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市《十五》规划的任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区县财政应围绕承担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保障社会稳定、扶贫攻坚、解决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任务深化财政改革,积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健全各项财政职能,改善和加强财政管理,严格税收征管,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支出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起稳固、平衡的财政,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财政困难,用改革的办法促进财政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雷泓 《湖湘论坛》2006,19(5):63-64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当今世界分税制国家普遍采取的一项财政平衡手段,县级财政作为财政体系的基础,位置举足轻重,运行日益困难。我国转移支付的积极作用和在县级财政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3.
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有些地方主要领导对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认识不足,改革的力度不大,改革的措施不配套,使得事业单位改革与市场经济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一是科学定义事业单位,完善事业单位产权制度;二是按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三是转变财政支持方式,由“养单位”、“养人”转变为“养事业”、“养项目”;四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五是加强协调与配套,保证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财税体制转换改革中所存在的利益冲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已构成十几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基本的利益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成为诸多方面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规定、制约着其他矛盾的运动。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首先是财政主导型的计划体制,即通过财政,尤其是通过中央财政来集中资源并进行再分配,以在经济上,在人、财、物上保障集中计划机制的运转。因此对于传统体制的改革,事实上也首先是从财政体制以及由此发生的利益格局的改革入手,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利益冲突均直接或间接与财政体制以及由此规定的财政目标利益相关。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至目前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每一阶段的特点及进展,本质上都是社会诸方面利益冲突并实现均衡的结果。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目标与企业微观利益目标间的相互冲突、妥协,成为改革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太镇分税制以来财政运行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税源不足,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增长过快;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体制不合理;乡镇职能越位,所担负的改革成本太高;财政管理落后和乡镇职能"空心化".针对乡镇财政运行中的问题,亟须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发展乡镇经济等.  相似文献   

6.
经济欠发达地区"乡财县管"改革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玲 《新东方》2006,(5):32-35
乡镇财政关系到基层财政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长期以来乡镇财政普遍面临着巨大的收支矛盾,承受着稳定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刻不容缓。一、目前多镇财政管理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实施,乡镇财政运行和管理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镇财政的运转更加困难,巨额债务已经成为影响基层政府运转和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十年的财政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近几年来,财政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对产业结构的引导调整、对社会分配领域的平衡制约、对社会经济各方面活动的监督等,明显处于乏力状况,对此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透过这些乏力的现象,不难看到它的深层原因,即财政职能的逐渐弱化。如何强化财政的固有职能,切实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摆脱财政面临的困境,实是财政工作的当务之急。一、财政职能弱化的表现在改革与发展的十年中,财政积极支持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促进各项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8.
近日,辽源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对本市“三大产业”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听取了市政府的情况汇报,召开了市发改委、经委、人事、财政等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部门领导以及企业界代表参加的两个座谈会,深入到市属一些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了实地察看,听取了两区政府的情况汇报,视察了部分区属企业。视察组认为,辽源市的“三大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果,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视察组同时也指出了全市在发展“三大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进展不平衡。县区间、部门间发展“三大产业”工作开展得不平衡,有的部门工作积极性不高,西安区发展空间受限。二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  相似文献   

9.
论构建地方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财政的实质就是市场经济财政,其理论核心就是“市场失效论”。由于目前地方财政在收入规模、财政供给范围、管理机制、法制建设及思想认识上均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紧公共财政构建的步伐。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三大职能预示了构建地方公共财政的基本内容。在树立稳固平衡财政、法制财政和效益财政的理财观念的前提下,构建地方公共财政框架,应做好十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合理界定事权和支出范围、合理确定和调整收入范围、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及积极进行收费管理改革四个方面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二是改革预算分配制度,实施零基预算、部门预算,逐步建立“公平、透明、健全、稳固、规范、高效”的预算管理机制;三是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乡镇财务集中核算制度;四是从财政统发工资着手,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五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公共支出的控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六是实行会计政府委派制度;七是实行政府投资评审制度;八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九是加强财政督察;十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基本方向,以预算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改革已经深入开展。如何以财政改革为杠杆,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来引导构建公共行政体制,促进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制创新,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基本问题从公共财政与公共行政的视角来审视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1、拮据的财政现状是政府职能“缺位”的直接原因。欠发达地区拮据财政的特征十分明显。一是“农业”财政。财源不丰,财源结构不合理,且税费改革以后,农业“四税”一定多年不变,财政增…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央对地方分权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利益主体的地位日益强化,地方政府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财政支出竞争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已开始并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源于财政分权,并在市场化改革、"以足投票"机制等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其带来的影响是显著的:一方面促进了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提高和地方行政部门的改革,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平衡和"逆向软约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推进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需要国家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存在着总体不足和地区差异的问题.分税制的不健全和政府机构中的职责同构现象,影响了我同财政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投入力度.我们应该通过对国内外政府财政在支持农村发展中的经验比较,进一步探索推进我罔农村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全社会对税收改革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支出的使用不透明,可能存在滥用纳税人缴纳的税收收入、财政税收制度酝酿过程不公开、相关利益方难以参与等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已经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税收改革关系到每个公民和企业的利益,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密不可分。作为世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是税收收入规模较大和财政支出规模较大的国家之一。中国财  相似文献   

