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上世纪30年代曾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他在青岛栖居的地方,后人称为“一多楼”。在一个阳光灿然的午后,我迈着轻轻的脚步,满怀虔诚之心前来造访。  相似文献   

2.
正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和革命烈士,湖北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人。自幼喜爱绘画,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到美国留学,学习绘画,希望"将来作一个美术批评家"。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提倡艺术救国,认为"艺术就是改造社会底急务"。后来闻一多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先后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合并为  相似文献   

3.
今年11月24日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闻一多中学位于闻一多先生的故乡,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市级示范高中。学校充分发挥闻一多人文资源教育优势.弘扬红烛精神,通过“一种理念、一尊铜像、一栋展馆、一面碑廊、一次报告、一场晚会、一本教材、一个网站”等形式来宣传和纪念闻一多,以先生的精神武装人、  相似文献   

4.
(武汉大学。李四光像。闻一多像) 与东湖宾馆隔湖相望,是美丽的武汉大学校园。 这座已有110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原址并不在这里。 1928年,后来成为新中国地质部长的李四光受命担任 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委员会委员长,选定东湖南 岸的罗家山作为新校址。后来,担任文学院院长的著 名诗人闻一多又将"罗家山"改为"珞珈山"。于是,东 湖之滨就有了这座中国乃至世界最美丽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5.
《红烛》和《死水》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烈士留给我们的两本诗集。闻一多的道路是由诗歌开始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是闻一多在短短的四十八年走过的一条既曲折又光辉的人生道路。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闻一多没能象鲁迅和郭沫若一样,从他开始创作的第一天起就以革命战士的姿态站在斗争的前哨;但是,做为一个“五四”时代精神哺育出来的新诗人,闻一多的创作生活的根须是深扎在爱国主义的土壤里的。他的爱国主义诗篇绝大部分收在《红烛》、《死水》集中,另外  相似文献   

6.
杨欣闽 《奋斗》2010,(7):59-59
我对自己生存的这座城市.满怀敬意和赤诚之爱。在沧海桑田的气息,隆起钢铁的骨胳和蛰伏着火的激情。曾经一片葱茏的草原,曾经几万年前地层深处的微生物,如今,变迁为一座洁净的现代化大都市.变迁为四通八达的管道里奔涌不息的黑褐色工业血液.这使她成为石油的骄傲,  相似文献   

7.
正鼓山巍巍,洺水潺潺,在孕育出万年磁山文化的河北武安,一颗璀璨的煤海明珠熠熠闪光,她就是冀中能源峰峰集团万年矿。万年矿是一座大型无烟煤现代化矿井,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冀中能源主力矿井,现核定生产能力为300万吨。矿井紧邻青兰高速公路和107国道、邯长铁路经此穿过,交通十分便利。主要产品为优质无烟煤,产品品种为混煤、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位老人用血泪和鲜花写就的一部传奇人生,这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悲欢离合命运的缩影与写照。1999年11月22日,是闻一多先生诞生100周年纪念日。看完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念闻一多诞生100周年的新闻后,长沙岳麓山下湖南教育学院的离休老教授伍大希蹒跚着走进书房。他凝望着恩师闻一多的画像,禁不住泪流满面……这位当年紧随闻一多从事民主运动、深得先生赏识的弟子,在先生牺牲后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的“政治要犯”,50多年来走过了重重死劫,今天仍继续为先生所向往的事业在青年朋友中做着“理想使者”的77岁的老教授,却因身体…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1899~1946)是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于一身的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卓越的科学文化战士。《拍案颂——闻一多纪念与研究图文录》运用大视野、多角度和全方位的笔法,概要记述了闻一多曲折而光辉的人生轨迹,基本囊括了近百年介绍、宣传和研究闻一多的各项成果。全书编入各类图片资料1000余幅,不少系首次发表,同时全文或节录编入若干篇历史文献、纪念文章与研究论著,并由编撰者撰写全面系统的栏目概述和条目简介。全书编排新颖、史料丰富、叙述准确,评介中肯,是一本融学术性、史料性和鉴赏性为一体的学术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是著名的诗人,学者,还是英勇坚定的民主战士。生于湖北浠水县的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闻一多留起了一把胡子,并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胡子,以此铭志;1943年开始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这些重要的人生经历,使闻一多的文艺思想一变再变,展现出他从学者转变为战士的思想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1.
湖北浠水,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故乡。浓郁的文化气氛,秀美的山川胜景赋予了闻一多先生诗人的灵气和深厚的国学根基,更孕育了他博大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真理、疾恶如仇的品格。半个多世纪以来,闻一多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故乡人民心中,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2.
撞孔里伸出的神剑剔去雪下掩盖的罪恶心窝里长出的宝刀朵业碎雪下隐匿的欺骗只留下洁白无瑕的冰块用我企盼太阳的雕刀刻一座梦中的宫殿在日历上找一块空地寄放百年千年万年把我在童年捏成的雪人储存晶莹的宫殿中让春风复活一对翅膀畅想飞行的轨迹一定是个圆让童年捏成的雪人飞翔@王珍斗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铮言     
如果因为发动派放了一枪,就吓得畏缩不前,以后叫谁还愿意参加民主运动?叫谁还信赖为民主工作的人……既然要从事民主运动,就要抱着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的决心!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要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道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从事文学和艺术的研究。1925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在留美和回国以后,著有(红烛)、(死水…  相似文献   

