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本文试图对这一历史运动的产生与近代社会的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一从总体上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它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来源于革命实践,是革命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指导革命实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革命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他们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对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趋势和发展方向。那个时期,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第二次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他所说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过渡,即向"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求实》1980,(Z2)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必然胜利? 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按照人类社会自身运动的规律,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代替。  相似文献   

5.
赖绍沧  周文录 《求实》2004,19(8):78-81
马克思没有明确讲过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明确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是列宁 ,但是后来他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只能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从理论层面来说 ,把社会主义当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近 90年来产生“左”的路线和政策的总根源。按照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设想建设社会主义 ,已经造成深重的灾难 ,这种灾难不能再发生了。建议停止使用“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提法  相似文献   

6.
陈波 《求实》2006,(Z2):210-211
一、中国近代民营报刊和《申报》的创办背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有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前瞻性地预见了全球化的发展,为观察全球化给出了新视角与新思路,成为认识全球化的重要工具。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生产力是其形成的内在动力。借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式,世界历史从理论走向现实。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共产党宣言》通过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再现了世界历史从生产力→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与共产主义实践具有同步性,决定了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发展最终将突破资本主义的桎梏。  相似文献   

8.
赵汇 《学习论坛》2012,(2):10-12
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矛头直指当今美国的两极分化,其深层的社会根源在于由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该运动成为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运动,其世界串联性令世人瞩目。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本质论出发,结合这一运动的起因与影响,对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再次认识到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90年代之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人们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迷惑。因此,很有必要用唯物史观重新考察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认清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这对于坚定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一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横跨中国近代史三十年,揭开了封建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加速了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理当是中国近代化的一部分。所谓近代化,就是使整个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向资本主义转化,即以资本主义为近代化。它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胜利开始的,到十九世  相似文献   

11.
(一) 一种社会生产方式从它的产生到被更高级的社会所代替,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质变,从而使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呈现出阶段性。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到确立,大约从16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这个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也是资本主义的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高理想。但是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弊病提出的解决方案,它深刻地回答了资本统治之下人的自由解放的问题。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其核心要义是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从现实出发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充分吸收了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更高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科学成果,不但包括前资本主义的有关内容,而且包括他们对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的经济形态的科学预见。后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共产主义整个经济形态的产生条件及其一般特征的科学预见;二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经济形态的一般特征的科学预见。关于第二方面的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放在整个共产主义经济形态之中加以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一个缩影。"利用、限制";"利用、限制、改造";使"资本主义绝种";"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和破"资产阶级法权",把"资本主义残余都可以逐步搞掉",是毛泽东这一时期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演变历程。毛泽东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内在逻辑有三个动因。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对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演变及其逻辑,对中国今天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有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80、 90年代之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人们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迷惑。因此,很有必要用唯物史观重新考察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认清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这对于坚定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大有裨益。   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其间共经历了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三个主要时期。 18世纪中叶到 20世纪初,是自由竞争资本…  相似文献   

17.
罗明 《探索》2001,(1):9-11
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社会和世界,通过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以及共产主义运动进行正确的分析比较,以鉴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阐明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中运动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共同规律在中国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形式,由此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由于西北地处偏僻,资本主义和近代经济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20年代,封建金融依然占统治地位,在维系西北地区封建经济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以后,与近代银行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新式金融才开始萌生。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一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从社会现代化演变与革命运动的互动关系方面,论证了新民主主义是先进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近代中国社会演化的必然结果,是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从而有力地回答了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及革命运动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共产主义信仰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信仰,包含终极理想、社会价值、社会运动三重意蕴,实质构成共产主义信仰内在统一的三层结构。共产主义信仰在近代中国的建构包含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通过消解三次"信仰危机"、化解社会建制和意义系统"双重危机"实现的,呈现从理想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实践趋向。继续巩固和发展共产主义信仰作为新时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需要把握共产主义信仰的内在逻辑,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动摇,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现实,在解决时代问题的客观实践中实现超验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