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庭内外》2009,(2):57-58
法官:我提前4个月到某酒店预订了总价52960元的婚宴,并交纳了2000元定金。预订婚宴后,我发出喜帖。离举办婚要只有两周时间时,酒店突然打来电话,说因酒店装修未能如期完工,预订的场地没有了,叫我另择酒店,或者由他们为我另择酒店。我一听十分气愤,但婚期不等人,也不能因此耽误了终身大事,只得自行到其他酒店重新预订。因是临时预订,同样的桌数,同样的菜肴,多花了4000元。  相似文献   

2.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李某,男,67岁,平素健康,但喜欢饮酒,而且经常喝醉。某年1月9日李某在家喝了一些白酒,当晚18:00参加同学女儿婚宴,又喝了酒,21:20离开酒店独自步行回家。第2天早上9:00许有市民发现某湖面有件大衣,后又在湖中发现尸体,遂打110报警。民警赶到现场,调取酒店到湖边所有监控,证实李某离开酒店后手拿着一件黑色羽绒大衣,呈醉酒步态行走,路过该湖边时,不慎跌落湖中后死亡。  相似文献   

3.
1 案件简介 2004年某日凌晨,数名犯罪嫌疑人闯入海宁市郭某(男,80岁)家中,对郭实施捆绑,抢走紫檀木古董桌一张,价值20万元。经侦查,抓获犯罪嫌疑人高某等5人。据交待,高某已将劫得的古董桌以9.5万卖给上海人李某。但李某拒不承认收买古董桌的事实,反复工作被迫交出一条桌腿(称转卖时因该桌腿系后补而留下),经郭某家属辨认也否认是被抢古董桌所分离,追赃工作因此搁浅。  相似文献   

4.
假酒致死2例     
假酒致死案较少见,利用工业酒精兑成白酒在婚宴上饮用中毒死亡更少见。1案情摘要某月14日,村民范某举行结婚典礼,亲朋好友百余人前去参加婚宴。饮用散装白酒后,本组村民范某。李某等人相继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剧烈腹痛、昏睡等症状。经本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抢救无效,范某于16日中午12时许死亡,李某于16日晚上7时许死亡。另外有10人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经抢救脱险。17日上午8时尸检。2尸体检验死者范某,男,56岁,尸长163cm,光头。死者李某,男,36岁,尸长168cm,发长gcm。两尸体征象相似。尸僵中度,存在于全身各关…  相似文献   

5.
十进农家门     
穆奇 《江淮法治》2009,(11):30-30
“是马全忠代表的教育,让我明白了许多法理;也是因为他的热心,让我和张某冰释前嫌。”3月2日,随着涡阳县张桌故意伤害案调解成功,身为被害人的该县高炉镇杨大村民李某如是感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6.
李某于2006年5月8日向某市建设银行申领了一张信用卡,并分别于2006年8月1日、8月5日、8月8日、8月15日四次从建设银行ATM机上透支6000元。2006年8月20日,李某经建设银行授权,又透支3万元,建设银行同意李某可以透支1个月。李某透支后,未按规定时间还本付息,银行于2007年2月6日、3月9日、5月11日、9月10日四次向李某发出《追讨透支贷款通知书》,  相似文献   

7.
2000年7月8日,李某(11岁,身高1.32m)与其父母到珠海旅游渡假,入住珠海某酒店的别墅。进入别墅后,李某独走上三楼去参观别墅,就在三楼出阳台时,没看到介于房间与阳台之间的玻璃门(玻璃为茶色,离地面1.4m有一标志),撞在玻璃门上。玻璃门当即破碎将李某身体多处割伤。其父母立即送其至医院治疗,共用去医药费6000余元。后由于双方对承担民事责任发生争议,李某诉至法院。 这是一起明显的酒店设施伤人纠纷案。在审理过程中,对谁应该承担责任存在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酒店不应该承担责任,理由是:…  相似文献   

8.
41桌酒席、耗资近10万元的一场豪华婚宴,因一份"基围虾"引发纷争。此案的判决首次揭开了餐饮业以普通沙虾冒充基围虾赚取暴利的黑幕——  相似文献   

9.
1996年元月份,某县农民王某同本村村民李某经协商双方共同出资,合伙做煤炭生意。为了便于在生意交易过程中携带方便。双方均在中国银行办理了长城卡。同年3月16日王某用长城卡汇到李某长城卡中78000元,8月26日王某又汇到李某卡中16000元。在来往生意过程中,李某归还部分货款,其余部分李某用化肥等抵算货款。合伙终止后,双方因结帐发生矛盾,对盈亏分配未有达成共识。2003年8月16日,王某用向李某长城卡中存人的78000元和16000元二张现金收入传票起诉李某要求还款,原审中,在未通知李某到庭参加诉讼情况下,采用公告栏公告送达形式送达,缺席判决李某偿还王某借款人民币94000元。李某不服到检察机关申诉。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今年二月二十二日上午,我们单位的青年职工张桌和李某桌在电影院门口与卖香烟的个体户赵某某发生口角后互相殴打将赵打成轻伤。经公安机关裁决,张某被行政拘留十天,李某某被行政拘留十五天。  相似文献   