14.
<正>万年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万年的稻作文化蕴含了"三大文明":灿烂的农业文明、原始的工业文明、远古的流通文明。万年的稻作文化孕育了"五种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敢为人先、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15.
长沙。美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师范大学一幢普通的教师宿舍里。每天清晨起来,80高龄的离休教授伍大希,总是先恭恭敬敬地向墙上挂着的闻一多先生的画像鞠上一躬,然后点燃一支烟,一边抽一边凝望着先生,默默地向先生诉说……这位青年时代就紧随闻一多先生从事民主运动、深得先生赏识的弟子,在先生牺牲后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的“政治要犯”,50多年来历经坎坷,今天仍然继续为闻一多先生所向往的事业在全身心地追求和奋斗……站在先生面前,回眸自己走过的风雨途程,老教授伍大希心潮难平,感慨万千。闻一多对他作了三点吩咐1944年初,20岁的湖南新化青年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界、新闻界的人们都知道闻一多拍案而起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也许有人早已淡忘了闻一多这位民族精英。然而,面对今天即将跨入新世纪的大千世界,面对当今中国大潮汹涌、泥沙俱下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是否应该盛赞一下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精神呢?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浠水县闻一多中学是一所以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命名的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方毅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当今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教授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学校历来十分注重青年学生的教育培养,重视在青年学生中培养发展学生党员,于1998年创办了中学生业余党校。  相似文献   

18.
对一个人来说,死于邪恶势力的暗杀是最不幸的。然而,直面邪恶势力的暗杀都毫无惧色的人,才可谓是真的勇士。学者、诗人闻一多就是这样的真的勇土!“何妨一下楼”主人挂牌治印闻一多早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与北大等校相比,当时清华在开展政治活动方面是比较沉寂的,但是,在“五四”运动历史潮流的裹挟下,充满激情的闻一多最早投入了这场运动。从书写张贴《满江红》到组织同学上街游行;从闻发改良清华的思想到组织“立社”的实践,闻一多一直在努力探索拯国救民的真理。清华大学毕业后,他留学美利坚,归国后继续执教于清华。多年来目睹…  相似文献   

19.
(一) 1951年1月20日,上海《大公报》一则消息称:解放前在昆明制造杀害李公朴、闻一多血案的直接策划者,前国民党云南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王子民已于1月10日在成都经依法审判后,被判处死刑,并执行枪决。该报同时刊登了王子民供述的杀害李、闻二烈士经过的背景报道。这张报纸在苏北引起了一位读者的特别注意,并导致参与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另一名重要凶手最终落入人民的法网。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感人的爱国事迹,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可是近些年来,却有少部分学校和家庭由于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和升学,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致使一些局部和个别地方出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滑坡的情况,有的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不关心,只顾个人利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一定抬头。有位中学老师给学生上政治课时讲闻一多的故事: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文人、诗人,写了许多震撼人心的革命诗文作品,但课堂上有学生“嘘声”,老师问为何?答曰:“闻一多写书是为了赚钱”。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