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作者在山东省威海市专门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目前失地农民的基本状况如下就业主要有五种渠道--转非时政府安置、村办企业招工、征地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村集体安置.社会保障大致有四种形式--集体养老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集体福利救助、商业养老保险.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不稳定、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制度保证、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太低、土地补偿金管理混乱使用亏本.建议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解决就业问题--制定公平就业政策,构建城乡统筹就业管理制度;建立就业保障基金;鼓励自谋职业;大力开展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做好转移就业工作.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配套政策,维护合法权益--区分征地行为,采取不同政策;建立留地安置制度;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当水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解决转非后待遇.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一个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问题,需要我们综合采取货币安置、就业安置、留地安置、有关保障安置等多种积极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城市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失地农民作为这一进程的特殊产物,他们因失地而进入城市所出现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边缘失地农民是城市化建设的首要影响对象,更应着重加以重视。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必须全方位地建立起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转型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建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涂文明 《理论导刊》2004,(12):32-34
现行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制度和地方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中某种程度的无作为侵蚀着失地农民的权益,这显然有悖于城市化的本意。基于我国农民的特质和城市化进程的特征,破解的思路不应局限于对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制度做出修补和政府行为上做出规范,更要立足于从制度上给予根本安排,建立以就业为支撑的政府主导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当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失地农民医疗制度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具体的解决途径,从而为完善两型社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由名洁 《学理论》2012,(33):129-130
经济开发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失地农民的居民安置问题同样引起了关注。在强调失地农民安置重要性的同时,针对失地农民安置不足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制度,健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失地农民自我创业能力,同时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部分群体。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征地规模加大,对失地农民一次性补偿偏低,不足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使得失地农民面临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困难。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措施有:改革征地制度,完善补偿机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督;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权英 《学理论》2009,(23):52-53
失地农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必然趋势。虽然政府对失地农民进行了补偿,但由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仍然蒙受着经济权益的损害、政治权益的剥夺和社会发展权益的缺失,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的弱势群体。因此,要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让失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是我国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目标。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城镇化的就业吸纳乏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竞争力不强、"后发劣势"以及人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目前失地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明显不足。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应以建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为基础,以实现失地农民的生产性就业为核心,以引导和帮助农民积累资产为补充。  相似文献   

9.
加紧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晓萍 《理论探索》2006,(5):99-10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所有的农民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又举足轻重。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土地保障能力,提高农民保障水平;改变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妥善解决二元化格局下城乡保障差别大、城乡劳动者境遇不平等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楠 《理论探讨》2012,(1):155-158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失房、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需要一定的理念作为理论支持,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但是,目前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在理念上存在偏差,在实践层面上法制建设滞后,资金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为此,必须科学设计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确立正确的救助服务理念,健全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基金的监管机制,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修改完善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夭凯民 《学理论》2013,(23):68-69
以发展就业为视角,从武汉市周边地区的失地农民的现状入手,对武汉市周边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如下:政府方面完善征地制度,增加合理性和科学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供政策优惠,开发就业通道;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近郊区。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落后,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其就业主要集中在本地区第三产业和简单加工业,就业质量和效益较低。要统筹规划,加强教育引导和就业技能培训;要健全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增强服务实效;要加强政策扶持,拓宽就业渠道;要健全社保体系,完善征地制度,创新经营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用卡尔·波兰尼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和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分析,可以发现造成我国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基础存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农村家庭经济被破坏,因此用"整体互酬"、"风险再分配"的方法重建农村家庭经济,并以之来巩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外城市化进程的了解以及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历史回顾,解析农民市民化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商丘市农民转市民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提高农民文化底蕴等相关措施,解决农民转市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民进城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9)
文章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公共性角度出发,认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陷入的困境实质上是其公共性流失问题。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公共性流失的表现及成因,从而提出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公共性流失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权益的政府保护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必然造成大量农民失地。由于政府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缺失和弱化,导致失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和就业权等与土地相关的各种权益大量流失。无论是从土地对农民的重要作用还是从农民对中国工业化的巨大贡献看,保护失地农民权益都是政府的责任。因此,通过构建完善合理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政府保护机制,防止失地农民权益的流失,自然就成了我们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李洁 《瞭望》2006,(48)
“十一五”期间,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上,政府都将承担更多的责任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转发布实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劳动保障事业向政策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有效、运行更加稳健方向迈进的关键时  相似文献   

18.
厦门市将农民土地开发成商业用房交给农民自住自租,有利于解决农民失地后的收入、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让农民长远分享开发成果厦门市在开发区建设中征收农民土地后,将村庄与市政道路中的黄金地段开发成商品房、门市房,以成本价卖给当地农民(当地称“金边”),并将村庄以城市标准加以改造(当地称“银里”),使失地农民变身为城市“房东”,直接享受到城市开发的成果,解决了农民在收入、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取得了政府、企业、农民三赢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群体不可避免.关于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两个深层次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首先,失地农民群体内部不同质,具有差异性,且正在经历内部分化;其次,失地农民群体未来的发展状态是向市民群体转化.考虑城郊失地农民群体自身地理位置、群体特征、职业特点等差异,立足当前城乡统筹实践,城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应以农民市民化为视角,在政策制定与完善上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与前瞻性.  相似文献   

20.
陕西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陕西近些年的非农建设用地急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尽管部分市、区在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和生活保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由于多种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的影响,陕西在农地征用中同多数地区一样,也普遍存在农民参与度低、土地补偿标准低、补偿费分配不公、安置渠道太单一、就业帮扶不到位、社会保障缺失等情况,失地农民的生活与思想状况不容乐观。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