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章娟 《长白学刊》2008,(4):154-154
20世纪末以来,国际社会发生的多方面变化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全球政治的时代已经来临。不管现实主义如何雄辩的宣称国家政治仍然是大国政治,国际体系运行仍然是基于大国价值分配结构,全球政治的特征都在政治主体、政治议程、政治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而以全球共同利益、全球价值、全球合作等为主题的全球政治对国际政治实现了全面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樊青青 《前沿》2008,(2):165-167
新保守主义主张日本应成为政治大国,企图否定侵略历史,力主修改战后和平宪法,并通过执政纲领的实施对日本国内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福田康夫当选日本首相后,新保守主义在日本政坛仍有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与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政治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形象正在逐步确立。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最高点上。然而,大国的崛起不但需要发展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更需要发展文化软实力作为其坚强支撑和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4.
赵文 《求索》2011,(10):94-95
本文认为大国世界地缘政治影响力取决于经济实力,其实质导源于与国内生产总值相适应的国家军费总支出大小。通过对中国、美国等地缘政治大国1999—2007年间的军费总支出与经济总量作时空耦舍分析,结果证明一国军费支出与地缘政治影响力之间存在一定正反馈效应。在实证基础上,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对我国军费支出方向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莹 《前沿》2015,(1):19-26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领导层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纵深发展、新兴大国崛起的背景下提出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创新外交理论,虽然是针对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关系问题,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十四字核心方针同样适用于中俄关系。基于对新的国际关系形势发展和进一步提升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考虑,中俄新近提出以构建两国新型大国关系为目标的外交新政策,旨在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提升和深化,应对国家转型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以及构筑多极化世界新格局。目前中俄关系已基本解决了冲突和对抗的威胁,而需要建立相互尊重、合作的文化观念氛围。政治文化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具有建构作用。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中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主要基于中俄在政治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大国意识是中俄维持和发展关系的基础,而在西方性和宗教性上的差异则是中俄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的内涵发生了某些新的变化。综合国力成为决定大国地位的主要因素,经济利益上升为各国追求的首要目标。国家利益内涵的变化,使各大国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大国利用战争来解决彼此之间矛盾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在新形势下,各大国都在争取建立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努力。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提升国际地位的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在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国际地位的极大跃升;然而好景不长,开罗会议后中国的大国地位开始下降并最终丧失。本文通过对1941-1945年中国大国地位得而复失历史演变的原因剖析,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在反法西斯阵营中所拥有的"大国"资格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地位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地位",中国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傲立于世界舞台,必须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过去中曾根康弘提出的“战后总决算”,还是小泽一郎提出的“普通国家论”,其核心都是要使日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大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希望凭借着“经济能量”推动国家对外战略,争当政治大国。现在,首相安倍晋三强调以渐进方式使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普通国家”,实际上,日本的国家战略已进入最后的加速阶段。  相似文献   

9.
《人民政坛》2012,(4):44-45
徐显明2012年3月11日在《法制日报》上撰文《走向大国的中国法治》认为,中国大国化进程的实现,必依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法治化为据。实现法治创新,是中国走向大国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法系的创造性转型则可能是实现中国大国化地位的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10.
《时事资料手册》2005,(1):62-62
据2004年底在京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介绍,截至2004年12月24日.已有包括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在内的36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说明我国解决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反对歧视的正当要求已获得不少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大国"概念有多维的解释.探索大国的发展之道,已成为实践向学者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规模分析是大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学术界有必要给予充分关注并加以切实运用.中国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从一个古典东方文明大国走向现代世界文明大国,特别是怎样在超大社会实现民主政治,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在人类探索大国文明发展道路上的最大实验.中国学者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机会有条件在人类最大规模的社会实验中做出自己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2.
倪峰 《时事报告》2011,(2):20-27
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1月18日至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启之际,两个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影响力的大国之间一场重大的外交活动,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3.
安理会的改革,特别是增加常任理事国,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面昌国际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实质上是一种权力或大国地位的再分配,这也正是这场世纪大博弈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潘卫东 《理论月刊》2003,2(1):32-34
邓小平的大国风范思想是邓小平国家形象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邓小平大国风范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树立大国形象、体现大国风范应坚持的原则,以及邓小平大国风范思想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邓小平的大国风范思想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永志 《前沿》2007,(6):201-203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东亚国家经济的腾飞,亚太地区作为世界新的经济中心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冷战后,亚太地区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出现了中、美、日、俄、东盟“五极力量”相互制衡的局面。其中,中美两国对亚太地区政治格局的演变起主导作用,而中美日三角关系是该地区关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因素,三国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冷战后亚太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中国在亚太地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其选择和制定自己的“亚太战略”。  相似文献   

16.
郑斯民 《创造》2012,(5):32-33
党内民主,是显微镜、杀菌药、消毒剂,有其在,方可对不正之风防微杜渐,对有害做法除菌杀毒,对患病躯体去腐生肌,为育养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气氛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我们党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唯一的执政党。凡有行政建制的地方和大多数的单位,权力基本上都掌握于党组织。唯此,党的责任也真大,拿国家政治民主发展来讲,党内民主就必须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这是十七大明确提出的。如果党内民主状况不理想,要想建设高度的人民民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7.
空间与民主的关系是一个富有价值且有待挖掘的政治课题和分析中国式民主的新角度。空间规模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有理论和实践突破的西式课题。巨型空间与大国民主的关系,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极为复杂的中式难题。我们既要看到走大国民主的中国道路所存在的困难,更要发掘大国民主的优势资源,探寻中国式民主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代国际体系建立以来,大国始终占有独特的地位。特定历史时期大国的战略走向及其相互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当今大国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走向合作、协调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大国拉到了一起,大国之间不应是敌人和对手,而应是合作共赢的伙伴。各大国唯有合作、协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方能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正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增进大国协调共创和谐世界的伟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住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基层政治下部作为本单位的领导者,其影响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治工作的成效。基层政治干部要认清自身影响力的现状,努力存提高自身影响力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内容分析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五课"中国的外交",包括两个框题内容。第一框"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两个主要内容:第一,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和具体内容。第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发展大势,明确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