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重申,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虚无主义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着尖锐对立。"纲要"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得以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我们要深刻认识其危害,深化教学改革,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渗透、侵蚀。  相似文献   

2.
《红旗文稿》2015,(4):40-41
新世纪以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较量区”的史学界出现了一些“新”观点,在史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恶劣的负面影响。一是以“创新”之名行解构之实。时下有人打着“创新”的旗号,否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史学界掀起的“重构中国近代史”思潮,试图抛弃革命史的叙事模式,在历史研究中彻底进行“告别革命”,自然也就抹杀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争取独立与自主战争的历史作用,民族英雄的崇高历史地位也就遭到  相似文献   

3.
最近,某杂志发表了三篇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作者认为,上述文章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体系当作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来批判的目的,就是要公开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公开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达到否认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建国史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谓"告别革命"论发表以来,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理论界具有很大影响的政治思潮。学术理论界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批评。最近,某杂志发表了三篇文章,试图重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来龙去脉和表现,重新界定历史虚无主义。这些文章的核心观点,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体系当作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来批判。这就使我们纳闷:该杂志要把矛头指向哪里?是指向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王炳长 《党课》2014,(17):46-50
教学对象: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目的:帮助学员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走出思维误区,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教学形式:讲解+讨论。  相似文献   

6.
王玉周 《前线》2013,(9):41-43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蔓延泛滥之势。一些人肆意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否定人民革命斗争,质疑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诋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攻击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其目的是宣扬西方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主张。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枝节代替主流、以臆想代替史实,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行歪曲和消解,扰乱人们的思想。近期这股思潮再次泛起,抛售"历史迷雾论",其现实针对性和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其本质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旗帜鲜明予以揭露和反击,消除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思想理论界开始出现暗潮涌动,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虚"与"实"的双重特征,就其"虚"而言,是要通过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割裂党的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段历史、质疑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等手段来虚无党的历史;就其"实"而言,是要采取怀疑党的指导思想的真理性、质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义性、否定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否定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等方式来否定党的领导。这种思潮带有明显的迷惑性、欺骗性和渗透性,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林书红 《理论导报》2014,(12):14-15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平台扩散、流行且呈泛滥之态势,是国际国内各种思潮交互作用的反映,其特点及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价值取向更趋明显。借助新媒体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与传统方式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传播的路径不同,但是隐藏在其华丽外表下的险恶用心与价值取向却是相同的,目的都是否定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其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0.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党史国史和形势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历史学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分党委书记、研究员耿向东发文,阐述用正确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渠道与平台,历史虚无主义衍生出了新变体,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一样,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仍是唯心史观,意在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歪曲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抹黑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离间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2.
李红梅 《学习月刊》2014,(16):65-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纲要》课教学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思政课程相比较而言,《纲要》课的特点是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历史课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3.
于沛 《红旗文稿》2014,(5):26-28
正史学不仅仅是叙述,而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学科,早在中外史学萌生时期,即已表现出这一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古代,楚国的申叔时认为,历史使人"耸善而抑恶"、"昭明德而废幽昏"、"知兴废而戒惧"。清人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中明确指出:"历史学虽是发源于记录,而记录绝不是历史",研究历史重要的任务是在整理事实的基础上,"理解事实,寻出它的  相似文献   

14.
高奇琦  段钢 《求是》2013,(1):57-5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新和深刻变革,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干扰和阻力。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在我们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思潮,企图影响我们坚持已经选择的正确道路。这其中就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是我们面对现实、走向未来的镜子。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避免陷入片面性的误区,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正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正在给媒体格局、舆论生态、思想观念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互联网逐渐成了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当前人们在理论界、学术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更要关注新媒体背景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恶劣影响。否则,任其呈泛滥态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将是有极大危害的。从一个微博案例看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2013年9月1日,网名为[IN汉中]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内容如下:[#汉中邻居#]在西安街头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以批判、否定毛泽东为基本取向的"非毛化"思潮沉渣泛起并有了新的特征,如全面否定毛泽东、发难的领域逐渐扩大、文本表达方式及传播路径多元化等。对照国外毛泽东研究的三种主要模式,历史虚无主义"非毛化"言论充满了谬误,其所否定的毛泽东思想各板块内容恰恰被国外学者以求是的态度所肯定。"非毛化"在研究中断章取义、片面孤立等态度与国外学者的客观全面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都使"非毛化"表现出了明显的谬误。  相似文献   

17.
刘颖 《中共党史研究》2017,(12):119-121
2017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北京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研讨会。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央党史研究室处级以上干部70余人出席会议,有16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交流发言。与会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8.
刘新庆 《党的文献》2018,(3):125-127
刘少奇勤于学习,也善于学习历史。他把学习历史视为明道理、辨是非、懂理论的重要途径,指出"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不学历史,就"理论不起来"。对于历史的学习,他认为要全面、联系地学,避免成为"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跛足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历史遗产在实践中的运用,他认为要科学分析、合理借鉴、切忌照搬。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以告别革命为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股思潮的主要表现就是歪曲、丑化党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提出"告别革命"  相似文献   

20.
贾泳洋  王伊林 《世纪桥》2009,(10):53-54
历史上,人们把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誉为“史学双璧”,意在赞颂这两部书的历史价值。当前,在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上也出现了两部扛鼎之作——赵俊清的《杨靖宇传》和卓昕的《杨靖字全传》。这两部著作,同样堪称杨靖宇研究的“史学双璧”。其中,赵俊清的《杨靖宇传》以学术研究见长,叙事严谨,结论可靠;卓昕的《杨靖宇全传》以史料丰富、描写细腻著称,铺陈全面,探求周详。两部著作互相映衬,是杨靖宇研究领域的上乘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