑法在第二百二十四条单独列出了经济合同诈骗罪,以弥补原刑法在这方面规定的不足。本文拟对经济合同诈骗罪作一粗浅的探讨。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经济合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活动也开始滋生蔓延。他们常常打着集体的招牌,利用合法的帐户,骗取公私资财。其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经济合同的信誉,扰乱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侵害了公私财产权利,因此、对这类诈骗活动必须及时打击,依法严惩。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就是虚构事实,隐瞒自己对所订合同无履行能力或不准备履行的真象,使被害方“自愿”承诺,从而依据合同的要约,把大批量的资财交给对方。采用欺诈手段签订的经济合同,属于无效经济合同。对签订无效经济合同的直接负责人员,就应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以至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一、实践中的困惑在经济合同法贯彻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合同效力制度违背逻辑规律的现象:有的经济合同说它是有效合同,它又不具备经济合同的有效条件;说它是无效合同,又不能在规定无效合同种类的所有法律条款中找到法律依据.这样的经济合同既不有效,又不无效,无法确定其效力性质.因而出现了经济合同效力的“真空地带”.这里将选择一个来自实践的具体经济合同纠纷案例来加以说明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激增,利用签订经济合同进行犯罪也很突出。有些案件从表面看似经济合同纠纷,其实是诈骗、投机倒把等经济犯罪。在审理中,人民法院既要保护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制裁利用经济合同形式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下面是我们在审理案件中发现的几个有关问题和我们的一些看法。一、利用签订经济合同的方式,进行诈骗、投机倒把等经济犯罪,是当前经济犯罪的新动向。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业大教材《中国经济法讲义》(上册)第六章的第五节和第七节中,分别提到了经济合同的解除和解除经济合同两个概念(见第184页和第212页)。尽管二者都引起了终止履行合同的法律后果,字面上也较为相似,但它们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经济合同的解除,是指在经济合同尚未履行时或在履行过程中,经当事人双方依法达成协议,提前终止经济合同的法律行为。解除经济合同,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合同中,一方当事人严重违约或进行非法活动时,法律赋予另一方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经济合同中预收、预付贷款的现象相当普遍,由此而引起的经济合同纠纷较之以前明显增多,少数不法分子利用预付款骗取钱财的事例屡有发生。在考察此类现象及其原因时,我们注意到,这类现象的产生与预付款自身的局限性不无关系。显然,在经济合同中使用预付款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而滥用预付款,对于我们维持正常的合同秩序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这一点是由预付款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几年的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经济合同纠纷与利用经济合同进行的诈骗犯罪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很难区分。正确区分经济合同纠纷与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已经成为准确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切实保卫改革、开放,保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大政策法律问题,本文想就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经济合同法律制度已建立多年,对保障企业间的经济协作和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经济合同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企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上当受骗案件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鉴于此,本文就企业如何依法加强  相似文献   

19.
无效经济合同的确认和处理,是经济合同理论和贯彻《经济合同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合同管理机关调解或仲裁经济合同纠纷,还是人民法院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都必须首先确定经济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由于无效经济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在发生纠纷以后,也就不受法律保护。不但如此,对其中属于假经济合同等违法行为,还应依法追究责任。  相似文献   

20.
经济合同这种法律形式与其他法律形式(例如计划指标、调拨单)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合同是由双方当事人自己对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国家通过立法,赋予经济合同这种形式以法律上的效力或称法律上的约束力,发挥经济合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我国经济合同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经济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个条文是经济合同法律效力的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