11.
被告人曹某系滨海县工商银行记帐员,因欠本单位贷款无力归还,遂伙同李某于1996年4月5日由曹某利用上班期间代做出纳员工作之机,从本单位保险柜中盗出空白的定活两便存款单两张,并愉盖上自己保管的公章。当B下午,李某到曹某班上,一起查得储户魏某存单的金额、密码、帐号后,由李某在空白存单上填写。4月7日,李某用假存单从县工商银行十字街储蓄所冒领现金2万元,并以“十德海”的名义转存1万元。4月8日李某又从县工商银行东升桥储蓄所取出现金1万元,均交曹某,曹某分给李某1400元。本案在审理期间,在定性问题上出现几种不同意见:l…  相似文献   

12.
日前,安徽太和县一家酒店被评上四星级,县政府以1500万元进行奖励。7月27日,太和县商务局有关人员表示,奖励是按县政府文件执行的,这样做为了吸引投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此次酒店被评为四星级,政府进行奖励只是兑现承诺,(7月29日《京华时报》)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县,却对一家四星级酒店进行重奖,  相似文献   

13.
“一桌年夜饭,标价11万。”国人靠在宴席上做文章和耍花样等来展示所谓实力的“优势”,恐怕永远都令老外食客们望尘莫及。以前,我们宴席上的“优势”在于花样繁多、派系林立,如今单桌宴席竟也“优势”突现,足以令腰缠万贯的西方食客们吃惊一回,若申报,“宴席吉尼斯”的盛誉,肯定非咱莫属!今年春节期间,某地一家酒店推出的8菜1汤的“豪华年夜饭”,标价8.8万元,并还有标价9.9万元和11万元的“极品宴席”恭候“极品食客”享用。“极品宴席”所用鲍鱼来自日本,所用燕窝采自泰国。如此宴席极品,固然要成为“两会”期间…  相似文献   

14.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陈某、李某、纪某分别为某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副总经理。2002年10月30日,被告人陈某、李某、纪某与丁某以货币投资方式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了该公司,并取得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注册资本为220万元人民币,其中被告人陈某出资130万元.被告人李某、纪某及丁某各出资30万元。公司成立后,因经营过程中出现亏损,为抽回出资,经三被告人共同计议.采用虚开小麦收购小票,套取公司资金私分。2005年7月7日,由被告人李某在公司门市部虚开了小麦收购小票14张,套取了公司资金计人民币1148364元进行私分。其中,被告人陈某分得人民币400364元,被告人李某、纪某各分得人民币374000元。公司因此负债累累。2006年1月24日.被告人陈某负债外逃,直至同年4月1日被抓获归案。  相似文献   

15.
《法庭内外》2006,(12):57-57
法官: 李某于2006年1月1日,投保了一份5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并—次性缴纳了全部的保险费,指定受益人为其妻。—个月后,李某因车社祸死亡,保险公司如数赔付了5万元的保险金给李某之妻。李某的父母认为该5万元保险金是因李某死亡而产生的,属于遗产的范围,理应由所有的继承人分别继承。请问,该观点对吗?  相似文献   

16.
郭雯  刘冰 《法治纵横》2013,(12):46-47
虽然新疆很多高星级酒店推出了800到1000元不等的低价桌餐,还增加了团购的自助餐服务,以此招揽更多的生意,但效果并不明显。“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帮助酒店度过寒冬,否则酒店将无法支撑下去了。”3月中旬,乌鲁木齐五星级酒店海德酒店销售总监毕春梅无奈地说。  相似文献   

17.
《法庭内外》2010,(9):58-59
法官: 我有一个亲戚李某,在今年4月初与房主张某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购买张某名下的一套56平方米的二手楼房。合同主要内容是:房屋价格112000元,李某先交20000元定金款,在4月30日之前交90000元,在交款的当日孙某将房屋交给李某占有使用,在5月15日之前办完房屋过户手续,然后李某再交清余款2000元。  相似文献   

18.
《法庭内外》2010,(4):57-57
法官:我公司因经营之需开设了一家临时销售部。2009年2月27日,销售部负责人未经公司许可,为李某向刘某借款10万元供了担保,并加盖了销售部的印章。因债务到期后,李某一直没有清偿,刘某遂要求我公司偿还借款本息。请问:我公司能否以销售部不具有担保人资格为由拒绝?  相似文献   

19.
酒店魅影     
胡杰 《检察风云》2011,(17):47-49
深夜劫案 慈恩客栈,是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旁边的一家四星级酒店,有—百多张床位,环境优雅舒适。 2011年3月30日;麦晨2点50分,酒店大堂突然闯进一个蒙面的持刀人,从前台抢走7000元现金。尽管1分钟后,前台小姐就报了警,但警察赶到时,蒙面人早就跑得没了影了  相似文献   

20.
《法庭内外》2011,(1):59-60
法官: 我儿子在一家公司负责原材料采购。持有该原材料的李某通过我从中介绍、斡旋,在与其他经销商同等质量、同等价位的基础上.与公司签订了价值70余万元的购销协议。事后,李某给了我1万元报酬。有人提出,我介绍他人与儿子所在单位做生意,并获取报酬构成商业贿赂。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