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朋友欧阳羽拿来他父亲欧阳瑞林老的诗词要我提意见,还说想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欧阳瑞林诗词选》作序。我很惶恐。余事也爱涂鸦,陆续也出版过三本诗词集。但自认为并无给人诗词做序的资格。待我读了欧阳老的稿本,不禁有了一些想法,不妨写出来,姑且算做刍议吧。  相似文献   

2.
原谅父亲     
父亲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他结婚了。那是在前年冬天的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父亲在电话那边淡淡地说他结婚了,但是怕影响我工作,所以没告诉我。一切都如我预料的那样,自从父亲认识了那个小他十几岁的女人,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的。我记得当时我沉默了一下,我说是吗?我相信父亲能听出我语气中的冰冷和鄙夷。我说现在我很忙,就这样吧。然后我就挂断了电话。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藩。父亲早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山医科大学的一级教授,著名儿科专家。我母亲也曾担任过广州肿瘤医院院长。记得我刚满13岁那年.也就是1949年10月,在广州解放的前夕,当时任广州中央医院(即现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的父亲,愤怒地拒绝了国民党南京卫生署让他携医院巨款撤去台湾的胁迫,义无反顾地留在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父亲热爱祖国,醉心于医疗事业。50年代,国家还很贫穷,科研条件更是有限,他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用自己的工资买来实验用的小白鼠,家里也成了他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12岁那年我小学毕业,因为从课本上学到一些简单的自然、生物知识,我开始感觉父亲特别地愚昧,他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竟然在家里供了一尊泥巴做的观音菩萨,而且每逢重大节日和有什么重要事情,总要摆个供品磕头烧香祈祷一番.我知道父亲的这些行为就是迷信,而我记忆中第一次被父亲的痛打,就是与父亲的迷信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父亲是军人,我是1964年父亲任空军中尉时出生的。1971年的冬天,我放学回家,见到了身穿军装的父亲。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他。他入伍15年,按部队规定可以把家属、孩子带到北京去生活。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后,有几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第一件就是教我学会了做饭。父母的工作非常紧张,又有了小妹妹,没有时间照顾我们,父亲便教我做一些家务,起初我不太愿意,也不愿意管妹妹,只想和小伙伴们  相似文献   

6.
再等两天     
17岁那年,我读初中三年级。我的父亲在市场上摆摊儿做小买卖,挣点钱以养家糊口。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到家里,见屋子里聚了很多人,有亲戚有朋友,大家议论纷纷。而母亲和哥哥却满面愁容。我心里“咯噔”一下子,预感到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了。一问才知道,原来父亲被抓走了。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早晨,市场管理所一位女工作人员到各个摊位上去收费。耿直的父亲认为有些费用不合理,便同那位工作人员争辩了几句。女工作人员争辩不过父亲(后经查,他们的收费项目中确实有不合理收费),就报警说父亲妨碍公务,带头抗税。于是,随后赶来的公安…  相似文献   

7.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卖,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顾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  相似文献   

8.
微博     
13岁男子汉 我愿成为父亲的腿 母亲早逝、父亲截肢,他休学在家;为照顾病父,他每晚都睡不踏实。“爸,你先吃吧”,而他的菜只是个咸鸭蛋;他是柔道好苗子,但无法正常训练。“成为柔道队员,我就能得奖为父亲治病了”,这是他最大的心愿。辽宁好少年国大海。懂事得让人心疼。@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9.
运涛 《新青年》2005,(10):12-12
打我记事起,就没有父亲的影子。1972年,他因为类风湿瘫痪,那个时候我只有4岁。一直到我,孝心就是你有一碗稀粥你一半,你有山珍海味却只让他逼我做千古留名的孝子偿还他当年勒紧裤带供心只需抵得住他当年没儿女的,不可能付出的比父母多不可能还得清他们对你8岁,他都在外面求医,大部分时间是在驻马店住院,因为那儿有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亲戚——他的舅舅我叫舅爷。如果没有舅爷,恐怕父亲也活不到今天。由于无人看管,我6岁时便被送进了小学。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6岁进小学是绝无仅有的。老师们常常把我带到办公室,像逗弄一个小玩意儿,当然也…  相似文献   

10.
想起父亲     
小,父亲对我就十分严厉。三岁那年夏天,我偷偷摸进后院池塘滚澡。刚扑腾没几下就被父亲从塘子里提了出来,狠狠地抽了一顿。从此我没敢私自下过水。上小学了,每天晚上写写算算的家庭作业很多。作业再多,做得再晚,父亲必亲自检查,找出错误。在第二天早晨我改从父亲正以后,他才用他那根红色的圆珠笔签上“已阅”两个字。要是作业错得太多,即使我睡着了他也会把我弄醒来教训一顿。为了睡个安稳觉,每次作业写完我总要检查个三四遍以减少梦见父亲“耳把子裹筒筒”(巴掌捏成拳头)的次数。因此,我也总能考个高分回家。偶尔我也“作案”…  相似文献   

11.
周总理十分关心知识分子,他常到老学者、老画家……家里走访慰问。关于周总理与我的父亲齐白石交往的故事有许多,但有一件事,几十年来始终深深铭刻在我的心头,总是让我难以忘怀。记得是在父亲97岁的那一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出于好心,为父亲开辟了一个更安静、更舒适的创作环境—  相似文献   

