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2016年6月20日,正值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波兰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波兰外交政策论坛:进展、潜力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波兰首都华沙喜来登酒店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京清到会并致开幕词,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斯瓦沃米尔·登布斯基(Slawomir Debski)主持了开幕式。来自中波双方的政府、智库、媒体等机构代表近五十人与会。  相似文献   

2.
波兰在其经过民主选举的新政府领导下,面对着经济彻底变化的未来。然而,团结工会政府仍必须正视波兰过去遗留下来的经济产物:债务问题。波兰必须向西方国家支付400亿美元以上的利息和本金,这并不是市场经济就容易解决的问题。和阿根廷(债务460亿美元)和印度(债务400亿美元)一样,波兰排  相似文献   

3.
李乐曾 《德国研究》2001,16(2):24-29
波兰在历史上屡遭邻国的肢解和瓜分.二战结束后,波兰的疆域整体大幅度西移,由此引发了战后欧洲最大的难民潮,使蒙上冷战阴影的德波关系雪上加霜.①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双方不懈的努力,两国终于变世仇为睦邻.在国际关系中,加害国与受害国关系的这一历史性转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1991年10月27日波兰举行的首次议会“自由”选举中,波兰左派力量(以波兰社会民主党为首,结成民主左派联盟。参加该联盟的有全波工会协议会、民主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共产主义者联盟、波兰社会党等15个组织)所获选票数占有效票总数的11.98%,居第二位,与居第一位的民主联盟(以前总理马佐维耶茨基为主席)相比,仅差0.33%。民主左派联盟在新选出的众议院(共460名议员)中拥有60个议席,是第二大议员团。波兰全国共有人口3820万,有选举权的公民共有2752万。据国家  相似文献   

5.
因游行、罢工乃至流血冲突而引人注目的波兰人民共和国,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引人注目,成为举世关注的聚焦点。前不久,笔者参加了若干次波兰问题学术座谈会,与会学者对波兰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看法上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也更说明了波兰确确实实处于十字路口。(一)波兰动荡不安和团结工会上台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波兰统一工人党(下简称波兰党)领导的改革失误和政治上的错误造成的,尤其是经济上的极左和政治上的极右两者相结合,导致了1980年波兰全国性政治经济危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来,波兰西里西亚人的族群意识开始复苏,族群文化活动也逐渐增加。目前,西里西亚人在主客观方面基本符合"少数族群"的标准,其"少数族群"的身份也基本获得了波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波兰仍未正式承认西里西亚人的少数族群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波兰政府可能会适当改变立场,而西里西亚人也有必要适当放低诉求,最终通过双方协商解决西里西亚人的"少数族群"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7.
1989年春,波兰统一工人党和反对派举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圆桌会议。经过反复争论和协商,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和工会多元化等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协议。执政党和反对派达成这样的协议在东欧国家还是第一次,它还使曾被取缔的团结工会再次合法化。圆桌会议后,人们衷心希望波兰能出现新面貌,但是波兰的局势似乎并不是象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平静,而是一波三折,危机迭起。先是波兰工人党在大选中失利,接踵而来的是总统选举危机,新政府难产。  相似文献   

8.
波兰高等教育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波兰,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三六四年卡吉米尔三世就创立克拉科夫大学。克拉科夫大学是欧州历史上笫四所最早创立的大学。它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盛衰,为数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此后,波兰又相继创立维尔诺大学(一五七九年)和利沃夫大学(一六六一年),促进了波兰民族文化的进步。一七七三年,波兰成立国民教育委员会 Komisja Edukacji Nanodmej,它被看作是世界上第一个教育部。  相似文献   

9.
研究波兰,离不开波侨问题。因为它与波兰社会各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烈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波兰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几个数据波侨之多、比例之大,举世闻名。现在波兰国内人口为3,700多万;而波侨(包括波裔)的人数竟达近1,300万人。这就是说,每四个波兰人中,  相似文献   

10.
自从波兰的政治制度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根本转变后,1957年7月的波兰共和国宪法也随之废止执行。在团结工会执政时期,波兰议会于1992年8月通过了波兰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即波兰小宪法。但一直到今天,剧变后的波兰一直没有制定一部正式的宪法。与此相伴随,在瓦文萨总统主政时期,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上层战争”接连不断地发生,尤其在1993年10月中左执政联盟上台后,总统与议会、政府之间的“上层斗争”愈演愈烈,使波兰政局动荡不安。纵观几年来的“上层战争”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斗争的双方都从小宪法为依据,都对小宪法条文作出自己的解释。因此,认真研究波兰小宪法有助于我们把握波兰近几年政治斗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法国《东西方比较研究杂志》1982年第1期)作者是华沙大学讲师。他首先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农业的情况和发展历史,论述波兰农业的特点。然后,他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出发,分析波兰的农业政策和个体农民的立场,评价波  相似文献   

