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如何认识和看待资本主义,一直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关键的问题。毛泽东一生十分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曾有过一系列的论述。既有对马列主义的发展,也有对马列主义的误解和片面的理论认识。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毛泽东早年至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这个阶段是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初步认识及逐渐成熟阶段。第二阶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如何认识和看待资本主义,一直是广个十分敏感和关键的问题.毛泽东一生十分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曾有过一系列的论述.既有对马列主义的发展,也有对马列主义的误解和片面的理论认识.正由于他认识上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社会主义双及其所采取的重大政治、经济政策.手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甚至会经过多次反复,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错误的;有时是全面的,有时是片面的,表现出的心态十分复杂和矛盾。毛泽东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恢复时期——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三年;(二)高速度发展时期——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七四年;(三)停滞时期——一九七四年经济危机至目前。一九五四至一九七四这二十年,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是空前的“繁荣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个时期,由于教学工作需要,我比较广泛地接触了不同层次的党政干部、宣传理论工作者及军队干部,对当前党政干部普遍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有所了解,现作以简要概述,供有关部门参考。1、怎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里包括3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就目前而言,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的先兆,而且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如何认识苏联东欧各国抛弃社会主义制度、重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三是如何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建设市场…  相似文献   

5.
正经济停滞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是周期性或间歇性发生的,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相伴存在的。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的周期性逐渐淡化,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持续停滞成为常态。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表现1.经济持续下行,失业率居高不下,复苏和新的繁荣遥遥无期,经济实力衰落明显。国际金融危  相似文献   

6.
杨苹苹 《学习论坛》2023,(6):102-109
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出现经济停滞问题,这也是缓和危机的必经阶段。认清经济停滞问题对于把握资本主义历史命运意义重大。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青年恩格斯开启了对经济停滞问题的探索之路。在恩格斯之前,围绕经济停滞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古典政治经济学领域,学者们大多将该问题归属经济增长理论的范畴。古典形式的经济停滞争论成为青年恩格斯经济停滞思想萌发的前奏。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入手,在经济维度上发现经济停滞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特征,在社会维度中发现工人阶级是承受经济停滞后果的主要社会力量,在政治维度上认识到经济停滞问题背后蕴藏着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宝贵机遇。青年恩格斯关于经济停滞问题的探索,对于认清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开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综合性研究以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路径选择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周期性危机的表现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周期危机已经多次发生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把第一次危机称为"多血症危机",即由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中肯地说明了危机的实质。马克思认为,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是资本主义工业生命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复杂的.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前半期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正确的,指引我党制定了正确的过渡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但是在后半期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偏离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近一个时期以来,对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已经成为学术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对资本主义再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基础。从不同的侧面对资本主义再认识,可以有助于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深化,还可以引发探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认识的问题。为什么必须对资本主义再认识所谓再认识,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并在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对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呢?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7,(9)
苏联作为拥有100多个民族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民族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外侵略扩张留给苏联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苏联时期不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等又使苏联的民族问题更加尖锐,最终民族分裂,苏联解体。且苏联后期背离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吕庆春 《世纪桥》2004,(2):36-39
苏联解体已经十多年了。苏联,1917年如同春雷一般诞生在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经历了74年的社会主义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又孕育着诸多矛盾和弊端,最终,又如惊雷一般回归到资本主义世界。苏联的解体,震憾着世界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的心,有人在欢呼,有人在惊讶,有人在思索,更有人在苦苦地追寻着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作用的主次,影响的大小是不同的。那么,哪一个因素更带根本性、决定性呢?笔者把其与中国改革进行对比分析之后,认为改革方向错误直接葬送了苏联。一、改…  相似文献   

12.
高静宇 《党史博采》2005,(1):156-158
科茨教授认为,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现在来谈苏联解体的意义还为时尚早.对于我们来讲,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如何看待解体的原因.西方学界内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存在着五种流行的解释,最流行的解释之一是苏联的社会经济体制由于内部原因而失效了.科茨教授认为这一解释缺乏历史证据,因为尽管计划经济存在着问题,但在解体前苏联每年还有2%的经济增长,只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中央计划经济解体后,苏联才分崩离析.第二种流行的解释是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民主改革赋予了人们投票权,人们投票支持了资本主义.但是,1990-1991年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人希望保留苏联.第三种流行观点是,苏联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垮的,但科茨教授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17年苏维埃最脆弱的时候都没有搞垮苏维埃俄国,更何况在1991年,苏联已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13.
转变体制,先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先要深化认识。目前人们在城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上,认识还不尽一致。一种认识是城区企业都是集体所有制,产权是明晰的,用不着再搞什么产权制度改革;一种认识是害怕搞成私有化,片面认为企业股份  相似文献   

14.
仓林忠 《世纪桥》2007,(10):24-2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表现为手工业作坊主对手工业工人的剥削,还表现为富农、商人对雇工的剥削。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出现大量雇佣劳动者,往前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存在雇佣制劳动和工商业资本家。依据马克思的论断,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可能存在雇佣制双方的对立。故资本主义萌芽几乎与阶级同时产生,只是由于专制制度的压迫,使它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未能得到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记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不再灵验了?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失去了科学性。您现在是怎样认识这一原理的?刘彦顺:无庸讳言,当波兰统一工人党和  相似文献   

16.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闻天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科学分析和总结概括,形成自身独特的资本主义经济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闻天基于私人资本区别于官僚资本的认识提出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时期,张闻天基于民族统一条件下根据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的论断;解放战争时期,张闻天结合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发展,提出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重要经济成分的观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闻天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环节的理论观点。当前,社会主义主义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再次雄辩地证明张闻天的资本主义经济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是西方经济学界对金融危机的主流解读。明斯基认为,累积的金融冒险造成了金融体制的脆弱,最终引发了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停滞趋势阻碍了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迫使资本主义以金融化的方式通过债务杠杆挽救经济停滞。金融化没有真正挽救资本主义的经济停滞趋势,反而造成了金融膨胀的泡沫与实体经济停滞的对立,最终使生产过剩的危机以金融危机的方式爆发。以金融化挽救生产过剩造成的经济停滞,必然导致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们未能科学辩证地认识它,往往把其统统看成是腐朽落后的东西而予以否定。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认真研究邓小平对待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的科学态度,对于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历史地、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及其文明成果,强调采取“拿来主义”对待资本主义及其文明成果,邓小平不是采取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做法,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给予科学评价。资本主义是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由于其内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资本主义能够劫后复活而苏联却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的原因对比研究,认识到只有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才能生机永驻.在中国改革历程中,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矛盾问题,对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邓小平强调加速发展,江泽民注重高质量发展,胡锦涛则把二者结合起来,探索适度发展.在三十年的改革历程中,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指导我国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腾飞世界的灯塔,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新创造的丰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本来是19世纪产生于西欧,预期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首先在西欧实现。可是,到20世纪,由于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主义却首先在资本主义欠发达的俄国胜利。苏联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固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但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又有教条式照搬科学社会主义和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之处。在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遭到挫折和失败之后,唯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巍然屹立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