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物化导致人与人的现实关系向物与物的幻化关系让渡。马克思在对商品物化现象的批判中提出"商品拜物教理论",该理论是《资本论》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颠倒与异化的利器。本文在把握商品拜物教科学内涵中厘清其机理,并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科学外延,以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刘琳 《唯实》2008,44(4):39-42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分析中对社会伦理关系的"是怎样"的批判性陈述,同时,也是马克思对人们的社会伦理关系"应怎样"的表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进行价值批判的思想,揭示了社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价值存在形态,即资产阶级伦理价值观念和范畴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7,(3)
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被物所扭曲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批判。在现代社会中,即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现象仍然充斥在我们身边。本文试在现代视阈下重温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基础上,力求对商品拜物教在现代环境下的种种表现和变种,做出分析和反思,为在现代社会下的人们挣脱商品拜物教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文雅 《世纪桥》2009,(23):59-6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异化或物化理论上在概念、根源、扬弃途径、产生背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张文雅 《世纪桥》2009,(21):59-6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异化或物化理论上在概念、根源、扬弃途径、产生背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人的受动性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一种包含人的能动性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潜在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表现出物占统治地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即人与人相异化。人们崇拜物的神秘力量,产生了拜物教现象,其实拜物教只是一种虚幻的形式。马克思认为要消除异化劳动和拜物教,必须消灭私有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拜物教理论不仅从现象上揭批了拜物教的种种危害,科学划分和区别了拜物教的三大类型,更重要的是他深刻揭示了拜物教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实质,提出了扬弃的根本路径。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运用科学批判的话语从历史主体发展的视角与观念的层面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与反人道性。它对于我们应对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困惑,走出拜金主义的意识形态迷雾,重建科学的财富伦理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有两重维度:一是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二是对商品拜物教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批判。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三个逻辑环节:一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劳动和生产方式的剖析,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这是形成商品拜物教的根源;二是价值经过自身的形式运动必然使得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体的物与物的关系,由此人的关系被颠倒成物的关系,形成物化假象,这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三是将商品的物化假象误认为商品体自身万能,进而形成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崇拜和迷恋,导致商品使用价值拜物教,这是商品拜物教的逻辑终点。前两个环节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后一个环节则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准确阐释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逻辑,既有助于揭露"商品拜物教只是主观错认"的认识局限,也有助于驳斥"商品拜物教过时论"的错误论调,同时还能够启发人们自觉树立辩证商品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商品自身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暂时性,进而在实践中自觉以商品为手段发展生产力,从商品的物化结构内部打破自身藩篱,最终促使商品和商品拜物教消失。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作为特定社会情境下的话语问题,在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身的张力。马克思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根源,并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拜物教展开了科学的批判,提出了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马克思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于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德孝 《唯实》2009,(6):21-2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神秘统治进行了揭秘,通过商品拜物教批判,他揭穿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鲍德里亚则认为,消费社会中,传统的物的使用价值已经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从商品拜物教批判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才能真正揭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符号拜物教批判立意新颖,但混淆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片面夸大商品所谓的符号价值而忽视其使用价值,具有典型的符号主义色彩,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1.
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与资本主义社会相类似的现象,于是国外有人断言中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与之相应的是,国内一些人也对此感到困惑不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社会主义形态、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以追求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的社会形态,所有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调整,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因素,突出表现为:资本更趋社会化、经济运行有序化、收入分配公平化、社会福利普遍化、企业管理民主化和政治的民主法制化等。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不断孕育和发展,究其原因,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悔悟或恩赐,而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尖锐矛盾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内工人阶级不断斗争的成果,是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成就的客观结局,是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3.
民主是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其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奴隶制民主、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等民主形态。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民主形态,它既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民主政治发展积累的积极成果,又与以往的民主形态具有本质的区别,是对传统民主形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制度,沿着两条轨道运行,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保持社会平等公正。经济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市场经济在现阶段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社会主义相互吸引,这是其积极面。市场经济会自发的扩大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同社会主义相互排斥,这是其消极面,也是改革中出现问题的根源。只看积极面,不看消极面,认为市场万能,是一种“市场拜物教”。今后改革的思路,就是从这种“市场拜物教”的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利用其积极面,克服其消极面。  相似文献   

15.
从大社会而言,社会主义社会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物出现的,是从旧的社会脱胎出来的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它既保留了过去许多封建思想意识的残余,又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西化”、“分化”与“和平演变”.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新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趋势和斗争形势,通过多元途径占领思想政治领域工作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6.
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公共权力与私有资本都必须受到制约。在人类历史上,政商关系先后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权力神化、资本主义社会权力道德化和社会主义社会权力客观化三个阶段。其中,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资本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有效地制约公共权力,将其关进了私有资本的笼子里。而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制约公共权力,在此基础上,要用公共权力将私有资本关进科学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是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公正掩盖之下的极端社会不公正为逻辑起点,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公正的局限性为指向,主张全体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社会公正观。在当代中国,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认为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公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首先要正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科学论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以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贡献和发展。其次要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变化。从中可以认识到这些变化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因而也决不会改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马克思把相对时间运用于分析社会问题,由此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从社会时间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指出资本主义的剥削更重要的是剥削工人的自由时间,工人的解放就是要争取自由时间,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