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罢《民主与法制》第32期有关立遗嘱的文章,笔者觉得:西方人历来有立遗嘱的传统,几乎所有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人都会在一定时候预先设立好自己的遗嘱。而我们中国人,除非某些位高权重、家财万贯的人士,老百姓大都没有立遗嘱的念头。一来忌讳谈死亡,二来觉得没必要,因为立遗嘱主要是分割家财,大家都是无产者,  相似文献   

2.
立遗嘱常给人以凄惨之感。在以前你如果建议一个好端端的人去立遗嘱,他一定会对你眼睛一弹:“你想要我死呀!”现在则不然,据  相似文献   

3.
说实话,看到《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32期刊载的《你会立遗嘱吗?》专题报道,心里确实咯噔一下。面对活得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间抛出这样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让人颇有不适应之感,毕竞大多数国人都忌讳某些字眼。  相似文献   

4.
日前,很多媒体对李瑞环同志立遗嘱将遗产全部捐助贫困生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李瑞环说:“不少人的遗嘱都是在弥留之际立的.很难真实体现本人的意愿。我现在头脑清醒,天津熟悉我的人也都在位。正好把我的心愿告诉他们,如实记录在案。”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江苏省东台币六灶乡司法办公室办理了一件特殊的公证:“我死后志愿为严均福、严均海等10人投养老保险6000元……”投保为啥要立遗嘱呢?原来,立遗嘱的这位老人叫严加领,家住六灶乡梅尖村,已经76岁。老人大半辈子在外闯荡,年老时了然一身回到家中,曾想收留一个侄子为自己养老送给,但未能如愿。三年前乡政府宣传出保的好处,号召群众投保,自己投保养自己。严老汉拄着拐杖找到村代办员,请求为自己投一份养老保险,代办员告诉他;您老已超过60周岁了,不能参加养老保险。严老汉带着满腹遗憾回家了,嘴里不停地磅叨:要是国家早…  相似文献   

6.
病危人立遗嘱时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其笔迹特征反映性差,对其检验的困难很大。通过对一例病危人立的遗嘱笔迹检验、分析,探究此类笔迹检验的注意点,总结、归纳对病危人立的遗嘱笔迹检验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7.
我们本期将要探讨的,是一个听起来沉重、看起来严重、想起来意重、做起来慎重、执行起来庄重的问题:你,会立遗嘱吗?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一国两制四法域"的国家,在现实中存在区际继承法律冲突。法定继承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继承份额共三个方面;遗嘱继承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立遗嘱能力、立遗嘱方式和遗嘱解释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看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32期《你会立遗嘱吗?》专题报道,笔者觉得社会发展到今天,提倡预先订立遗嘱,确实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了。其实,生老病死皆是自然规律。作家史铁生说过: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预先订立遗嘱,这种行为背后是对死亡的积极正视,同时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焦虑,毕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然,写这种遗书,决不是绝命书,切切不要误解。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退休干部,身边有一子一女,均已成家。老伴于两年前过世,现在我跟儿子一起生活。为了防止今后子女因继承权发生纠纷,我想尽早立份遗嘱。请问,如何立遗嘱才合法有效?读者罗家石罗家石同志:遗嘱是被继承人(遗嘱人)生前依法处分自己财产,并于他死后发生效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我国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可以通过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  相似文献   

11.
记者手记:这是一名特殊的讲述者。她因为自己的切身经历。萌发了立遗嘱的念头,并且早早为自己的孩子、父母作出了安排。她告诉记者,在立完遗嘱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人生突然轻松了许多。  相似文献   

12.
正张某去世前的口头遗嘱是其真实意思表示,根据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基金会追要这笔捐款合理合法,毋庸置疑。从法律的角度看,继承法第二十条规定"遗嘱人可以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因此,张某有权变更遗嘱。同时,张某的口头遗嘱具备继承法关于法定遗嘱"立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遗嘱内容不得违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遗  相似文献   

13.
李春 《民主与法制》2011,(32):13-14
日前,中央电视台播报的一则新闻《遗嘱趋向年轻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据记者调查,在某公证处立遗嘱的45岁以下人群已经达到了50%之多.而记者随后采访的一位年轻老板更表示,随着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各种风险也随时存在,为了妥善安置好家人,所以自己早早地就立下了遗嘱。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6,(8)
正对于保守的中国人来说,并没有立遗嘱的习惯。中华遗嘱库的出现并不是偶然,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华遗嘱库改变的将是几代中国人长期以来避讳遗嘱、不注重遗嘱确立的守旧观念。我国有多少老人?截至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5.5%。2.1亿的人里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国内老年人口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对“世博”有着100多年的复杂情结——上海人对“世博”的向往和热情,在19世纪就很强烈。  相似文献   

16.
时统君 《前沿》2008,3(3):23-25
长期以来,西方诸多哲学流派诘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人学的空场”;国内学者也曾一度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从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的角度科学地论证了人的形成、人的本质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出发,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价值纬度,围绕着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主题而构筑的。  相似文献   

17.
唐程 《湖湘论坛》2014,(1):100-106
现实中的人只是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人想象中的本质力量,这是虚假的、观念上的现实性,其实是非现实的、无对象的。“现实的人”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个体,而是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占有。这种占有不是对于对象物质性、法权性的占有,而是感性对象性的占有。正是通过“现实的人”,马克思为辩证法的抽象逻辑形式觅见了坚实的栖身居所,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实现了积极扬弃。“现实的人”不是观念论的主观设想,而是伦理中的身体力行。现代人通过构建五官感觉的丰富性,从而实现人的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本质,即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8.
邓敏  王思敬 《湖湘论坛》2009,22(2):52-5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前提,辩证统一,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衡量标准,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做好人的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团结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前提;开发人,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作用是关键。尊重人、理解人、开发人是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人文关怀理念的基本要求。但是当前,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20.
张平 《云南人大》2006,(2):41-41
打招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礼貌行为。见了人先打招呼,是讲礼貌的标志之一。一般来说,中国人似乎对熟人或需要与之打交道的人才“讲礼”、“打招呼”,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往往在擦肩而过时,也常常会被对方主动一声“招呼”,招呼的内容大体是“Hello!(您好)”、“Thankyou!(谢谢您)”之类的问候。其实,这种招呼,不仅仅是讲礼貌的表现,也是一种互相沟通、彼此交流的方式,可以起到缓解烦恼、调节心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