12.
面对雅尔塔体制的坍塌,波兰人的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旧体制的瓦解结束了波兰受大国控制的命运,它可以根据本国利益确定对内对外政策,不必再顾及所谓的集团利益。波兰有一种“自由”之后的欣喜。另一方面,两大集团不复存在,没有任何国家(或集团)对波兰的安全承担责任,而波兰西部是国势蒸蒸日上的统一的德国,东部是危机四伏的前苏联的残骸,波兰与这些邻国又存在着历史造成的领土和民族纠纷,因而更感缺乏安全保障。波兰人又有“独立”以后的恐慌。所以,雅尔塔体制的瓦解,既是历史为波兰提  相似文献   

13.
(一) 波兰是东欧诸国中最早实行私有化的国家。早在1988年,当“私有化”在一些国家还是个新名词,许多人对它的概念还模糊不清的时候,波兰对于要不要把私有化作为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则,作为改变所有制关系的主要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公众大讨论。尽管在此之前“私有化”在波兰也是个禁词。直到1989年波兰改换了政权之后,私有化问题被正式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私有化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该年9月份起,波兰开始实  相似文献   

14.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波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引进西方资金,投入波兰的西方贷款或直接投资都微乎其微。长年传统的中央集权、封闭型经济,制约了西方资金进入波兰市场。当然主要还是波兰怕受制于西方。故到1970年其外债余额仅为10亿美元。进入70年代以后,当时的波兰领导人盖莱克执行了“高速发展经济”的政策,他制订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多余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来加速发展波兰经济的计划。当时的波兰政府企图靠贷款来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以调整其国内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同时,七十年代,特别是初期,国际形势也为波兰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可能。当时东西方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东方国家都想利用西方来促  相似文献   

15.
一、人口的发展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波兰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45年至1955年:这个阶段以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一职业结构的变化为特点,在此时间,出生人数大大地增加,自然增长很快(4670000人),达到年均1.8%。尽管战后波兰发生了重大的迁移(迁移负差:减少1045000人),但是人口还是获得了持续的增长(年均:增加1.4%)。此外,现代化的努力(城市化、工业化和教育)也改变了国家的社会面貌:城市人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2月)1月1日由于合约到期,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决定维持对欧输出的同时中断对乌克兰天然气供应。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Naftogaz)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与东欧诸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活动的不断扩展,税收条约在引进和保护外资,促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活动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波兰的税收条约网在不断扩大。目前,波兰已经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缔结了22个税收条约。在东欧诸国,波兰缔结的条约数量是最多的。按照波兰的法律制度,双边税收条约或多边税收条约优先了国内法。根据国际税收惯例,在对某些所得课税时,对缔约国实行低税率,对非缔约国则适用高税率。下表显示了波兰现生效的所有税收条约.(附表一)  相似文献   

18.
波兰自1965年起实行了三次改革。其第三次(1973年~1976年)的“全面改革”基本上失败了。除多方面因素外,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本身,尤其是价格改革和工资改革出了问题。《劳动科学研究资料》1985年第4期刊登的《从波兰改革的挫折看工资改革的几个问题》一文,论述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中东欧国家中,波兰的国家行政监察体制也许是最完备的。在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出于对建立法制国家的需要,波兰大大加强了国家行政监督体制,使之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国家行政监察体制的形成 波兰最强有力的行政监察机关是波兰最高监察院(NIK),它是波兰国家最高行政监察机构,是国家行政机构有效运转的保障。它直接隶属于议会领导,对议会负责,并向其汇报  相似文献   

20.
郭洁 《俄罗斯研究》2012,(1):177-204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转型,波兰外交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总体看来,这一过程既带有东欧国家的普遍共性,亦表现出波兰自身的鲜明个性。对1989年以来波兰外交在不同阶段上的变化背景及走向加以考察,并且进一步分析波兰与主要邻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在此基础上就后冷战时期波兰外交转型的目标、业已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及与国内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做出分析与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转型时期波兰外交政策和实践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轨迹,对于把握波兰外交的未来走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