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版权权属争议是指因他人剽窃自己的作品而引起的以确定版权人、认定侵权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争议。剽窃,又称抄袭,是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作品发表,它包含两种情形:(1)盗用,即将他人作品占为己有,以自己名义发表;(2)部分抄袭,即照抄照搬他人作品超过合理利用的范围。剽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同一行为可能同时侵犯版权人的人身权和经济权。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剽窃与一般的侵犯人身权和侵犯物权有以下区别:人身权上,剽窃是对署名权(属于姓名权)和发表权的侵犯。从实践上讲,一般的侵犯姓名权是指未经许可而使用他人姓名,而…  相似文献   

2.
表演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前者指以作品为基础所进行的表演 ,它虽然是邻接权的一种客体 ,但在特质上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倾作品性。这使得一方面 ,它具有和作品相似的使他人成为邻接权主体的派生能力 ;另一方面 ,它理应受到而且实际上也受到了和作品几乎同等的保护。后者除包括前者外 ,还包括不是以作品为基础所进行的表演。这种表演在特质上比前者更具倾作品性 ,但在实践中却未得到与之相称的来自著作权法的保护 ,因此 ,立法宜将其和前者一道纳入《著作权法》里的“表演”一节 ,并对其给予较前者规格更高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论剽窃     
视剽窃为一种欺诈,因此它使剽窃作品的读者或其他受众对剽窃作品产生信赖一一剽窃依存于这一信赖的创生。这样的界定,有助于我们在剽窃性复制与非剽窃性复制之间作出区分。它也有助于我们评估不同形式的剽窃的严重性,因此不有助于我们设计出处罚的适当分级标准,尽管剽窃者所引发的信赖的程度和特征并非评判他的罪过严重性的唯一因素。他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侦破可能性,后者最终也与心理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人事天地》2012,(11):5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已于2012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暂行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将受到相应处分。暂行规定列举了6种需要进行处分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包括利用专业技术或者技能实施违法违纪行为;有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文献,或者捏造事实等学术不端行为;利用职业身份进行利诱、威胁或者误导,损害他人  相似文献   

5.
多发型群体性事件与社会泄愤事件相比,前者是后者的诱因,也是其必经阶段。前者主体的最终目的为达成自己的利益诉求,具体有煽动情绪扩事态、杜撰事实博同情、强推己责问政府、曲解政策求利益等;后者的主体目的更杂,包括发泄不满、唯恐不乱、盲从、表现等。前者主体是"熟人群体",后者主体是无组织群体。前者行为方式以软暴力为主,后者行为方式有打砸抢烧。前者发生数量极多,称为多发,后者发生数量极少,是为可数。  相似文献   

6.
共同犯罪中“利用”式犯罪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类案件,这类案件具体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单纯”利用式犯罪,即对他人的前行为持肯定态度,但其与他人无意思联络,仅仅是“单纯”利用他人的先前行为产生的效果或者影响作为自己犯罪的有力工具;另一种是“复杂”利用式犯罪,即与前行为人形成意思联络介入到犯罪中,利用前行为的效果或影响单独或者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第三种是在被利用人始终知情的情况下,利用人利用被利用人的行为实施犯罪,但二人又无意思联络.  相似文献   

7.
从法经济学角度来看,版权法有其事前效率目标和事后效率目标;前者旨在实现作品创作的最优激励,后者意在追求作品价值的最大使用.网络音乐"独家版权"许可模式由一级许可市场的"独家授权"和二级许可市场的"转授权"组成.该许可模式可兼顾版权法的事前事后效率:"独家授权"的专有性能够维护音乐权利人的许可利益,实现作品创作激励的事前效率目标;"转授权"的非专有性可以保障音乐服务商的传播利益,契合作品价值最大化使用的事后效率目标.当下,网络音乐"独家版权"许可模式的优化,应在效率兼顾的基础上达致效率均衡,即在一级许可市场中适当规制"独家授权",在二级许可市场中积极推动"转授权".  相似文献   

8.
网络盗窃是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侵入他人网络账号,排除他人对该账号的使用,窃取账号内的金币、装备等的行为。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网络盗窃罪,导致网络盗窃行为在实务中定性不一,司法实践中有将网络盗窃作为民事侵权处理的,也有以计算机犯罪、侵犯财产犯罪予以定罪的。从刑法谦抑性和精细化角度出发,宜将网络盗窃行为依不同行为人、行为对象、行为模式进行分类,进而更准确地在法律上对网络盗窃行为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关于盗窃罪的本质是"秘密窃取"还是"平和窃取"的争论较大,"秘密窃取说"主张"秘密性"是行为人主观上自认为处于一种"秘密性"的场合,它是区分盗窃罪和抢夺罪的标准。"平和窃取说"认为"秘密性"违反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刑法原则,否定它作为盗窃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地位,即盗窃罪是一种平和取财行为。  相似文献   

