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围绕苏维埃“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两大任务,对苏维埃政权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了重要探索,形成了苏区政权建设思想中的人民主权观,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的思想。毛泽东深刻论述了苏维埃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这一政权决定了人民的国家权力主体地位,揭示了这一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突出了普选这一直接民主的意义和作用,确立了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的国家权力监督主体地位。苏维埃时期,毛泽东的人民国家权力主体思想是对我们党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建设的最初总结,是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形态,是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源头和经验准备,对于新时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家政权建设最早来源于对西欧现代国家建构等一系列现代化现象的经验提炼和总结,后被中国学者用于分析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及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将国家政权建设看作一个过程,探讨这一过程的动机、方式、微观行动者,及其中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的基层政权,可以将乡村社会中的国家政权建设分为四个视角: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治理结构、国家政权建设与村民自治、国家政权建设与基层政权、国家政权建设与村庄精英。四个视角基本可以涵盖目前关于乡村社会中的国家政权建设研究的基本领域和范畴,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国家政权建设和乡村治理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是一个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村民自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其实质是通过给予农民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在增强农民对国家认同感与权力正当性的认同时。实现国家治理与农民自我发展的双重目标。但实际来看,村民自治在其实际运行中产生了明显的行政化倾向,使得村民自治更多地成为一种完成国家行政任务的载体,国家很难通过这种“行政化的村民自治”来构建一种新型文化网络关系,实现国家和村落社区的健康互动。基于这种现实,在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中检讨村民自治实践的历程,进而提供一些积极的实践方向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分析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用置换概念性的解说模式叙述了华北农村的全貌,用国家和乡村社会的权力互动解释框架建构了一个历史过程,而在这个历史过程的分析之中体现文化的关照性和复线的历史分析方法,使这一描述过程对今天华北农村的理解仍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经30多年的实践,中国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发展道路,美国高盛公司顾问乔舒亚库珀默雷称之为“北京共识”,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这一中国模式首先使占世界贫困人口70%的人脱贫,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多了一种选择。2013年美国《外交》双月刊1-2号发表文章:《中共的生命力-后民主时代在中国开启》。文章认为,中国模式终结西方民主“唯一合法性”。现在我们所期望的是当代中国也能够创造出新的超越西方现代的文化模式:其一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使当代中国文化具有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其二是为世界的多元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文化模式概念,二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三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为何步履如此艰难?这是人们经常深省的一个问题。作为国内学术界第一部直接从“人治”与“法治”角度切入的法制思想史著作,万里撰著的《不受制约的权力———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岳麓书社1998年9月出版)一书,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一部...  相似文献   

7.
叶剑锋 《新东方》2009,(11):32-34
俄共(布)的执政方式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由多党联合执政转向了“一党专政”,其实质是极端集中制下的“政党指挥型”直接执政。名义上是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到国家手里,但实际上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力都聚集到俄共(布)身上。所谓“政党指挥型”执政方式,即党不仅是领导核心,而且以公共权力核心的形态,直接指挥国家政权机关作为或不作为。  相似文献   

8.
一、辨析题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和监督者。参考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3)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4)人民有权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5)笼统说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和监督者”是不科学的。分析:这是一道政治常识的辨析题。考查学生对人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的认识。着重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具体分析,掌握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这道辨析题…  相似文献   

