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法律冲突及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晓波 《河北法学》2006,24(9):65-67
新闻自由是现代社会实现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先进,其社会影响也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对公民的隐私权等人格权的侵害变得更加容易,媒体行使新闻自由权和公民隐私保护的冲突也日趋明显.因此,应在结合二种权利的性质及具体国情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以优先保护隐私权为主,同时辅以个案利益权衡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2.
新闻监督是我国对司法机关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随着权利意识的日益加强,新闻侵权的讼争也日益增加,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与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冲突不可避免。本文论述了新闻侵权纠纷中媒体可以采用的抗辩理由,可以作为现实司法实践与远期新闻立法之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闻自由权侵犯隐私权的法理评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红耘 《法学》2004,(3):30-34
隐私权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中一项基本权利 ,得到各国法律广泛承认与保护 ,但在我国的民事立法领域中却处于间接保护的状态。在当前新闻传播领域 ,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发展对隐私权的保护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法理视角对新闻侵权以及隐私权的冲突及其现象进行了法理评析。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是一项基本人格权,新闻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等宪法权利的延伸,两者存在天然冲突。晚清民国时期开始讨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冲突的问题,囿于法文化差异,政府长期将隐私权限缩在特权阶层专属的"阴私"范围,无视普通民众权益;在法制层面政府以阴私或名誉保护为借口实行新闻专制,并没有形成具有确定性的隐私保护法规;在实践层面新闻业滥用新闻自由忽视新闻法规,肆意践踏公众隐私权。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法制取得长足进展,未来我国法律对隐私权无论采用直接保护还是间接保护,都必须考虑新闻法规处置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冲突的制度惯性。  相似文献   

5.
马新彦  石睿 《法律科学》2010,28(2):157-168
空间隐私权是围绕隐私空间保护而形成的人格性权利,其所针对的是对隐私空间的不法侵入而非隐私信息的不法传播。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民隐私空间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之挑战。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出台,其中确立了隐私权的法律地位,但对空间隐私权却只字未提。因此有必要对空间隐私权的法律定位、侵权类型、责任构成进行研究,在借鉴外国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我国的空间隐私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6.
隐私权是公民重要民事权利,法律应将之作为一项具体人格权予以保护。知情权是公民实现言论自由及其他一切民主权利的前提。新闻媒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时候,有时会发生侵害隐私权问题。媒体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由四要件构成。其抗辩事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让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作为公民重要的人格权,涉及的是公民隐秘的个人私生活,具有保密性和排他干涉性,应该给予法律的充足保护。但是,公众人物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隐私权往往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讯息等息息相关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分析,在公众人物隐私权让渡与保护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解决公众人物隐私权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日益完善,新闻自由通过媒体实施新闻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侵害公民隐私权的情形。本文分析了二者的关系以及新闻侵害隐私权的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9.
浅谈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公民要求保护其自身隐私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与之对应的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却极其薄弱,以至于在《民法通则》中没有关于公民隐私权的规定。法律规定的不健全与公民强烈自我保护的意识的矛盾决定了建立、健全我国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对此,我们结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一些探讨。一、公民隐私权司法保护的现状在我国,有关隐私权的司法保护散见于诸多实体法和程序法及其司法解释之中,《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规定,确立了隐私权的司法保护的基本原则。但是,…  相似文献   

10.
李俊明 《河北法学》2004,22(1):30-33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侵害公民个人隐私的行为也不断发生,保护公民隐私权已成为我国法学界的共识。我国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还需要在立法上加以完善,同时对隐私权的保护也需要进行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引言自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代斯发表《论隐私权》一文,一百多年来,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关于隐私权的理论也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与关注,许多国家法律相继确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即使一些尚未确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民事权利的国家,也通过名誉权或其他民事权利保护公民的隐私。在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发展过程中,公民的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一直都没间断过,当两种权利产生冲突时,解决权利的冲突就是在两种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体现了人类的最高理性,为社会大众所普遍…  相似文献   

12.
广西烟草专卖局近期透露,"日记门"男主角韩峰以个人隐私被人恶意泄露为名,向当地警方报案,要求追究泄密者的法律责任. 这条新闻实际上是当事人以其行动证实了"日记门"为真--韩峰也认为日记是其个人隐私,只是被人"恶意泄露".这桩公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官员隐私权与公民知情权的冲突.从定义看,完整的隐私权保护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保证公民个人的隐私不受他人侵犯;二是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可求助于法律得以保护.韩峰认为其隐私受到侵犯,因而想到寻求法律的保护,这无可厚非.当然,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提起法律救济,而在于救济的前提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几乎已成为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代名词。本文从民法角度,首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人肉搜索对公民隐私权的具体侵犯。在此基础上,文中指出了我国隐私权立法滞后的现状。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在民法体系下给与隐私权专门保护、健全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注重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等措施来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4.
顾正 《法制与社会》2010,(31):275-275
本文就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行使之间的冲突,从法律视角提出了相关破解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隐私权是指公民的私生活有受他人尊重和法律保护的权利。有西方国家,公民隐私权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受到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随着我国民主生活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对此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有人认为,我国还没有在法律上对公民隐私权进行保护,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1982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就已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具体说,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有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隐私的法律保护范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私权是自然人人格权的重要内容 ,但并不是所有的隐私都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保护的隐私的范围应严格限定为具有合法性的个人隐私。由于我国现行立法没有对隐私做出具体的规定 ,一方面使得公民的隐私权难以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又有试图将隐私范围扩大化的倾向 ,并使隐私权超出合理的范围而与其他权利相冲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人肉搜索事件频发,其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和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于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安全问题的担忧。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以及网络隐私权的介绍,探讨了人肉搜索对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以及我国当前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现状,并提出关于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中的延伸,当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的紧迫性,而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只是通过名誉权的规定对其进行保护,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更属立法空白。因此应试着借鉴相关国外保护模式,结合我国国情,以立法规制为主导,辅之以行业自律,技术保护和政府监管,同时,树立公民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以实现对网络隐私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张盈 《法制与社会》2010,(34):388-388
我国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在目前还比较薄弱,我国宪法理论应该将隐私杈普遍化处理。同时,在原则上应将隐私权优先于与之相冲突的权利进行保护,对于与隐私权相冲突的权利,可以在个案中利用价值平衡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网络上人肉搜索事件频频发生,由此引发了在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本文从公民隐私权的内容、隐私权在网络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