12.
马德 《新青年》2005,(10):6-6
父亲是个搓澡工,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城南李记澡堂给人家搓澡。我已经长了很大了,也没有人喊我的大名。只是说,他啊,是搓澡工家的小子,学习不赖。即便是在夸我,只要别人说到我是搓澡工家的儿子,我就会远远地走开。记得有一年夏天的晚上,我在旁边冲凉,父亲在槐树底下坐着抽烟,冲到一半的时候,父亲站起来说,小子,来,我给你搓搓背。我有些不冷不热地说,你给别人搓去吧,我用不着你搓。说完后,我把剩余的水一下子兜头浇下来,一转身,就进屋去了。黑暗中,只剩下父亲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我很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丢人现眼。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3.
我的初恋     
曹飞 《新青年》2002,(12):11
我11岁的时候,家时来了个名叫沈毅的19岁英俊挺拔的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住在我家。沈毅的父亲与我的爷爷是莫逆之交,所以,全家上下对沈毅都热情周到。虽说沈毅与我家的关系不一般,但是长期受到这种照顾也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该为我家做点什么。当时我正在读小学,成绩一般,沈毅便承担了辅导我的任务,做起了义务家教。从此我的成绩一点点上去,沈毅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合格父亲     
什么样的父亲才是合格的父亲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也就是孩*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问他某一件事情,他会终于忍不住,就把一切都告诉你了。我总是提前3个月就知道我的圣诞礼物是什么了。(迪伦9岁)*我爸爸上街买的东西比妈妈买的好。他会买薯条、巧克力、小甜饼和冰激凌,而妈妈只会买蔬菜和其它没意思的东西。(瑞恩10岁)*如果你们像我一样有两个妹妹、一个妈妈,在去接妹妹们回家时,你可以和爸爸在一起谈一些男人该谈的事。(菲尔10岁)*我踢足球时,爸爸会当啦啦队,他总是对我说:“踢得好,梅根!”而且他经常给全队训话…  相似文献   

15.
读画     
正单位毗邻美术馆,平日便常有看展览的机会。我看展览全凭兴趣,喜欢的,多看一会儿,不喜欢的,就一带而过。虽然我也关注美术界的情况,譬如思潮呀流派呀谁的画卖了多少钱呀等等,但毕竟是门外汉,多数的时候还是被媒体的鼓噪所左右。不过展览看多了,自然也有心得,并非全被人牵着鼻子走。我的心得是读画,读画让我的生活充满情趣。起初是在展览大厅里读,也就是看,  相似文献   

16.
榆树钱儿     
正凭我多年做侨务工作职业的敏感,感觉她不是华人就是华侨。我忙给她倒了一杯茶,请她坐下,她接过茶杯,自我介绍起来。她说50多年前曾在这座城市里住过,18岁时随父亲辗转漂泊,现在定居在加拿大,这次到长春旅游,顺便到家乡去看看老房子,边说边从手提包里把护照拿出来让我看。我接过护照:"宋兰梅,女,70岁……"她打量我一下对我说:"你就叫我宋阿姨吧。"近年来,我常常接待华人华侨,她们大都是到家乡寻根问祖、探亲访友的,专程寻找老房子,我还是第一次遇见。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原则     
从我记事到他70岁时去世,父亲留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是瘦弱多病,经常离不开药,干不了太重的活儿。也许是身体不强壮的原因,他在外面从不和人争吵,是有名的老实人;在家里也没什么大脾气,偶尔和母亲吵架时,也总不占上风,对我们子女也轻易不打骂,还常常在母亲打骂我们时替我们讲情。  相似文献   

18.
在台北的蒋碧微,与子女只能在照片上见面了。 徐伯阳说:“把我们儿女的情况,告诉我母亲的,是我父亲朋友沈宜甲先生。还是在1927年4月,我母亲发现她怀孕了.我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卖画,我母亲决定回国内生孩子,她把六、七大箱书画交给航空运输公司,直接运到国内来。她一个人从巴黎搬家,沈宜甲帮了很多忙。临走的时候,我母亲很感激他,没什么好东西给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孩子生下来认你做干爹。1976年沈宜甲回来探亲时找到我,就跟我讲起这段事。我们还一起在我父亲的墓前照了相,他把这张照片辗转到我母亲手里。  相似文献   

19.
大哥生下来就是驼背,后背高高耸起,就像背着一个包袱。大哥比我大3岁,当我上小学的时候,个头就已经比他高了。大哥只上了4年的学就不念了,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其中的两个原因:一是大哥在学校里受不了别人歧视的目光,再就是那时我根本不曾意识到的家庭原因。家在大山深处,母亲侍弄那几亩薄地,一年到头填饱肚子都难。父亲便去山上的采石厂拉石头,我家的那头瘦驴几年来立下了大功。父亲对它更是精心喂养,宁可人饿肚子,也要把驴喂饱。可是有一天,父亲却自己拉着小板车回来了,车上躺着被滚下来的石头砸死的驴。父亲几天不吃不喝的,他的心里既悲伤…  相似文献   

20.
飞翔的学费     
初秋的天,有些热. 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做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