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玲是学者化的诗人。她攻读过博士学位,现为淡江大学中文系和法文系教授,出版有《文艺社会学》等专著。学者化的诗人写起诗来难免要用典。但尹玲用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富五车,而是为了抒发情感。如《追寻名叫西贡的都市》中的第二段:“生死两茫茫啊/二十五年是一条河/尘满面发如霜的我/你可曾相逢即能辨识/而你涂抹另一种符码的面容/要我如何寻回你往日眉眼间的风华”这里活用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但作者不是一面查书一面写作,而是融会贯通,让古典诗词名句从胸臆中自然…  相似文献   

2.
戴永红 《传承》2005,(2):46-47
毛泽东的语言修养极高,也是善于用典的行家里手,他用典入化,善于驱驾古人古事古为今用,时有创新,许多典故一经在他的诗作中运用,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他用典的成功立于做到了三点:恰当,用之于当用,有助于表情达意;易懂,决不以辞害意,不艰涩费解;入神,不为用而用,而是赋予新意,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外事活动和国际会议中发表了众多演讲,他在演讲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形成独具个性魅力的演讲风格。其用典特色,主要表现为诗文开篇而显典雅、化用典故而无痕迹、中外典故并用显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演讲中用典不仅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外交理念和政治主张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培  吴翔 《前沿》2009,(1):167-170
在李商隐接受史上,易顺鼎是特殊的存在。他深入开掘了李商隐以华美、感伤为特征的主导性风格;通过集李和李、大量用典、格律精工等外在形态,传达自己的末世悲情;他的“捧角诗”,描写艳情而别有寄托,体现了义山的核心精神。通过他的诗歌的传承方式,可以考察近代诗歌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5.
齐梁文学以宫体诗、骈体文为主要特色,将南朝文学追求绮丽秾艳、柔媚纤巧、格式工整的艺术风格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丘迟作为这一时期宫体诗的代表人物,不仅创作了大量宫体诗、骈体文,而且他的书信《与陈伯之书》不仅呈现骈体化倾向,而且还受其宫体诗影响,以其整齐的气势、诗样的语言、精巧的用典表现出宫体化倾向,成为书信体文学的不朽名篇。  相似文献   

6.
对诗法既不能消极地弃而不论,更不能停留在技巧层面。诗法是为呈现某种生命精神与文化心理,审美本质就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章法之美在于呈现了价值生成过程的情感自然流转,要诀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律体是这一过程的集中体现,盛唐律体有典范性。一般就是"向空而有"的价值建构,尤其是人事、自然、历史之内以及之间的切换。至如"起承转合"、律诗中间二联对仗等都非通例,关键是以情感来驾驭形式。  相似文献   

7.
诗钟与击钵吟一样,都源于古代“刻烛联吟”、“击钵催诗”活动,诗钟的创作活动程 式就是参照“击钵吟课”建立起来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生相伴,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日据台湾时期,诗钟与击钵吟一起,“延一脉斯文于不坠”,成为传承中华文 化的重要载体,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发挥过特殊的作用。但是,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在 体裁形式、内部结构体系、发展情状及历代评论家对它们的态度等方面部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崔霞 《前沿》2012,(20):133-134
郑谷诗清婉晓畅而富思致,其诗取法多家,就与晚唐温李诗风的关系而言,郑诗学习温李好用色彩、喜使事用典、情调悲怆等又能不受其所囿,出以清丽面貌,从而使自己的诗歌显得幽艳伤情,别具韵致.  相似文献   