9.
“国家政权建设”是西方学者解释欧洲早期民族国家形成的主流范式,西方一些汉学研究学者使用这一范式作为理论背景来研究20世纪中国的地方政权与基层社会。本文对这一范式能否适用于中国地方政权研究进行讨论。国家政权与地方政权在中国缺乏宪法意义上的明晰界定,而中国地方政权结构与能力的多样性,使得“国家政权建设”失去了西方原初的内涵。故本文主张用“地方政权建设”来解释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地方政权性质、结构及行为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0.
靖岩 《前沿》1998,(10)
当前,发展经济与反腐败是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而反腐败又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强化党内监督工作,有效地遏制某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仍然是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这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在当代中国,虽然党派众多,然而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在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大量党员居于领导地位,握有各种大小不同权力的情况下;在我们党面临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政党政治严格界定政党对国家权力的介入和行使,并对执政党自身进行监督,保障国家权力按照程序和规范运行,从而实现法治化和社会的稳定。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基础蓝本,通过一系列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的实践活动,最终将人民的意志上升到国家意志,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2.
齐人 《春秋》2009,(4):52-53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汇的是梁启超。与此相伴产生的,就是“中国”这一现代国家概念。中华民族、中国概念的提出,既标志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产物。“中国”这一词汇虽然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它并不完全是现代的国家概念。中国以外的地方,最初将中国称为“支那”,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牛保平,何翠凤前苏联东欧国家包括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1989年之间,这些国家都是以共产党(工人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在政权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14.
赵晓峰 《求索》2023,(1):151-157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增强现代国家的制度能力。正式制度建设的“精度”要求与人民生活实践中的“温度”诉求之间存在张力,考验着治理主体的权衡和实操能力。当前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加强人民需求反馈机制建设,使基层治理主体常规性回应民众诉求的方式方法成为正式制度的一部分,增强国家制度能力建设与城乡基层社区和谐发展的协同性。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形成国家制度能力建设的“双层架构”,既要在顶层架构方面加强全国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等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又要在底层架构方面重视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等基层社会的制度建设,以推进“三治融合”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在中国始终扮演着隐性在场的角色。与之相应,在物质条件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当代青年面临着如何重塑其文化人格的难题。在认真审视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后,部分青年选择“儒家”作为其身份想象。这种想象将儒家士大夫的“殉节”作为共情的基础,试图以此汲取其人格中的神圣力量。通过分析造成这一“文化奇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此类青年的身份想象其实较多立足于诸如“自由”“平等”等文化价值的考量,而其所推崇的士大夫精神实际上已遭到隐性的转轨以贴合现代生活。是故,此类青年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儒学的“复活”,反而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现代气质及其相关心理诉求。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当代青年在其心灵世界所发起的“逆向突围”。仅以青年而言,这既反映了部分自发形成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面相下所包含的复杂动因,亦反映了当代青年表达其精神诉求时的曲折性与隐蔽性。  相似文献   

16.
今日大陆摊厅文化吴祖清“摊厅文化”是市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文化市场衍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当代中国青年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和设施。从传统的新华书店到现在的地摊、书屋;从过去的影剧院到现代的镭射影厅、歌舞厅、卡拉OK屋、录像厅(室)等这些现代“摊...  相似文献   

17.
论权力寻租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顺发 《湖湘论坛》2002,15(5):40-41
权力寻租源于寻租活动,它是在权力对资源扭曲性配置前提下的一种权力行为的买卖活动。要遏制这一“活动”,本文提出应采取权力制衡、资源配置市场化、增强决策透明度等措施。(一)“权力”,英文“power”,是个专用名词,往往同职权、官位联在一起。不同的社会以及同一社会的不同国家,其权力产生的方式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从人民中产生,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各权力的执掌者是人民所赋予权力的委托代理者。这一委托代理者,我们通称为官员。人们知道,官员是执行民意,并由民众委托执行民众赋予的权力的人。在民众与官员之间…  相似文献   

18.
陈正良 《政策》2008,(9):60-60
陈正良在2008年第2期《浙江社会科学》撰文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具有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同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问题。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强国使命所在。(一)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世界多元文化精华,凝结民族文化精神,建设生机勃发的当代中国新文化,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与乡村关系是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命题,有两种实践进路:一种是国家与乡村之间的"现代—传统"关系,表现为通过现代城镇及社区取代传统乡村,通过"资源下乡"和升级达标任务改造传统乡村,通过现代认证和个人权利保障解构传统乡村;另外一种是国家与乡村之间的"政权—社会"关系,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完成了组织载体层面的建设,但现代治理规则层面的建设还没有彻底完成。后税费时代的当下,国家进一步对政权建设的组织载体进行强化,并不断将现代治理规则嵌入到乡村社会之中。在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既需要对支撑"发展主义"的"锦标赛"体制进行反思,也需对行政体系推动国家政权建设的趋势进行反思。解决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起联结国家与乡村的"中间层",夯实国家权力与乡村权利的平等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林福灿 《人民政坛》2012,(12):21-2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这充分反映了党始终牢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更加明确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途径,坚定表达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必须始终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