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遭到严重失败,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党中央领导人博古和李德被迫放弃抵御敌人的计划,决定撤出中央苏区。10月11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项英签署发布了关于将中央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命令,这个战略转移后来被称为长征。10月上旬开始,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各直属机关组成  相似文献   

2.
正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在敌人的五次围剿打击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三人团"出于安全保密等原因,既没有召开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也没有向全军指战员进行政治动员,便匆忙进行了扩红、筹款、安置伤病员和确定留守人员等工作,然后带着"共和国"的全部家当和依依不舍、犹豫不决的心情仓促上路。尽管当时的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已经没有了决策权,但是许多命令和指示还都是以中革军委、甚至是以朱德  相似文献   

3.
《党史天地》2007,(8):46-47
中革军委任命毛泽东为前敌司令部政委 郭天民精心策划完成掩护中央任务 1935年3月4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共同签发命令,为加强统一作战,兹于此次战役特设前敌司令部,委托朱德为前敌司令部司令,毛泽东为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使红军的长征在毛泽东、朱德直接的指挥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正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红六军团先行探路,踏上西进征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主力长征之前,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先行开拔,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探路,这就是红六军团。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电令红六军团由湘赣苏区先期突  相似文献   

5.
中央红军野战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从决策、准备到集结、出发,始终严格保密。1934年11月初,中革军委对红军野战军战略转移行动在粤北、湘南逐步对外解密。1934年11月1日,最先向中央苏区全体红军战士家属解密;11月4日,向红军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公开宣布红军野战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和目的地区;11月7日,公开散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联合署名的传单《出路在哪里》,对野战军战略转移途经地区乃至湖南全省民众公开宣传共产党和红军主张,动员和鼓励工农劳苦群众勇敢革命,积极拥护红军和苏维埃。红军野战军战略转移对外解密虽失之于迟,但它对中央苏区留守红军坚持游击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良 《党的文献》2005,(2):80-84
一、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的第五号命令,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显著标志;二、中央第一、二纵队和各军团的转移集结和出发行动,都是按照中革军委第五号命令和中革军委<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行事的;三、从中革军委第五号命令的发布到红军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这段时间,应视为长征的开始或为前期路程.因此,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标准,应以中革军委发布第五号命令的时间和中央领导机关和各军团转移出发的地点为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1934年10月17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原因,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主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突围,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11月中旬至翌年11月中旬,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0月下旬至12月初中央红军  相似文献   

8.
申铁 《当代贵州》2013,(5):66-66
1934年7月,为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作准备,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撤离,突围西征。1934年9月20日,红六军团前锋五十二团在黎平潭溪击退阻击的黔敌周芳仁部,进入贵州。到锦屏县地域以后,红六军团十八师师长龙云指挥担任先锋的部队,避实就虚,穿行在敌军布防的空隙间,从剑河、天柱两县交界一带走三穗。当红六军团走到剑河县大、小广一带时,遭遇先期赶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失守后,当"继续在内线作战取得决定的胜利已经极少可能以致最后完全没有可能"时,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不得不着手考虑将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在撤离计划得到共产国际的认可之后,7月初先后进行了几项意在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部署,即派出红七军团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派出红六军团西进,并指示红二十五军撤出鄂豫皖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这些战略部署虽是在"左"倾冒险主义的大背景下做出的,但作为  相似文献   

10.
发布"八一"为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1933年6月30日,中革军委代主席项英发布命令说":本委会为纪念南昌暴动与红军成立,特决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45次常委会,于7月11日批准了这项决定。  相似文献   

11.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对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战略转移这一行动,后来的大多数史著和历史学家都称为“长征开始”。其实,红军的战略转移一开始并不是就叫“长征”。当时,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到湘西去与红军第2、6军团会合,开辟“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因此,当时红军总部所发布的命令、训令均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之为“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与战斗”,并没有称其为“长征”。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突围,进行二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为寻找突破敌人“围剿”的出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领导的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一方面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卖国内战的行径,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企  相似文献   

13.
正1933年10月,国民党向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第5次"围剿"行动。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利,革命武装力量遭受重大损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以便进一步开展宣传和推动全国的抗日战争工作,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为主席,肖克、王震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长征探路的先遣队从湘赣革命根据地突围西征,寻找已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战斗在川黔湘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为保证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胜利地突破敌人封锁线,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十四师留守苏区担任东线阻击任务,钳制敌军,掩护中央红军突围,并明确指令十月份以前汀州不能丢!一九三四年十月初的一个傍晚,项英同志(中央政府副主席、工农检察委员会主席)和董必武同志(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从中革军委回来,商定派我立即前往福建,协助省、县苏维埃支援东线“河田阻击战”。当时我是中华苏维埃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巡视员。开始董老不让我去,因为工作走不开。项英同志强调说:“赖荣光同志原是福建兆征县工农检察  相似文献   

15.
秋风渐起,吹卷落叶。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即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自1934年10月3日,在《红色中华》报发布《告全苏区民众书》以来,战略转移的各方面准备工作正在紧张万分地进行。作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领导成员之一的周恩来,仍像往常一样神情稳重地频频巡视要去的军政部门。其实,近来他的心情一直处在焦虑之中。作为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军一连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19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革军委纵队相继进入道县,抢渡潇水,直指湘江。蒋介石紧催刘建绪、薛岳部在湘江加紧布防,急令周浑元、李云杰部加紧追击,还从南昌调派8架飞机到郴州机场,咬着红军行军队  相似文献   

17.
余玮 《党史纵览》2015,(1):9-13
<正>一1934年10月10日晚,蜿蜒的山路上,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火龙缓缓向西游动。这是由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及直属单位组成的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共8.6万人,正被迫踏上悲壮的战略大转移征程。战略转移的最初计划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到湘鄂西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因此,出发时称之为"西征"。队伍之中,只见挑着各种物资  相似文献   

18.
袁伟 《党史文苑》2023,(4):33-35
<正>1934年10月中旬,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34师随党中央、中革军委直属部队和兄弟部队后尾跟进。11月26日,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率部进至道县葫芦岩,刚接替完红4师在该地域的阻击任务,师部又通知团长韩伟和政委侯中辉立即去军团受领任务。  相似文献   

19.
发展阶段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成立临时中央政府。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正式成立,朱德任主席(以下简称中革军委)。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当选主席,12月上旬周恩来由上海到汕头,沿秘密交通线经潮安、大浦到达闽西永定。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陈列着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它记载着87年前,一位名叫钟招子的母亲期盼8个参加长征的儿子归来的感人故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共8.6万余人,先后在江西于都的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