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心胸宽广,目光远大。他在设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时,总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考虑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他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护生态环境,决策上马"三北"工程等提到关系中华民族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彰显出伟大的战略眼光。邓小平一贯高度重视植树造林事业,不仅积极倡导,而且率先垂范,有力地推动了一场绿化祖国、造福子孙万代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2.
曹前发 《湘潮》2014,(9):16-17
邓小平在设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时,总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考虑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护生态环境,决策上马“三北工程”等提到关系中华民族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彰显出邓小平作为政治家的伟大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3.
《湘潮》2021,(6)
正1979年12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小康"这样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构想。此后,他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反复调研、论证,使小康目标逐步明确,小康社会的轮廓逐步清晰,并设计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描绘出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使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拓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目的和任务;邓小平还阐明了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为我国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邓小平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排除"左"右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轨道上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法宝。  相似文献   

7.
正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十分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问题,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前进。"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经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统一起来,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绘制了宏伟蓝图.在他领导的20年里,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发展与繁荣,使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9.
201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邓小平是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这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我们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旗帜。  相似文献   

11.
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三步发展战略思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武树帜邓小平同志是举世公认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他率先提出了使中国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改革大计,他极其关注和重视我国经济的发展,把...  相似文献   

12.
张云 《党史博采》2006,2(10):4-5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这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我们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旗帜.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系,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系,具有鲜明的特色。研究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有助于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他与安徽人民,与江淮大地结下不解之缘。战争年代,他转战江淮,足迹踏遍皖山皖水。新中国成立后,他心里一直牵挂着安徽人民,先后多次亲临安徽视察,给予安徽人民亲切关怀。可以说,邓小平的名字一直与安徽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他始终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主张以集体主义作为规范个人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倡导义利统一观。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正是对邓小平同志的义利统一观的新概括。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正确理解和努力形成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建树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时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极为关心和重视,他的许多精辟的论述和重要指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以党、国家、人民的事业为己任,具有"先天下之忧而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发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在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方向保证和动力支持等高度不断思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学校德育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较系统的学校德育理论,创新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学校德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事关教育价值取向、现实目标、教育规律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史纵览》2007,(2):F0002-F0002
邓小平.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的一生几经风雨,波澜壮阔,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人民永远爱戴他,怀念他。今年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本刊撷取邓小平各个时期在安徽留下的足迹,编辑此版,以示怀念。  相似文献   

19.
陈述 《实践》2013,(9):30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称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凸显了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作出"基本思路"设计的历史贡献。邓小平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从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基本设计。其中,最重要的设计有党和国家基本政治路线设计,现代化发展战略设计,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设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设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设计,对外开放目标、途径及步骤设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目标、途径设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设计,军队现代化建设设计,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设计,实行祖国和平统一的方式设计,党的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设计,等等。历史实践表明,这些基本设计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