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违民意     
我一直以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训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版权。究其渊源,原来这话最早出自孔老夫子之口。在荀子记录孔子与鲁哀公一段对话的《荀子·哀公》中,孔子对鲁哀公说: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唐代《贞观政要·论政体》中记载,魏征对唐太宗说: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庶人者,水  相似文献   

2.
虚怀与兼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元628年正月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偶然问起魏征:"人主何而为明,何而为暗?"引出了魏征的一段著名议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举例说,过去的尧帝和舜帝,经常向老百姓询问下情,听取各种意见,所以耳聪目明,别人都蒙蔽不了他们.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人,偏听偏信,都没有得到好下场.所以只要兼听广纳,别人就不能欺瞒您,下情也可得以上达.李世民听了大加称赞,认为说得好.  相似文献   

3.
谏臣的待遇     
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的衡山公主给要了回来。这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几天前还如胶似漆,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刚死了没几天就立马砸了人家的墓碑,还不顾皇家的脸面公然毁约。  相似文献   

4.
且看两则故事:第一则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李世民。魏征就此进言:"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切,否则不能打动人心。言辞激切即近似毁谤,陛下应该三思后行。"李世民采纳其意见,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二十段。第二则是关于袁绍与田丰的故事。袁绍准备与曹操开战进攻官渡,其手下谋士田丰衡量优劣后提出反对意见,袁绍非但不听,还在出战前将田丰关进了大牢。  相似文献   

5.
<正>《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于唐朝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给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逐渐骄奢忘本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它被李世民置于案头当作座右铭,被历代史学家称为"万代王者法"。再读《十思疏》,我感触颇深,文章阐述了居安思危、积德戒奢的道理,揭示了守成时期防微杜渐的必要性,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许多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6.
《江淮》2010,(7)
<正>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也许是人类的本性,连一代明主如唐太宗者也不能例外。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爱好玩鹞鹰,一日正在宫外闲逛遛鹰,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从远处走来。魏征以敢谏而不留情面著名,太宗不愿  相似文献   

7.
近读《旧唐书》,看到一个细节,觉得很值得玩味: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满朝文武看到他都不敢说话。他很是奇怪:一起出生入死,亲如兄弟的伙伴们这是怎么啦?他思忖良久,始终找不到头绪。一天,他问魏征这是怎么一回事。魏征说,陛下太威严了,众臣害怕。听了魏征的话,李世民就每天照着镜子反复练习微笑。以后,在与众臣的交往中,他始终面带微笑,  相似文献   

8.
从唐太宗虚心纳谏说起张智永偶翻中国通史,又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著政绩。其实,他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谏议大夫魏征死后,太宗说过两句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在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  相似文献   

9.
《史记》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察言观色、随声附和,谓之“诺诺”;开诚布公、直言敢谏,称其“谔谔”。举凡贤明之士,无不厌弃“诺诺”而称颂“谔谔”。唐朝大臣魏征以直言敢谏而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一次,唐太宗玩兴大发,要到东都附近狩猎。魏征对他进谏道:“今年秋粮丰产,农民正忙于收获,要他们为皇上打猎整治道路桥梁,实在有碍农事。”唐太宗听了,不但没有发怒,而且立即取消了打猎,并对魏征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10.
公元六四三年,唐王朝的谏议大夫魏征病逝。唐太宗李世民涕泪交流,抚尸痛哭,为之亲书碑文。他痛切感叹地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毕潸然泪下。在厚厚的史册里,象魏征这样被自己的君主推崇为“人镜”的大臣,象李世民这样真诚推崇自己的大臣的帝王,确实少见。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获得其君主的这样的评价和赞誉,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几  相似文献   

11.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14,(10):47-47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知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知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羞愧地向爱卿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唐太宗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相似文献   

12.
贤臣除奸     
杨锡龙 《求贤》2011,(8):54-54
贞观初年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几个大臣喝酒。都有谁参加了这次宴会记载已经不很清楚.但是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瑾反正是参加了。王硅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在大臣。  相似文献   

13.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08,(12):43-43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对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这里的“畏卿嗔”,就是害怕你等生气和不满。当然,唐太宗“畏卿嗔”的事儿,绝非仅此一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留下的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被人们视为圣明之君。贞观六年,他让近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故事传为美谈。正是这样一个人,也还是制造过冤假锚案,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镜     
“唐人”是世界给予中国人的称呼它来源于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王朝—唐朝。而唐朝之所以强大,首先在于一位能打天下又会治天下的明君——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唐太宗胸怀广阔,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与重臣魏征之间的故事,向未为后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6.
渴望真诚     
渴望真诚董治顺翻读《魏征谏言译注》。不时被魏征那精辟辟独到的见解,心系社稷的真诚和忠诚,犯颜直谏的勇气所感染,所吸引。1300多年前,隋王朝灭亡后不长时间、李世民登上三位做了唐太宗。他在位23年,蒙魏征等一班忠良之臣辅佐,很快"康复"了隋末战乱的创伤...  相似文献   

17.
曾珺 《党的文献》2008,(1):92-93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19.
田永清 《学习导报》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20.
罗日荣 《唯实》2014,(1):96-96
<正>如何拿捏人情与制度?不少为官者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总觉得不知如何面对?唐贞观三年(629年),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庞相寿心想自己为李世民效力了大半辈子,当然不愿意放弃乌纱帽。为了保住官职,庞相寿向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封信,据史书记载:"庞相寿自陈幕府之旧",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