9.
《诗》是孔子所编订的文本之一,在后来儒家的传统中形成了一种“诗教”传统。在此就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孔子的《诗》教何以成为一种教化。这里核心在于《诗》的本质与教化是否一致。教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是化单一为普遍的过程。而就《诗》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情”,即诗咏情;二是“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三是“思”,即是《诗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在诗之“情”中,有作为单一物的“情欲”“情绪”,以及作为普遍物的真情。《诗》通过对情欲和情绪的扬弃,使学者对“天涯共此情”的真情进行把握,从而化掉了单一的方面,获得了普遍性的规定。就“言”的方面,《诗》通过优美的语言促使单一的对象从个体之域走向公共之域,成为普遍物。而“思”则是以“喻”的方式,主要是主体的领悟和阐释,使得“道”向主体自身敞开,这就使得处于幽暗的直接性之中的“道”走向了现实的普遍性,在主体的“思”中澄明和彰显。由此可以看出《诗》本身就具有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安平桥     
正我相信,到过晋江安平桥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有的是惊喜,有的是慨叹,有的呢,来到桥上,没走多远,便会陷入久久的沉思;而对我这样的一外来人而言,老实说,认识安平桥之前,我对它的气势与豪迈是估计不足的。巧得是,不久前我接到著名诗人黄亚洲发來的一首有关这座桥的诗,发现他也有这个感受。亚洲的那首诗写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
挫折是个人行为目的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它作为人的一种心理体验,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感受过。它是在否定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情况下发生的。遭遇挫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所追求的目标没有达成、希望落空;有的是职位得不到晋升,还有的是由于人际矛盾引起心理失衡……作为领导干部由于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和承担的责任,必将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挫折,这是每个领导者必须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实现了理论创新上的两次飞跃,这两次飞跃是在遵循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复合交错方式的前提下实现的。在思维的整合过程中,具体体现了前后互补律、层层递进律、纠错淘汰律、超前推进律、兼容共生律等特点。理论创新与继承和发展是正相关的,它是于时间(时代现实需要)中通过理论继承(整合)不断对理论质量的提升,其具体形式需在三维空间才能展现出来。如此,就将"一脉相承"等命题具体化、模型化、类型化。这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推进理论创新大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鹏 《求索》2013,(5):122-124
虽然赋发展到魏晋之际已经进入骈赋阶段.但骈赋名称的出现却非常晚。在清代以前.较为通行的是“俳赋”这个文体名称。无论是俳赋还是骈赋,其着眼点仍在俪辞偶句,而用典隶事、藻饰华丽、声韵谐美,只是骈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非本质性文体特征。骈文最重要的文体特征仍在于对偶。用典、辞藻、音律等不过是骈文的一些重要的修辞手法。而且它们在骈文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或强或弱的非延续性特征。骈赋与骈文虽然在句式、结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两者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看来,李商隐《夜雨寄北》是极少有的几首明白直抒心境的诗作之一。和那些含蓄蕴藉、艰深晦涩的典雅之诗比较起来,李商隐的这类小诗,可算是包容着浓浓的“赤子之心”,自然而率真。同时它又着实是一首独特的诗,尽管它的内涵并无特殊之处,许多诗人也曾抒发过类似的乡思与离情,但它以其艺术的独创性在此类诗作中独领风骚。这首诗中深重的别愁以及不能如期的相聚的遗憾,因其传达出永恒的思念超出了具体的范围而具有了普遍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七(愁思忽而至)实际是一首包含政治时事的微言诗,诗中表面言不得志的愁思,实际哀叹宋少帝被废弑的事实。诗中以杜鹃指代宋少帝,用杜鹃曾为古蜀帝之典影射宋少帝作为天子被废之实。整首诗分别采用影射、用典以及改变古典细节等微言方式,揭露了徐羡之、谢晦等废帝弑君的行为,反映出刘宋初年权臣把持朝政的黑暗与混乱,也表达了作者忧心朝廷的愁思。  相似文献   

17.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并非要求被告证明整个案件的事实 ,而只是因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推定原则而免除原告举证责任的那一部分事实。应该引起注意的是 ,这一部分事实有的是侵权行为 ,有的是因果关系 ,有的是由于被告的过错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的联系,"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强调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它属于语源研究,即为解释某文本的意义而去寻找和确认与之相关的现存文献或文本的研究方法。所以,互文性的运作机制主要在于文本之间的拼凑?吸收和转化;用典的运作机制体现了对于"去边界"的追求,它借助于互文性的"吸收和转化"来实现的。本文就互文性与用典进行对比,以期促进古代诗学与现代文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岳鹏  向黎  张蓉 《桂海论丛》2014,(4):96-1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同中国现实国情和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实现条件、基本经验、历史启示和理论成果,同时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共性与个性统一律;二是理论与实践统一律;三是历史与逻辑统一律;四是开放与创新统一律;五是矛盾与对立统一律;六是隐性与显性统一律。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媒介生态的系统中,苗族形象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纸质研究走向新媒体符码传播演变的过程。传统媒介形象因媒介“他律”之力受到新媒体媒介技术的遮蔽,苗族网络文化符像的光晕快速流动而离散开来去,造成苗族符像也从基于传统媒介“本真”倾诉,转向一种“仿真”的符号衍义与自我对空言说。基于此,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苗族形象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维度“有形符码”的权重效果,进而整体观测在符像述真的过程中苗族现代媒介化形象图景的展现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