14.
游春  王璠 《前沿》2012,(21):109-112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有力地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建设成果.当前,由于服务体系不均、地方政府职能缺失、监管不到位、财政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严重失衡,本文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改善地方政府职能、完善针对公共服务的监管体系、加快政府财政制度改革措施,以改变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边缘区"城市化的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轩明飞 《思想战线》2005,31(6):12-16
城市边缘区空间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其三大"致病原因"是城市化空间演化规律失衡、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健全及城乡二元结构分治的体制.缺乏对边缘区空间社会特性的完整把握,导致目前我国政府针对边缘区问题制定的对策尚存在着缺漏.  相似文献   

16.
新知识信息     
改革中的十项心理矛盾王川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89年第五期撰文指出,改革中存在着十项心理矛盾。1.拥护改革与固有观念的矛盾。原有的政治、经济模式被打破,现存的利益要改变,人们发现改革带来的好处并不是平均的,心理上出现了不平衡。2.希望改革成功与不愿在改革中冒风险的矛盾。3.赞成打破“铁饭碗”与希望端“铁饭碗”的矛盾。4.主张社会竞争与维持社会平衡的矛盾。商品经济必然鼓励竞争,而竞争必然打破平衡。竞争与平衡之间必然出现矛盾。5.渴望表现自己与努力克制自己的矛盾。改革、开放的环境给每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 ,信任问题成为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针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任结构中缺乏普遍信任机制 ,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任的论点 ,笔者认为 ,这里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误解。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普遍信任成长的因子 ;二是中国人对陌生人和外人极度不信任或者说根本不信任。最后 ,提出了建构信任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18.
法治发展不平衡是因法治系统不适应环境新变化,矛盾因素难以有效调适,以及各组成部分非同步而呈现出的失衡失调的状态。法治发展不平衡具有常态性、空间性和结构性特点。当前法治发展的不平衡分为纵向、横向两大维度,纵向表现为中央与地方法治发展的不平衡,横向表现为立法、行政与司法各支系法治发展的不平衡、法治区域空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法治系统在横向维度的平衡发展,对于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构成而言,是要改革代议制立法单一中心性设计,明确行政机构法治供给的定位,强化司法机构法治供给的权能;对于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而言,要大力培育社会自主性及示范性立法,加强在调解、仲裁等领域的社会法规范供给,建设国家法与社会法互补、协同、增效的法治格局。法治纵向层级间平衡关系的构筑,要求厘定各层级间的差异性,明确各层级的职能定位,同时,既保护地方法治发展的自主性,鼓励地方探索和制度创新,又针对地方性治理中的问题,科学设计纵向监管体制,构建必要而适度的统一规则。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我国农村经济第一阶段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逐步转入了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由于改革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并且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阻碍,致使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步伐沉重。当务之急是认清难点,理顺关系,搞准思路,调整步骤,推动农村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一)在当前农村经济改革中,存在着三大难点难点之一:农村经济改革进程的地区性不平衡。一般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第一步改革是从落后地区首先兴起的。例如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大包干的发展,就是以贫困著名的安徽省滁县地区率先兴起,进而逐步扩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从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公民社会本质上是走向平等、民主和法治的社会,推动村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最为直接的力量是渗透着宪法精神的民主财政和法治财政。引导农村走向公民社会的财政对策是:推进农村财政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推进乡村民主建设步伐;积极推行财政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