10.
对于利用自身从事劳务、经手单位财物便利窃取单位财物行为的刑法评价,应以贪污罪为解释参照,坚持"双重法益论"立场;应对职务侵占罪中的"职务"作实质理解,站在"部分劳务便利肯定说"立场,将利用具有管理性的公务性劳务行为纳入"利用职务便利"范畴;应坚持"综合手段说"立场,将窃取、骗取、侵吞等多种手段认定为职务侵占行为。职务侵占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件的完善,可从明确法益保护内容、"职务"内涵以及从实质角度界定行为方式方面入手,同时修改职务侵占罪的数额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盗用他人移动手机码号,又称“扒机”,是指利用各种手段,窃取他人移动电话资料,非法并机使用的行为。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犯罪,它与一般盗窃罪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扒机”人员专业性强。手机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工具一样,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接收发散在空中的电磁波,要求作案成员有一定的技术特长,懂其原理,而且具备专用先进设备,外行人无法介入。凡是企图“扒机”者,就必须经过这一类人员去用仪器作案,系一种独立性的犯罪体系。改频机设计越精致,说明犯罪分子掌握通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越多、越深,侦察员可据此划定侦察方向,缩小侦察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它有以下主要特征:(一)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二)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地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所谓秘密窃取,是指犯罪分子采取自认为不使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发觉的方法非法窃取公私财物;(三)主观上是故意的,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盗窃罪是我国刑事犯罪中数量最大的一种犯罪。对于这种犯罪,由于人们比较熟  相似文献   

13.
一、腐败的定义 2002年,世界银行两位专家丹尼尔·考夫曼和宙尔·霍尔曼完成了一项涉及80多个转型经济国家的企业调查,对反腐败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这项研究对腐败的定义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且这种行为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大于自己所得.根据这个定义,该研究将腐败行为界定为两大类:为了规避现行的规章制度的腐败行为和为了改变规章制度的腐败行为.前者带有被动的性质;后者被称为"俘获国家",即:企业等主动地通过腐败的方式直接影响政府决策部门.他们利用法律条文中的不完善之处,利用行贿等手段以类似"点菜"的方式向国家(政府官员)购买对其产权的庇护.  相似文献   

14.
盗窃,是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盗窃犯罪在各国的刑事犯罪中,都占有很高的比重。在我国也不例外,发案率历来居于首位。我国刑法规定了第151、152两个法条。前者为一般盗窃,后者为加重盗窃。多年以来,我国执法部门以这两个条文为武器,与大量盗窃犯罪作了有效的斗争,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盗窃情况也日趋复杂多变。执法者深感仅以这两个法条,已难于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兹值刑法修改,完善提上议事日  相似文献   

15.
关于盗窃与抢夺的界限划分存在"秘密窃取说"与"平和窃取说"两种观点,而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缺陷:秘密窃取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秘密性要件的归属上,而平和窃取说的问题主要在暴力标准的认定上。笔者认为:平和窃取的情况是存在的,而对于以暴力程度作为界分盗窃与抢夺的标准则应当舍弃;"抢夺必然触犯盗窃"的观点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且不符合刑法的解释理念;承认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法治精神相悖,不宜提倡;盗窃与抢夺这类相似的又具有排他性的犯罪,刑法理论给出的界限往往是缺乏实际价值的,只有合理地提出两罪的构成要件,并联系实际情况,才能有效解决疑难案件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间接正犯理论一般承认"利用他人合法行为"的间接正犯类型。然而,根据支配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利用他人合法防卫行为的间接正犯类型中,行为人并未完全对防卫人形成犯罪事实上的支配关系;利用行为的非法性与防卫行为的合法性也不具有等价性,传统观点对行为人实行行为未从法益侵害事实角度进行合理、完整的不法分析;从法哲学的角度讲,合法行为无法产生不法后果。应当重新审视"利用他人合法行为"的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版权法在创意保护方面存在困境,原因在于:第一,有些创意无法复制而不能构成作品,有些创意没有具体表达形式同样不能构成作品;第二,即使创意通过某种载体得到了记载并形成了作品,但是剽窃创意的他人要么在创意作品的表现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使得构成版权侵权缺乏法律依据;要么并不形成具体的载体,而仅仅是对创意内容的执行和实施。要使创意保护走出困境,需要综合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通则》的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运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再创作作品的不同在于:1.主体不同。前者主体不确定,后者主体确定;2.延续性不同。前者有一个较长创作期,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后者个性特征明显;3.产生方式不同。4.独创性要求不同。5.保护的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9.
引文伦理是科研人员适应科学研究(学术研究)规律、特点而形成的要求科研人员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应当如何引用"的自律规范,以及学术共同体认为在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活动中科研人员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应当如何引用、如何标识及著录"的制度和舆论约束。引文伦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占有"原则、无害原则、共享原则、平等原则、如实著录原则。构建引文伦理制度,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引文动机是积极的;引文应以原始文献或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引文的思想、观点应与自述内容的思想观点一致;引文应予以明显的标识和清楚的著录;引文应有量和质的规定与控制。引文伦理规范是对引文伦理的原则、制度进行高度地总结、提炼,建立引文伦理规范势在必行。改善网络环境的引文伦理现状,一是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尝试开展网络信息引文伦理立法;二是制定网络信息引文伦理准则,约束个体使用网络信息的行为;三是大力发展网络监管与控制技术,从技术角度管控引文失范的局面;四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个体引文行为由"他律"走向"自律"。为提高科研人员的引文规范水平,应及时开展并强化引文伦理的教育、宣讲。  相似文献   

20.
以敲诈勒索为目的盗窃他人物品后索要钱款的行为应认定为盗窃罪,且以该一罪定罪处罚.盗窃罪要求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目的,利用意思是非法占有目的的核心内涵,排除意思已经淡化,失去其实质意义.行为人盗窃物品以图敲诈钱款,其主观上具有利用意思,同时兼具客观窃取行为和主观盗窃故意,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窃得物品后,后续实施敲诈勒索行为单独构成敲诈勒索罪,与前行为盗窃罪构成牵连关系,成立牵连犯,应择一重罪,即按盗窃罪一罪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